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產能過剩 中小企業將出局
隨著歐洲對光伏市場扶持力度大幅下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遭遇巨大沖擊。2011年8月,中國光伏產品對德國的出口量為304MW,對意大利的出口量為95MW,分別環比下降了34%和62.6%。
晶澳太陽能CEO方朋對局勢似乎依然保持樂觀。他表示,即便歐洲不再增長,全球還有不少成長性市場,比如美國。不過,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美國市場存在太多其他因素。”方坦言。這些因素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11月8日,以SolarWorld為代表的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提出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簡稱雙反)調查申請,首次聽證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截止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美對華太陽能電池(板)反傾銷和反補貼案做出損害初裁,認定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對美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結果并不美妙。
“在市場調整的情況下,光伏產業本身還有一個問題,國內企業盲目擴產,導致產能過剩,供需失衡是由于產業內無序發展過渡擴產造成的。”方朋表示。
國內很多光伏企業都是半道出家。在多晶硅料處于400美元/公斤的暴利時代,不管是房地產企業,還是外貿、化工、食品、農業公司,都在砸巨資搶灘光伏產業鏈。地方政府的推動對此也“功不可沒”。以皮革聞名的浙江海寧從2007年開始把光伏產業作為當地企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2009年,海寧市政府對光伏企業在稅收、技改、人才引進、認證和展會五項上均設有補助。在此推動下,海寧光伏企業從14家增長到40家以上,而按照海寧市政府規劃,到2012年將把光伏打造成為產值達300億元的第一支柱產業。
但到2010年,中國的光伏總產能已高達27GW,而全球當年的新增總裝機容量卻只有17GW左右。在歐洲市場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大量國內的光伏企業根本找不到出口。業內人士表示,光伏制造業‘擴產潮’帶來巨大產能過剩顯現無疑。
目前,國內多數大型廠商拓展出口降低存貨量,以此來渡過這波景氣“寒冬”。同時,一些有遠見的公司開始發力于產品升級創新,為搶占低潮之后的市場作準備。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