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才是真正的鬼城 房價都在這里冬眠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一季度,大亞灣區新建住宅樓面積增長27.1%,竣工面積增長255%,商品房累計交易3406宗,交易面積28.7萬平方米,增長137.8%,新房成交量增幅居惠州市首位,占全市新房成交量的四分之一,而房屋價格增長了23.2%。
該股熱潮持續到2012年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大亞灣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8月,房屋建筑面積累計達到562.2萬平方米,累計比上年同期增加48.7%,現售房屋交易宗數591,累計比上年同期下降15.1%,預售房屋合同備案宗數達到8114,累計比去年同期增加5.7%,預售房屋合同交易面積達到77.4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1.4%,2012年全年大亞灣片區開工項目108個,供應面積超過330萬平方米,相當于近30個深圳市民廣場面積之和。
2013年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房產管理局批準發放房屋預售許可證達56個,預售面積達160萬平方米。
“冬眠”的房價
外地投資客被套牢、樓盤配套稀缺難引剛需,本地人口無力接盤,共同促使大亞灣樓市進入冬眠狀態。
2010年惠深沿海高速通車,客觀上拉進了兩地車程,被深圳井噴式房價“逼走”的投資客和購房者,帶著大筆資金和樂觀的未來預期,來到大亞灣。
近五年,大亞灣的房價一直徘徊不前。據深圳投資客郭先生現身說法,2010年他在大亞灣中心區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價格購置一套三房,“現在差不多還是這個價,最多漲了幾百元。”在同樣的時段里,深圳原特區內房價幾乎翻倍。
資料顯示,2010年惠州商品房成交均價每平方米4364元,僅為深圳的四分之一;而據中原地產數據,2013年大亞灣片區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4492元,當地中介口中,甚至能聽到最低價每平方米低于3000元的樓盤。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地產中心主任宋丁認為,周邊投資客購房并不居住,大量樓盤開發生活配套滯后,兩者共同導致極高空置率。
與海量樓盤供應相對的是稀少的本地人口,數據顯示,整個大亞灣規劃區有約12.2萬人,常住人口7.2萬,流動人口5萬。以石化新城為發展定位的大亞灣,大量遷徙而來的產業人口,曾是政府和開發商已于厚望的樓市“發動機”,但情況并未照預想中發展,“能就業能生活,有不錯發展前景,人才會來,有人住,才能實現自我造血。”宋丁說。
未來“造城”計劃
在宋丁看來,大亞灣疑似“鬼城”的病灶,早在20年前就已埋下。自1991年國務院批準成立惠州大亞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先后經歷了“造地”、“造廠”、“造房”三輪運動。財政薄弱的當地政府為了發展,大量批復土地。
大量石化類企業和住宅樓盤落成之后,相關公共和生活配套沒有跟上,“眼下最重要的是‘造城’,就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活配套。”宋丁說。
為破解現狀,政府已開始著手長期規劃,一份綱領性文件《惠州市大亞灣地區分區規劃 (2007-2020)》(以下簡稱《規劃》)顯示,規劃期內,廈深鐵路、惠大鐵路二期、惠深沿海高速、深圳外環高速、珠三角城際軌道惠州段將逐一落成以加快“惠深一體化”進程;強化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將建立大型商業網點、商業街,以及以商務辦公、高檔酒店和休閑娛樂設施、成為面向世界的高檔濱海商業中心;同時在中心區、霞涌之間建立兩條上千米隔離帶,規劃4座污水處理廠和一個垃圾填埋場。
按照規劃,到2020年,大亞灣區建設面積將增長約7倍,人口將增長約6倍,常住人口控制規模為80萬人。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為156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居住用地面積2392.76公頃,占總建設用地面積的15.41%。
中原地產華南總裁李耀智認為,到大亞灣置業人群分兩類。一類是占有沙灘、灣區等稀缺優質資源,看重未來的升值潛力;另一類是普通白領和工薪階層,以改善居住條件為主。去往深圳東、大亞灣等地置業的大趨勢不會變,關鍵在于政府的長期規劃是否有助于樓市健康發展,“短期解決醫療、教育、服務等生活配套,長期解決商業和就業問題,把旅游區變為居住區,人才會落地生根。”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