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風電產業寒風陣陣
告別“瘋長”
風電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不適。
電網建設與風電產業發展極度不適,“棄風”成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說,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風電電量被限發,創了歷史最高值。
“風電場集中在三北地區,這些地區本身煤炭資源豐富,自身很難消納風電,而要運輸到電力負荷區華東地區,電網又達不到條件。”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
近年來連續發生的風電機組質量事故和大規模風電機組脫網事故,也暴露出了風電產業諸多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風電的鼓勵政策開始轉向,由鼓勵到控制其發展節奏。
2011年8月2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收回了地方對風電項目的審批權,要求報國家能源局備案,并根據國家的規劃進行,未獲準擅自開工建設的風電場將不能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電價補貼,同時電網也將拒絕其并網。而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中,也明確指出風電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的問題。
經過一年的調整,風電發展速度驟降。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新增風電機組11409臺,裝機容量17630.9MW,累計安裝風電機組45894臺,裝機容量62364.2MW,年增長39.4%,增速比2010年下降了一半左右。
“經過幾年高速增長,中國風電的體量已經很大了,增速放緩是正常的,現在風電正在回歸理性,不是壞事。”李俊峰說。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曾提出“要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力發電量轉變”。
并網困局是個老故事
對于風電開發商來說,并網難無疑是最頭疼的問題。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棄風”達20%左右,風電集中的“三北”地區(西北、東北和華北)或超過30%,直接經濟損失達近百億元。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施鵬飛表示,中國發展風電的主要思路是“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然而由于大基地和電力負荷中心不在一個地方,需要“大規模、高集中、高電壓、遠距離輸送”,這對電網的智能化建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交流電特高壓電網。
“電網是按照此前的規劃發展的,誰也沒料到中國風電發展如此迅速,所以電網建設沒能跟上來。” 施鵬飛說。
風電相對于傳統火電及其他常規電源最大的區別就是,其一次能源資源(自然風)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存儲性,這給電網調峰、調頻和調壓,保障電網安全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中國電網建設的滯后是個老故事了,但解決風電并網并不只是電網一方的責任。”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麗萍表示。
“電力系統由發電廠、電網和用戶三個部分組成,要保障這個系統安全穩定的運行,一方面,要求電網建立適合風電并網的運行調度技術和制度;另一方面,風電場也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真正的電源,從技術上向電網靠攏,增強自己的并網特性。” 蔣麗萍說。
她所指的并網特性,是2012年6月1日起即將執行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中所提出的“風電新國標”,包括有功功率及其控制、無功功率標準及其控制,低電壓穿越能力、風電場要進行風機檢測等。而這些標準都是盡力增強風電并網的穩定性。
這些標準在制定時曾引起了風電開發商和電網的激烈爭論。“風電發展初期國產風機都不具備低電壓穿越的能力,那些風機已經廣泛應用于很多風電場,改造需要成本,而發電企業擔心電網以此為由限制風電并網。”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事實證明,風電新國標的出臺是有必要的。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因為風機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2010年全國發生80起風電機組脫網事故,2011年1-8月全國發生193起風電機組脫網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風電是可再生能源,電網應該盡可能多用,但發電企業也有義務配合保障電網安全。”蔣麗萍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賀德馨認為,風電跟電網有矛盾,但二者是可以協調發展的,要建設電網友好型的風電場和風電友好型的電力系統。“發展風電功率預測技術、規模化儲能技術跟電力系統運行實時調度和控制管理技術,建設特高壓智能化電網,可在全國范圍內實現風電的優化配置和消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