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律所搶灘中國市場 中資所何去何從
近年來,外資律師事務所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在內地建立分支機構,但中資所的國際化進程卻嚴重滯后。中資所的國際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問題是在國際化路徑選擇上,走什么樣的國際化?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有兩個現象引入側目:一是中資企業海外投資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的悲愴;二是外資律所搶灘中國市場,在中國內地紛紛建立分支機構的急迫。形勢很明朗,在中國本土律所不能為中資企業國際化保駕護航的時候,外資所希望大顯身手。近年來已經奮起直追并初見成效的中國本土所尤其是在國際法律服務市場上嶄露頭角的金杜、中倫、盈科等一線律所當然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
中國本土律所國際化已是勢在必行。如何布局海外以更好地為中資企業海外投資服務,同時在以國際名所為中心的國際法律服務市場上分一杯羹?由《法人》雜志倡議發起的中國知名律所公關經理人沙龍第六期在盈科律師事務所的協辦下,于7月11日在北京舉辦了主題為“律師事務所的國際化戰略”的沙龍活動,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施耐德電器的法務官們和來自金杜、中倫、盈科、國浩、金誠同達、上海錦天城、蘭臺、乾成、陽光時代、龐標、年利達、歐華等知名國際國內律所的律師和市場負責人會聚一堂,試圖為此尋找答案。
中資所國際化嚴重滯后
2012年,中國境外投資已經超越了700億美元,2013年預測會達到1000億美元,“十二五”規劃是5600億美元,這么大的投資,之前卻很難看到中國律師的身影,這不得不說是中資律所的遺憾。
“中國律師行業與中國經濟發展匹配度有很大差距。”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梅向榮在沙龍上發言時表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資金的問題。”剛從盈科律師事務所倫敦分所開業儀式上回來的梅向榮,對中國本土所的國際化思考很多。
作為后起之秀的盈科,近年來以超常規的速度大規模擴張:2009年12月底時,該所擁有312名律師、近500名員工,但是沒有開設國際分所。說起來盈科國際化之路還是在外人的點醒下開始的。“由于歐美經濟不景氣,很多國外律師把目光放到中國市場上,在尋找合作伙伴時找到了我們,是他們告訴我們‘我們很有價值’,我們本來不知道自己有價值”。梅向榮半開玩笑的說法卻道出了部分實情。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與中國本土律所國際化后知后覺相比,中資企業的海外征程卻起步非常早。以剛剛躋身全球500強企業第100名的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建”)為例,中建早在30年前就走出國門。中建法律事務部高級經理周邈表示,三十多年來,中建承包了400多項國際工程業務,占國內承包國際業務總量的十分之一強,主要業務遍及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這樣的成績,中建還覺得自己的國際化程度過低。同樣來自中建法律事務部的高級經理周清華表示,中建希望自身的國際化水平在“十二五”規劃期末達到20%,以中建預估的6000億人民幣營收業績計算,中建的海外營收將達到1200億元。在這個目標指引下,中建逐漸加快了海外拓展步伐,形式也從最早的單純工程承包,向工程承包、直接投資、并購多種形式轉變。
周清華坦言,“國際化風險太大了,在國外并購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少的,投資成功的案例也不是特別多,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虧得一塌糊涂。”在海外開疆辟土的過程中,周清華最大的感受是對法律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在國內卻往往找不到可以勝任的律師。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