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風電產業寒風陣陣
國內風電產業再度陷入像其他行業一樣的盲目擴張,產能過剩的困局。
2010年,受歐美經濟復蘇緩慢的拖累,世界風電業在經歷了連續五年的爆發性增長后首次呈現放緩趨勢,新增容量發展速度僅為3.1%,比上一年下降了40個百分點。
在中國卻是另一番風景。受惠于政策的大力支持,自2006年起風電裝機總量連續4年翻倍增長的中國市場,依然保持了73%的強勁增長,2010年累計裝機總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風電產業,堪稱“中國式增長”之典型案例。
不過,隨著高速發展,并網、設備質量、風電場運營管理等問題逐漸凸顯,風電在2011年速度驟減。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裝機容量比2010年增長了39.4%,這個增速很高,但只及2010年增速的一半,降速甚快。
最關鍵、最引人注目的還是201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原稿中特別提到“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
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業內人士如坐針氈。
“從我的工作經歷來看,風能、太陽能盡管發展非常快,但是在整個能源結構當中占的比重還非常小。風能發電量去年大概是971億度,占總發電量的1.56%,還不到2%。所以我們覺得報告的意思應該不是要制止這個產業,而是防止風電設備制造業過剩。”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在2012年4月的博鰲論壇上說。
經過眾多代表委員的建言,中央“從諫如流”,最后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的盲目擴張”。
但是被預言多時的“風電拐點”確鑿無疑地到來了。
2012年兩會后不久的3月19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第二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共計1492萬千瓦,這個數字只是去年8月發布的第一批風電規劃2883萬千瓦的一半左右。
“今年風電發展情況肯定不樂觀。首先是兩會報告提出的對風電的意見,其次是風電新項目審批難度加大,更重要的是電網限制風電并網日趨嚴重。”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內部人士說。
跑馬圈地背后的利益驅動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風電已經開始發展,除了新疆等少數地區使用的300萬千瓦左右的小功率風機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丹麥、德國等國家的低息貸款引進他們的風電設備,其實他們主要是為了刺激本國的設備出口,所以當時的價格也非常高,致使風電成本也很高,普遍都在一兩塊錢一度電的樣子。”張國寶表示,在他接管電力管理工作時,中國的風電裝機總量只有40萬千瓦。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1995年,原電力工業部曾提出2000年風電裝機量達到100萬千瓦的目標,但直到2004年才只完成了76.4萬千瓦。而今天,中國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就有甘肅酒泉、內蒙古東、內蒙古西、東北、河北、新疆、江蘇、山東這8個。而且,山西和黑龍江兩省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已納入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劃中。
2005年是個轉折點。在這一年公布的“十一五”的風能指標計劃中,國家計劃推出1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促使地方政府得以在全國風電大市場中跑馬圈地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打破特許政策,將5萬千瓦級以下項目的審批權下放。
“這讓很多地方‘鉆了空子’,出現了大量4.95萬千瓦的現象,把一個大項目拆分成若干份4.95萬,以此規避國家審批。但這些項目多數沒跟電網協調好,完全沒有考慮到當地電網的承受能力。”張國寶說。
2005年國家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對可再生能源發電提出了強制上網、全額保障性收購、分類電價和全網分擔的要求,這使得風電在各種政策優惠及電價補貼的保護下,成為新能源領域中準入門檻較低且盈利能力較強的一個領域。此外,利用CDM(清潔發展機制)機制獲取收益也被許多風電開發商作為彌補資源評價可靠性、設備質量、運營維護能力等不足所帶來損失的一條途徑。
于是,企業對風電項目投資熱情旋即高漲起來。
現實運作中,風電項目往往與風機制造業“捆綁出售”,由此可以增加地方稅收。于是,地方政府也卷入了風電項目熱潮。
“在風電發達地區一般都會建設很大的風機制造基地,然后把風場資源交給本地的風機制造商。我們要拿下這塊風場,就需要采購他們的設備,就像綁架一樣。”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唐新能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
對這種“地方保護主義”,亞洲最大的風電企業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曾公開抨擊。
“華銳、金風在各地都有廠,像塔筒這類東西比較大、運輸困難肯定就近做,但葉片之類的東西沒必要本地生產,所以那些多數是裝配廠生產。按道理說這不符合市場經濟,但現在各地都這么干。”張國寶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