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業競爭加劇利潤下滑 未來何去何從?
零售行業的日子正越來越難過,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多家零售上市公司紛紛發債和收縮戰線來應對危機,但面對競爭加劇、人力成本上升、電商興起等諸多因素沖擊,挑戰仍十分嚴峻。
購物中心遍地開花
競爭加劇利潤下滑
“零售業面臨的困境,既有經濟周期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博時基金特定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萬定山表示,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下,零售難有起色,更加嚴峻的問題是,目前新建的購物中心對零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從短期來看,經濟減速帶來的影響波及了所有行業,零售業首當其沖。7月經濟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1%,較6月的13.7%出現下滑,衰退的消費需求增長直接影響了行業的盈利水平。
“零售行業的特征之一是費用較為固定,當行業增速在10%~20%時,公司業績增速可以保持在20%,但當行業增速下滑到個位數時,個股利潤增長就可能是負數。”大成基金零售研究員張君孺認為。
如果說經濟周期的影響終會過去,那么結構性失衡則是零售業揮之不去的陰影。
張君孺表示,2007年開始,在行業景氣度高漲的帶動下,零售行業進入快速擴張階段,2010年后商業地產大行其道,造成眼前行業供過于求的狀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目前僅上海就有購物中心80余家,未來在建的還有30~40家,按照國際標準,這需要上海有5000萬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上的消費力來支撐,但現階段上海全市常住人口才2300萬人。供給飽和的特征在成都、沈陽、西安等二線城市也非常突出。
長期來看,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也受到市場的質疑。一方面網絡消費迅速崛起,據國際數據中心發布的消息,2011年中國網民在線交易額達到7849.3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66%,遠遠高于同期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11.6%;另一方面,百貨也面臨品類的分離,家電、服裝、化妝品逐漸脫離原有的商場渠道,大量的品牌企業開始設立專賣店、街邊店——家電賣場率先“出走”,隨后是服裝,如美特斯邦威、森馬,以及部分化妝品店,如香港莎莎。
此外,渠道過長、中間環節過多也是零售業固有結癥。“如今商場的衣服動輒上千,但實際上出廠價格與終端價格相差高達5~10倍。”張君孺說,這部分差價最終落入各級代理商手中,尤其是百貨業態又采取聯營扣點經營模式,供應鏈食利環節過多導致終端價格過高。這也是電商新渠道能夠瓜分市場的重要原因,新渠道的供應鏈更短,效率更高,價格更低。
人力成本提升
連鎖超市成重災區
在諸多挑戰中,對零售影響最大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
近日,德勤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在京發布《2012中國零售力量》。報告稱2011年連鎖零售企業人工費用上漲26%,租金成本上漲10%,這給凈利潤率長期僅有1%~3%的零售業帶來了極大挑戰。
該報告對超市、百貨、便利店、家電賣場177家企業的調查顯示,員工工資都占到成本的40%以上。超市和百貨最大的成本費用是員工工資,排位第二的是房租。
“根本原因還是房地產價格的上漲”,萬定山表示,房價上升導致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引發工資增長,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終端商品價格上升,通貨膨脹呈螺旋式發展,加重了零售企業的負擔,“人工、房租、水電漲價全趕在一起,壓縮了零售行業原本就微薄的利潤”。
在這場生產成本的大戰中,超市面臨的困境遠遠大于百貨業,因為超市是勞動力更為密集的行業。
以永輝超市為例,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凈利潤為2.6億元,同比下降28.76%,但為員工支付的現金高達7.9億元,同比增加74.35%,公司解釋主要系門店數量增加、公司經營規模擴大、職工薪酬增長所致。“很明顯,員工工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公司凈利潤”,一位行業分析員表示,前兩年永輝超市員工工資和股東利潤還維持1:1的關系,現在已經上升到2:1,意味著股東要賺兩億元,必須承擔4億元的工資支出。
可預見的是,超市員工收入處在上升通道中。招商證券零售行業分析師楊夏認為,目前超市職工的稅后工資約為1500元,就員工而言絕對收入不高,但是對于企業來說還要負擔五險一金的費用,實際支出更大,如果未來員工收入上漲500元至2000元,意味著企業的人力成本要上漲20%,對于人力成本占總費用的40%的超市來說,利潤擠壓不可小覷。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