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不景氣加劇 重慶回龍壩八成企業陷困境
紡織企業的日子很難過
紡織行業從業者此時正面臨一個重大抉擇,而黃蜀仙的決定是:賣掉織布機器。這個決定充滿了無奈,過去十幾年來,這些機器就是黃蜀仙一家人的生計。然而跌宕起伏的棉花價格,持續低迷的下游市場,去年底蔓延開來的紡織企業停工潮正侵蝕著這個家庭的經濟根基,也蠶食著黃蜀仙所在回龍壩鎮的經濟命脈。
回龍壩鎮年均布匹產量占據重慶市的50%以上,而紡織業在該鎮經濟總量中占比達90%以上,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八成的紡織企業處于停產或減產的“僵尸”狀態。對于這個小鎮而言,冬天已經提前來臨。
“寧靜”小鎮的反常
回龍壩鎮位于重慶沙坪壩中心商業區西邊近40公里處,有著40多年的紡織歷史。
8月29日午休時間,徐興全打算再去一趟吳春福的廠子。
徐興全所在單位回龍壩鎮政府經濟發展辦公室與吳春福的廠子之間隔著一條街道,明晃晃的太陽炙烤著街上的青石板,行人很少,兩邊的卷簾門緊閉,偶爾一兩家在卷簾門上開上一人高的小門,透出一絲人氣。
這條街道便是回龍壩鎮的“紡織一條街”。1997年,重慶市政府授予該鎮“紡織專業鎮”稱號,一并規劃了此條街道。
“街道兩旁的房屋均設置為前邊是生活區,后面是廠房。”徐興全表示,過去十幾年,街邊的卷簾門也都閉著,但門背后會透出低沉的咵嗒咵嗒聲。
在黃蜀仙的記憶里,打自己記事起,不少回龍壩人家里就有一臺織布機。“人們白天做農活,晚上織布,織布機的咵嗒咵嗒聲就是小時候的催眠曲”。
最初,回龍壩人用這兩臺織布機生產鞋帶、帽繩等簡單物件在本鎮流通,后來一些有生意頭腦的回龍壩人便陸續購置織布機,逐漸在當地形成了一大產業。
現在回龍壩人大多從事著與紡織業有關的工作,年均布匹產量占重慶市布匹總產量的50%以上。2011年,該鎮紡織業銷售收入達37億元,占全國布匹市場份額近20%。
“現在境況不一樣了。”站在街邊張貼著“紡織廠廠房轉讓”告示的電線桿旁,徐興全神情黯然,“今年春節以來,鎮上500多家紡織企業已有80%停產,剩下的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減產的情況,紡織一條街變安靜了”。
紡企遇“六月飛雪”
站在吳春福廠房的卷簾門前,徐興全的手抬起又放下,如此反復了十幾次,他還是沒有敲響那扇門。“他現在自身難保,我也不好意思再向他提要求”。
他正打算離開,剛轉身就聽見一陣汽車喇叭聲,“徐主任,您找我有事?”吳春福從車子里探出身子問他,“沒事,我順路過來看看。”
在這波停產潮中,靠著自己十幾年在產業鏈上積累的人脈關系,吳春福的廠子目前仍能零星生產。
吳春福打開卷簾門,一陣咵嗒咵嗒聲,近2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有20多臺織布機在緊張工作,還剩下近10臺機器處于停工狀態。
“現在做單虧得少,不做單虧得多,怎么都是苦撐。”吳春福說,最近徐興全找了他好幾次,希望能想辦法找些單子回來。
徐興全擔心,紡織行業的不景氣,會直接拖垮回龍壩鎮的經濟。畢竟鎮上500多家企業中,有509家從事紡織業。
自7月起,主營漿紗業務的重慶市最大的紡織企業揚子江紡織有限公司的職工們便陸續接到了輪班通知。目前,該公司56臺整經機,開工的只有20臺,22臺漿紗機也只有10臺在運行,有一半以上的車間停工。
該公司黨組書記張承安介紹,其漿紗產量曾進入全國前十,以往月均能出產3000萬米棉紗,今年的數字還不到1500萬米,他將工廠目前的處境比喻為“六月飛雪”。
在這個炎炎夏日,被“六月飛雪”砸中的還有產業鏈下端的紡紗企業。
今年6月后,重慶時新織布廠老板肖天福便陸續接到江浙沿海一帶合作伙伴的減單通知。“我們公司紡紗、織布業務各占一半,紡紗主要供鎮上織布廠使用,現在本是庫存棉花的時間,但大家對這個行業沒信心,基本按兵不動。”
而在回龍壩印染廠里,近300多平方米的庫房僅在東北墻處堆放了一批白布匹,生產車間的機器已停止轟鳴。盡管工廠經常趁停電的時候多放幾天假,但老板任宗明現在還沒有關閉工廠歇業的想法,“我想再熬一段時間看看,畢竟,要是工人都走了,形勢好的時候再招就更難了。”
“熬不住的織布廠老板也大有人在。”黃蜀仙說,小鎮上和他一樣打算變賣機器的有很多,大部分停工小企業都打算不做了。
在徐興全看來,回龍壩鎮此次遭遇的危機,有點像“溫水煮青蛙”,它不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那樣來勢洶洶,但卻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令許多紡織企業走向困境。“你甚至很難找出究竟是哪一根稻草最后壓死了駱駝。”
粗放式增長埋下隱患?
回憶起7月初在重慶回龍壩鎮所見到的景象,廣東布料貿易商張恒(化名)用了一個詞形容:觸目驚心。原因有兩點:一是當地企業停工數量,二是當地紡織業整體業態環境。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出口量的急升,中國紡織業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回龍壩鎮紡織企業從最初的100多家,迅速發展到去年的645家。
宜樂紡織副總經理王偉表示,“2010年前后,紡織業的利潤率一度達到10%以上。那時,幾乎整個鎮子的人都在從事紡織相關工作”。
爆發式發展使回龍壩鎮紡織業在布局上存在“小、散、亂”的特點,到2011年,回龍壩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紡織企業僅272家。
徐興全稱,回龍壩鎮所有紡織企業都僅局限在生產布匹環節,上游的棉花原材料需要依賴外地的輸入,而下游的成品加工和終端銷售也需要依賴外地企業。
在張恒等貿易商眼里,回龍壩紡織業很有名氣,價格低是一大特點。與價格低結伴而生的便是品質差。
深圳山海粵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巍認為,國內紡織市場一直處于畸形狀態,各個環節的商家為了壓低成本,專注于價格戰,而非品質及信譽,處于最源頭的布匹廠家為了低報價只能減少原料成本,也使得品牌之路難上加難。“去年下半年以來,這個市場就很不好,來自歐美等國家的出口訂單少了一大半,出口大幅萎縮。”他說,不少出口企業轉攻內銷市場,使得回龍壩等專注內銷的紡織企業受到極大競爭沖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