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煤價倒掛 短期內煤價難現反彈
洋煤憑什么
一位南方沿海電廠的負責人感慨:“無論高熱值澳洲煤,還是低熱值印尼煤,每噸都比國內煤便宜幾十元”。
“進口煤只能當配煤摻燒”。讓該負責人苦惱的是,中國的火電鍋爐,每臺都對應著固定設計的煤種,“否則,誰還使用國內煤炭?”
“大量進口煤炭,是國家鼓勵使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結果”,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研究人員說,“這一點,從煤炭的進出口關稅上就能看出來”。
2005年元旦始,中國將煉焦煤進口關稅暫定稅率下調為零,動力煤和無煙煤進口仍然分別征收 6%和3%的進口關稅;到了2008年元旦,中國所有煤炭進口關稅暫定稅率下調為零。
同時,出口的緊箍咒卻在不斷收緊:2006年 9月,中國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稅;從2008年8月 20日開始,中國對所有煤種開征10%的出口暫定關稅。
但這,并不足以完全解釋國外煤價為何低于國內煤價。
中國煤炭市場研究專家、北京長貿咨詢公司總經理黃騰直言不諱:“現在進口多,就是因為國內煤價太高,里面‘水分’太大!”
“美國煤礦生產費用每噸只有10美元左右,算上25美元運輸費,5美元港口費,加在一起都只有40美元,只要在港口賣離岸價格50美元,就算是他們的暴利了”,黃騰反問說:“我們的秦皇島價格,豈不是暴利中的暴利?”
“理性地看,我國煤炭利潤率應該維持在15%~20%,以前40%的利潤太不合理”,黃騰甚至認為,我國很多煤炭生產企業都在隱瞞生產利潤,實際的煤炭利潤更加可觀。
“中國國內煤價節節攀升的一大原因,是壟斷”,黃騰介紹稱,過去10年間,我國煤炭資源一直被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壟斷,造就了每噸超過200元的各種附加收費。
以山西為例。2005年始,經歷了多輪兼并重組的“山西煤改”基本收官,山西省政府對本地煤價的把控能力,也隨著一系列兼并重組攀升到歷史頂點。
幾乎是同時,全國發動了為期三年的小煤礦關閉運動,近萬處小煤礦被關閉,億噸級煤企成為市場主流。擁有煤炭資源的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相繼制定出了遠高于市場的壟斷價格。
一些地方政府把煤炭行業當成搖錢樹,征收各種名目繁多的稅單、基金;盡管發改委三令五聲要取消亂收費,但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此外,運輸環節上的高收費,也是中國煤價居高不下的主因:中國鐵路幾近公開化的點車費、站臺費、車皮計劃費等收費難以遏制;中國95%的公路都是收費公路……凡此種種,成為煤價高漲的幕后推手。
壟斷的另一面,是低效。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中國煤炭板塊的25 家主要上市公司,普遍人均效率低,人均產煤量不高。2011年,除露天煤業、伊泰B和中國神華的人均年產煤量分別達到10050噸、6635噸和3427噸外,其它煤炭上市公司人均年產煤量均未超過 2000噸。
“大量進口外國低價煤炭是件好事,有利于國內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可以有效平抑國內虛高的煤價,促進中國煤炭企業效率的提高”,諸多被訪的專家大多這樣認為。
業內人士認為,受各種原因拖累,未來煤價將繼續下跌,最低將跌至630~650元/噸,至少在第四季度之前,國內煤價不會出現反彈。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