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比美國貴70% 國外超市產品到國內成高檔
2013-10-30 13:50:43 責任編輯:QZ112 來源:新浪財經
在任力看來,很多國內消費者熱衷于國外品牌,但真正去過國外并了解其服裝品牌的人并不多,一些洋品牌的供應商很可能利用了國內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只把自己的優勢進行宣傳,而回避掉自己在本國的價位。
任力認為,雖然這種產品著實是地地道道的國外品牌,但是過高的定價也是不合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費者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她去德國的時候發現,像Only就是在德國超市里賣的牌子。
“還有一些知名品牌如Prada、Boss、Coach等,實際上很多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任力表示。
“其采購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已經降低了許多,甚至都‘量販’了,但是仍以其原產地的價格在進行銷售。”任力對此頗為質疑,認為這種銷售行為應該得到一定規范。
據任力介紹,國外對于產品產地的規定非常嚴格,要求予以清楚地標注,但就國內而言,一些商家往往在產地標注上大做文章。
任力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比如一些品牌不寫自己Made in Italy,只是寫上一個Italy,說明其品牌是意大利的,但產地很可能就在中國。
“一個產品的產地不同對價格影響很大,利潤空間也將差距甚遠。”任力說。
國產品牌漲價的糾結
對于不斷漲價的國內服裝品牌,北京白領黃晶選擇了轉戰海外市場。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與黃晶心態類似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
多年從事服裝零售行業的劉曉也感嘆,國內服裝品牌漲價本就十分尷尬,不漲價利潤則在不斷下降,漲價了消費人群又將因之減少。
任力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目前經營服裝行業困難很多,并不是漲價了經營者就賺錢了,反倒是大家普遍反映庫存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朱慶驊則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在成本上漲、終端零售價格回歸理性的情況下,服裝行業利潤空間有所下降,專賣店利潤在40%至70%左右,商場則在60%至70%左右。
在任力看來,目前國內一些品牌在設計和質量上已經不亞于國外的一線奢侈品牌,而消費者總是盲從于所謂的國外品牌,國內品牌很難獲得價格上的認可。
“同意大利、美國等品牌相比,幾乎一樣原料的產品,由于對方品牌運作好,管理又高效,對方以1000元價格出售很順利,國產品牌500元都很難賣掉。”任力表示。
更讓任力感到痛心的是,很多消費者實際上拿到的產品有些也是在國內生產的,只是多背了個國外產品的標志,這反過來又影響了國內產業的發展。
“其實國內服裝品牌人工環節的成本上漲應該說是良性的。”任力分析認為,過去我們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是現在我們的勞動力和技術在全世界來講也已經很優秀了,理應獲得更好的工資待遇。
據任力介紹,國內服裝行業一度長期低價競爭,使得很多設計師和技術人員都不愿意繼續從事自身行業,企業也留不住優秀的人才,因此國內很少產生世界知名品牌和設計師。
任力希望,未來人工漲上去,有更好的設計和管理,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內服裝行業的發展。
朱慶驊研究員最后表示,雖然現在服裝行業并不景氣,但是機遇往往產生于危機之中,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個性化需求凸顯,高端定制服裝有望迎來發展的機遇,注重設計、潮流、品牌化發展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