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缺口加大 誰來養活密集的中國人
我國正面臨糧食危機
依靠全球農業市場是一種方法,但要滿足每年超過6億噸的糧食需求,中國必須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專家指出,“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誰來養活中國?”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提出的這個著名命題,就像是一個緊箍咒,時刻刺激著中國農業領域的從業者。
人與地的關系緊張,是中國農業的最大現實: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1/5的人。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中國的糧食生產保持了快速增長。1978—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93%。過去的9年,糧食生產的弧線始終上揚,如無意外,今年將會出現“十連增”的豐年奇跡。
然而,供給奇跡般的增長,卻仍然趕不上消費的增長。目前,中國基本糧食的自給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給率則低于90%,而所有農產品的自給率大約維持在80%。
中國人正越來越養活不了自己:城鎮化促進了糧食消費數量和質量的增長;種糧利潤低,使得糧食主產區追求高度工業化和城鎮化的“GDP沖動”從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耕地“18億畝紅線”難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劇、水資源短缺、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人才流失和青黃不接等問題,直接危及糧食安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經合組織(OECD)6月初聯合發布的《2013—2022 年農業展望》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制約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依靠全球農業市場是一種方法,但要滿足每年超過6億噸的糧食需求,中國必須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專家指出,“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國不能不將糧食和耕地作為根本來考量。
(注:本文所有統計均未含港、澳、臺地區)
糧食保障戰:
保供給,保耕地,保環境,保人才
5月末,從河南南陽開始,40多萬臺“鐵麥客”(小麥聯合收割機)轟隆隆地上路,一路向北開進,直至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大兵團作戰進行糧食收割。每年如此,一直持續到8月。
“40多萬臺‘戰車’調到那里大兵團作戰,這個規模不得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演講描繪到這一場景時,臺下的軍人羨慕不已,他們從未有機會指揮過那么多的“戰車”,亦從未見過那樣恢弘的“作戰”場面。
指揮“作戰”的是中國農民,他們創造了中國自2004年開始的糧食產量九連增。1978—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從3.05億噸增加到5.9億噸,增長了93%。若無意外,十連增或將在今年實現。
然而,即便是在豐收之年,以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陳錫文還是憂心忡忡地提醒:未來農業的任務仍將非常艱難。
脆弱的供求平衡
陳錫文的擔憂不無道理。
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9億噸,但同時,糧食進口也首次突破8000萬噸。加起來,2012年新增糧食供給超過6.7億噸,創下了歷史新高。
過去10年,中國人均農業產出增速達到了3%的年增長率,比全球1.7%的增長率高出近一倍。然而,糧食不僅沒有出現明顯過剩,糧食的進口依存度10年間卻從6.2%增長到12.9%,翻了一番。
目前,中國基本糧食(麥類、稻類、粗糧類)的自給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給率則低于90%,所有農產品的自給率大約維持在80%。
“一方面農業在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的增長趕不上消費的增長。” 陳錫文說。
這是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中國糧食供求矛盾。據《中國國土資源報》報道,2003—2011年,糧食生產累計增長33%;同期消費累計增長41%,消費增速是生產增速的1.24倍。
消費增速何來?陳錫文分析,糧食的工業用量在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城鎮化過程中,每年1700萬農民進城成為市民之后,從農產品的生產者轉成了農產品的消費者,其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