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的“郁悶” 一座石油城市與資源的沉浮
圖示:玉門風光
油城已逝 風城何在
邊城玉門因油而興,因油而衰,最終導至遷城。相 隔七十公里的新舊玉門,展現著一座城市的兩種命運。風電是否是新玉門的希冀,那些生活在古城、新城的的居民能否擺脫資源城市的魔咒,都在考驗著“下山”六 年的新玉門
42歲的孫桂香趴在面的方向盤上,茫然望著前方。他在這個城市唯一的一條主干道上等待著一單活。“人越來越少,都沒人坐車了。”孫桂香撣撣身上的灰 塵自言自語道。3月,一場肆虐河西的沙塵暴剛剛散去。
這里是邊城玉門古城,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誕生地。南依祁連山,北有馬鬃群山,東屏嘉峪關,西通安西、敦煌,玉門歷來是“塞垣之襟帶,車馬之通衢”。
不管文人墨客給這座古城留下多少遐想,至少現在,這些遐想變成了絕唱。十一年前的一個“遷城”決定,把這座曾經“為油而建”的邊城分成了兩半——新 玉門、老玉門。
70公里,一個地理上的界限,卻如時光穿梭一樣,展現著一座城市的兩種命運。無論新玉門還是老玉門,決定其宿命的,仍然是其作為資源型城市無法擺脫 的重負。
■資料鏈接
○目前,我國共有44座資源枯竭城市。其中2008年3月確定12座資源枯竭城市。2009年再次確定32座資源枯竭城市。
這些城市處于中國的 “老少邊窮”地區,過去依靠單一資源發展,很多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他們都是因石油、煤炭或者其他單一資源而生、而興,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最終讓這些城市 迅速衰落,甚至邊緣化。下 山
62歲的劉生田總跟閨女說,有機會要帶他去幾十公里開外的昌馬,他想看看那里的風電場,看看那些比電線桿還要高出許多個頭的“大風車”。
在玉門新城寬敞的市政廣場里,劉生田指著遙遠的“大風車”方向,帶著幾分期待。那里,是新玉門著力打造的風車基地。
自1999年作出遷城決定,2004年市政機關全部從老城遷至玉門鎮新址。如今,玉門市“下山”,已經六年有余。
走在玉門鎮新建的筆直的大馬路上,幾乎沒有多少路人和車輛。嶄新的政府大樓、市政廣場以及居民樓都在告訴訪客,這是座嶄新的城市。
4萬余人生活在這個7.2平方公里的新市區。除了玉門鎮原住居民,他們大部分是從玉門老城搬遷下來的市政機關干部以及家屬,一小部分來自老城的企業 職工和退休工人。
36歲的徐生宏在新市區的步行街上開著一間二十多平方米大小的超市。4年前,他選擇“下山”。2005年,他以500元/平米的價格,買了一套緊靠 著步行街、80平米的住房。如今,這里的房子已經漲至1000元/平米。
“人越來越多,房子也越建越多。”這是徐生宏對這個城市最直接的感受。
玉門市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城市人口達到8萬。如今,來自甘肅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貧困干旱地區的移民以及玉門周邊鄉鎮農民,都在逐漸向這個新城匯 集。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遷進人口大多是低保戶或者農民。相比玉門搬遷之前5萬的石油職工常住人口,老城區管理委員會副書記程吉海曾經感嘆說,“遷 走5萬人,遷進5萬人,遷走的是有消費能力的,遷進的是連生產資料都不完備的移民。”
4年前從臨近的花海鎮遷入新玉門的劉生田,平日最喜歡在新城里溜達,去看看火車站建設的進展,再看看新廣場建設得怎樣了。
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政府能夠早日取消城鄉差別,他能夠早日進城,享受跟其他城里人一樣的“好政策”。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