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如何面對同質化競爭?
支付行業經過數年發展,成長迅速,近期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日益顯得嚴重。據前瞻網記者了解,6月底,包括網易、蘇寧在內的多達95家第三方支付企業,集體獲得央行頒發的準入牌照,數量幾乎接近前三批的總和。而前三批頒發時間為去年5月、8月和12月,分別發放27張、13張和61張牌照,加上本次的95張,支付行業目前已有196家企業獲得了“通行證”。
自央行2010年6月頒布政策要求支付企業必須申請許可后,牌照問題曾一度引發業內擔憂,但就目前政策走向來看,大批量發放牌照的現象凸顯支付行業準入問題已經放寬,行業發展將更為自由和多元。
但門檻降低之后,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日益顯得嚴重。在已經獲取牌照的近200家支付公司中,相當部分將目光瞄向互聯網支付領域;此外,僅專做卡業務的就有60余家公司。可以想見,接下來的廝殺會有多么慘烈。
發牌只是第一步
盡管已經有近200家企業獲批,但牌照發放工作仍在進行之中。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至少有240家第三方支付企業提交了牌照申請,仍有近50家在排隊等候,另外還有大批未提交申請的中小支付公司。
“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是企業以后可以從事行業的營業許可,在之前牌照申請過程當中,央行也一再表示對牌照的具體數量不做限制,只要符合申請牌照標準的企業都可以拿到牌照。”分析師表示。
盡管都叫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牌照的類型卻有所區別。支付行業按照業務領域劃分,包括互聯網支付、備付費卡業務、銀行卡收單、移動支付等幾種類型。張萌表示,從主營業務上看,數量較多的是從事備付費卡業務的企業。
而一年左右的時間有近200家支付企業獲得牌照,也被一些業內人士解讀為行業門檻降低。
專家對此認為,牌照并非央行監管第三方支付行業唯一的手段,只是最基礎的手段。企業在獲得牌照之后,還要在央行所規定的各項具體業務規范和業務管理辦法的要求下開展業務。
“在去年第一批牌照發放之后,央行就一直在針對互聯網支付、備付金等不同業務領域醞釀具體的管理辦法。”張萌說,央行對支付行業的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多種措施相組合的監管模式,發牌只是第一步。
實際上,支付行業經過數年發展,業內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格局。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僅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就達到2萬億元。其中支付寶一家就占到近半壁江山,騰訊旗下財付通則位列第二。
此外,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迅猛發展也引來了眾多新的競爭對手的進入。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其一直賴以生存的合作伙伴——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相比,銀行業在電子支付方面已經顯得落后,在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甚至獲得基金直銷支付牌之后,銀行與支付機構的合作關系更加受到挑戰。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介入支付和電商領域。
不久前,國內最大的線下支付公司拉卡拉就遭遇過工商銀行的斷網。從5月13日開始,大批拉卡拉用戶無法使用拉卡拉終端機刷工商銀行借記卡,每天有15萬用戶受到影響。最終結果顯示,由于利潤分成等問題,工商銀行將拉卡拉屏蔽。
該風波最終結束之后不久,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五大銀行開始向使用拉卡拉對信用卡還款的用戶收取每筆2元的費用。結束“免費午餐”之后,拉卡拉用戶群體會受到多大影響尚屬未知。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