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油不再有利可圖 成品油貿易商的日子即將結束
圖示:加油站工作人員在調價
自從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公布之后,郝強(化名)基本上沒活可干了。郝強是河北滄州的一名油品貿易商,主要的業務就是通過低價買入成品油,然后再高價賣出,賺取差價。
3月27日,發改委公布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22個工作日+4%漲幅”的舊機制改成了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并且取消4%漲幅,油價該降就降,該升就升。
接近發改委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發改委做出這個調整的初衷就是要打擊油品投機和囤積居奇,防止市場上出現“油荒”現象。
對于成品油貿易商來說,新機制已經讓他們很難做出判斷。“以前,22個工作日還能做出判斷,在油價上調之前買入,然后在上調價格之后賣出,能掙不少錢。”郝強說。
像郝強這樣的貿易商在全國數不勝數。據隆眾石化商務網分析師冉曉睿估計,僅河南、河北兩省的大小貿易商就達數千家。
多位接受采訪的貿易商均表示,在新機制下,他們已經不敢做大單,走長線。“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觀望
郝強在這個行當里已經混了近10年了。當年他從當地一家國有企業辭職后,和朋友一起開了現在這家公司,開始一起做囤油的買賣。
這幾年來,郝強大多時間都在外地跑,主要的任務就是去找油。“去山東最多,因為那邊的民營煉廠多,從那邊購油,會比直接從中石油、中石化那里便宜不少。”郝強說。
最初,郝強和他兩個合伙人只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能囤點掙點。慢慢地,與山東的民營煉廠的關系越來越熟后,生意也慢慢地做大了。
從業至今,在郝強的印象中,只有在爆發經濟危機的2008年虧過錢,此外,基本上都在掙錢。“這個行當,除了資源外,還要靠自己的判斷,畢竟是掙差價的嘛。”
2009年5月,我國公布了“22個工作日+4%漲幅”的定價機制,即當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現貨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漲幅或跌幅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這個定價機制對于貿易商來說實際上提供了便利。接近發改委的人士稱,這個機制過于透明,只要按照發改委給的條件就很容易算出來。
隆眾石化商務網分析師冉曉睿表示,在舊機制下,像隆眾這樣的咨詢機構很容易計算出漲跌幅,貿易商只要根據這種預測囤貨就行。
自從“22個工作日+4%漲幅”公布以來,國際油價漲多跌少,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是上調次數大大多于下調次數。
郝強也認同這個說法。他說,在新機制下,做出判斷是很容易的,因為會有很多機構幫你算出來,大概什么時候會漲,然后想辦法去多囤點油。“膽子大點的,會等到第二次上調的時候再往外賣,這樣上調了兩次價格后能夠掙的更多。”郝強說。
據河南商丘的一位貿易商透露,大的貿易商擁有幾萬噸的油庫,多的時候,一噸油能掙個七八百元,這樣倒一次油就能夠掙幾千萬。
3月27日,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10元和30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3元和0.26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