國產手機企業為什么只能掙辛苦錢?
蘋果三星稱霸手機市場
現在要說起手機市場上的王者,當屬蘋果核三星莫屬。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在今年的1-3季度,蘋果及三星兩家手機企業瓜分了智能手機市場106%的利潤,超過100%的原因在于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競爭對手出現了虧損。
中興、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異軍突起,在這一數據面前失色。
面對市場這狹窄的利潤空間,國產手機廠商會如何突圍?
“掙的都是辛苦錢”
國內廠商進入到手機產業以來,一直依靠勞動力的廉價優勢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加工貿易,掙的都是辛苦錢。
你相信蘋果和三星拿走了智能機市場99%的利潤嗎?調研公司Asymco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和三星占據了全球手機行業99%的利潤,其中蘋果占去了73%的利潤。
發布類似數據的不只是Asymco。市場研究公司Canaccord Genuity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和三星包攬了99%的利潤,第二季度兩家利潤占比達到了108%,第三季度則達到了106%。利潤如此高的原因是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競爭對手出現了虧損。
這些“觸目驚心”數字在刺激著國內手機廠商的神經。
“我相信99%這個數字。”在中興通訊工作的張全說,“國內手機廠商掙的都是辛苦錢,類似于中關村賣電腦的,每臺機子賺兩三百塊錢的搬運費。國產手機還是賺錢的,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可能沒99%那么夸張。但蘋果和三星占據了絕大部分利潤是不爭的事實。”艾瑞分析師王影表示。
資料顯示,蘋果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40%以上。在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底,蘋果在美國銷售的iPhone毛利率為49%至58%。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國內手機廠商的毛利率在15%左右。
為何利潤都被蘋果和三星拿走了,而銷量不低的國內廠商沒有拿到那么多利潤呢?
“這是我們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所決定的。”陳念表示,“從國內廠商進入到手機產業以來,一直是依靠勞動力的廉價優勢在競爭,一直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部手機里,僅各種專利授權相關費用就占去一大塊。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加工貿易。”
陳念曾在國內某手機連鎖賣場任副總經理,他現在從事的工作與手機制造業供應鏈有關。他表示,為了能在低端市場上提升銷量和擴大市場占有率,國內廠商普遍的競爭策略是價格戰。“銷量上去了,每部手機分攤的成本就降低了,就有了降價的空間。”陳先生認為,由于自身條件所限,國內廠商大多采用這種競爭策略,而這種競爭策略本身就壓縮了廠商的利潤空間。“價格戰打太兇,品牌也上不去了。”
渠道和定位受限
運營商集采占據了中興、華為、酷派所有渠道銷售的90%以上,但運營商不斷壓低價格也使得廠商在產品定價方面受限。
一直以來,國內手機廠商都走著低價競爭道路。
受制于渠道、品牌等各方面因素,國內廠商所謂的高端機在配置上趕上了潮流,但在價格上并未與國際“接軌”。
例如華為此前推出的一款四核大屏機,售價很“親民”,只有1888元。中興也一樣,10月29日發布的一款四核大屏機只有999元。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按照渠道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依靠運營商渠道,例如中興、華為、酷派等;一部分是依靠自己的渠道,例如聯想、金立、OPPO,還有一部分是以小米為代表的線上銷售廠商。
運營商渠道的集采占據了中興、華為、酷派所有渠道銷售的90%以上。“一方面運營商渠道能保證一個很大的量,另一方面這個渠道成本很節省。免去了很多環節。”艾瑞分析師王影稱。
不過,運營商不斷壓低價格也使得中興、華為、酷派等在產品定價方面受限。張全稱,對于運營商來說,蘋果和三星的產品是屬于高價位的,然后是HTC、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再然后是中興、華為等。“如果國產手機產品價格高就無法在運營商集采中中標,手機就白研發了。”
目前,中興、華為都在開拓運營商之外的渠道,除了加大和賣場連鎖、電子渠道商的合作,華為還建立了自己的商城,以此來增加定價的話語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