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煤質優價廉受企業青睞 國產煤遇重大危機
國產煤遇到寒冬
“國內煤炭生產成本太大了,除神華以外,其他煤炭企業大部分的小煤礦開采成本很高,到達廣州的價格高于澳洲煤和印尼煤,沒優勢,唯獨神華煤能拼一拼,因其露天礦多、成本小,中煤則是露天和井工礦各一半,稍遜一些。”分析認識表示。
今年夏天,由中煤能源和中國神華兩個中國煤炭行業“大佬”掀起的新一輪降價大潮已經在全煤炭行業蔓延,其他煤炭企業也被迫應戰,導致煤價一跌再跌,直到目前仍沒有止跌跡象。而這背后的原因,除國內煤炭需求難見好轉外,進口煤的沖擊也不容小覷。
作為大宗商品的煤炭,中國的進口量達到歷史高位的2.9億噸,相對國內超過35億噸的煤炭產量而言,規模并不算大,但是進口煤卻從2012年開始攪動得國內市場“不安寧”。
“其實,看數量,進口煤并不能影響到大局,但是由于進口煤價格低廉,所以形成的杠桿效應不容忽視,也確實沖擊了煤炭市場。”在煤炭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國內煤炭貿易商許健升(化名)對記者表示。
秦皇島港股份公司一位長期關注煤炭進口的人士介紹,進口煤的65%是供給沿海電廠,2012年,在華東和東南沿海地區,進口煤占煤炭消費總量的比重在25%左右,今年一季度達到32%。
為什么進口煤能擠壓國產煤的生存空間?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市場觀察員李朝林認為,因進口煤的終端成本低于國內煤炭成本,即便有17%的增值稅,進口煤的價格仍然低,而這主要是由于進口煤的稅費、運輸成本以及生產成本較低造成的。
爭奪沿海電廠
作為經營國內煤炭交易的貿易商,許健升常年在東部沿海一帶活動。對他而言,今年夏天特別令人“燥熱”。
“不光天氣燥熱,我心里也煩躁啊!”許健升對于目前的國內煤炭形勢很是無奈,“國內煤確實很不好做了,現在市場一直下行,基本建庫存就虧損。在沿海市場完全競爭不過進口煤。”
中國去年進口煤炭達到2.9億噸,其中沿海電廠消化了超過六成的進口煤,因此電廠也成為國內外貿易商們的“戰場”。
受到進口煤炭沖擊,部分資金緊張的國內貿易商已經退出了煤炭市場,也有人正猶豫不決。不過,許健升還沒有退出的想法,他近期仍一直跑電廠,一方面希望能保持住目前的客戶,另一方面也爭取再做出一兩個客戶。
“當然,我們必須要跟進口煤‘搶飯’吃。”許健升說,但國內貿易商們可用的招數并不多,在跟進口煤競爭方面,“普遍的應對策略不外乎是降低采購成本,或者在運輸、電廠化驗方面爭取不要掉噸、掉卡。”
一系列巨大的數字或許能說明國內貿易商們面臨的巨大壓力。世界煤炭涌入中國的規模暴增,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繼2011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后,2012年中國以2.9億噸的煤炭(含褐煤)進口量,繼續穩居世界第一。進入2013年,這一趨勢仍保持,1~6月,中國累計進口煤炭1.58億噸,同比增長13.3%。
壓力之下,神華、中煤以及同煤、兗礦等眾多大型煤企都在進行降價促銷以保住市場。
廉價進口煤
截止到今年前5個月,中國進口煤炭(不含褐煤)排名前4位的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以及越南。在進口褐煤方面,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則占據前兩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