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缺口加大 誰來養活密集的中國人
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突出體現在對農產品的消費差距上:他們從以谷物消費為主,轉而消費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僅以2011年的情況看,對新鮮疏菜的需求,城市居民比農民高出28%,植物油高出24%,肉類高出51%,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產品要高出兩倍……毫無疑問,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行轉化,間接地導致了糧食需求量的增長。
而在未來,可以預見,無論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長、城鎮化以及膳食結構的改變,還是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都將使得生產增長與消費增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秘書處和經合組織(OECD)聯合編寫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預測了這一趨勢:未來10年,中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將略快于產量增長,消費量年均增速將比產量高0.3%。
陳錫文推算,2010年,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已經相當于在境外使用了6.3億畝國土面積。按照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能力,至少需要30億畝以上的國土面積才能滿足需求。“但我們18.2億畝耕地轉化成播種面積,大約只有24億畝。(編者注:一畝地如果一年能種植三季作物,即視為3畝播種面積。)缺口在那兒擺著呢,隨著城鎮化繼續發展,缺口還會越來越大。”
“糧食‘緊平衡’,這是我們現在的狀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即使是在實現九連增之后,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相關政府文件,均十分強調糧食“緊平衡”。
所謂“緊平衡”,指的是糧食供求的緊張關系,即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地區之間、糧食的結構之間差異很大,有余有缺。
在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看來,這是一種脆弱的平衡,經不起任何風險。“例如,戰爭、動亂、災難來了,糧食就有困難了。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馬榮榮所在的浙江省即是缺糧大省。“上海的糧食自給能力大約為10%,近90%要靠省外調入;浙江只能自給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供給;北京、天津、廣東、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馬榮榮對記者說,這樣的糧食安全基礎很薄弱。
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糧食供求關系格局,也將是一個長期的態勢。
18億畝紅線上的土地失控
中央的要求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當然也有人呼吁,放棄18億畝紅線,以解決中國房價過高的問題及緩解工業用地的緊張。
“守住18億畝還進口那么多,不守住18億畝會是什么樣?”陳錫文反問。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紅線;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
聯合國對耕地有一個警戒線,人均耕地低于0.8畝的時候會發生生存危機。但目前,全國2000個左右的縣里,有660多個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0.8畝。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接受采訪時認為,18億畝紅線必須要保住,這是一個硬約束條件。
然而,在過去快速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保住18億畝紅線一直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據,1996—2006年,全國耕地減少了1.24億畝。這些減少的耕地大部分發生在南方,其中一多半是因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占用的稻田。
李國祥研究發現,土地價格越高的地區,耕地流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地價地區的耕地流失速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中等地價地區的耕地流失速度也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
“土地失控!”馬榮榮說,這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這些年中央以最嚴厲、最嚴格的政策來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到了縣級再到鄉鎮和村一級,情況并不那么樂觀,這些地方大多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搞城鎮化、工業化,最難控制的是村這一級,尤以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為甚。”
如今,從蘇南、蘇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過去,已經看不到連片的1000畝以上的農田。而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發生的。10年前,那里還是空曠的連片的萬畝良田。現在,良田都變成了房子。
馬榮榮認為,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控得住經濟發展對土地侵占,則控得住糧食安全是沒問題的,假如控不住,那將很糟糕。“現在看來,國家從上到下應該說已經基本控制住,但未來經濟繼續發展,騰挪出一部分良田來為經濟發展服務,這個趨勢仍然不會改變。”
“保住18億畝紅線,這是一種理想,但能不能保住,這要打一個問號。”浙江省寧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農業官員向記者坦言,并不太樂觀,“失去的都是糧食生產條件最好的土地,占補平衡回來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開一點、荒地上開一點、灘涂上再圍墾一點。”
耕地占補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不減少。
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補平衡政策對糧食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以寧波為例,該市一共有360萬畝的耕地,310萬畝是(種植糧食的)基本農田。“這么多土地是存在的,沒有虛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萬畝,剩下的100萬畝占補平衡回來的耕地非常貧瘠。”
李國祥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耕地資源中,70%屬于中低產田,且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耕地水土流失、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比較嚴重,由此導致的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耕地質量,好的土地往往用來城鎮化,這對我們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在良田被占用之后,我們能不能改造出土地資源跟水資源相匹配的良田來?現在看來,耕地與水資源不匹配的矛盾很難解決。”李國祥說,土地和水資源的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農業產量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北方地區有大量的耕地,卻缺乏水資源。例如新疆,我們現在把新疆當做后備耕地,解決水的問題卻很難。”
現在看來,這個“后備”仍然是一個相當遙遠的事情。
李國祥最后還是把希望放在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上。“當前中國城鎮化的方式仍然粗放,未來怎么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盡量地少占耕地,這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