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趨嚴 魚翅行業面臨深度考驗
一德路的故事
NGO稱,全球魚翅九成五的貿易量涉及內地、香港和臺灣,香港進口的魚翅其中大部分都轉口至內地。而在被稱為東南亞最大的海味干貨批發市場——有著一千多家海味干貨店鋪的廣州一德路,則見識到魚翅市場的另一面。
走進這條近百年歷史的街道上,一德路上早已人來人往,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們拉著小板車穿行于討價還價的聲音之間,他們身后的車上各種各樣的貨品堆得像小山一樣。
在一德路眾多干貨店鋪中,唐先生四五平方米的店鋪中,擺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魚翅。唐先生說,從一兩百塊到四五千塊的魚翅,這個市場里面都找得到。在他的店里,價位在四五百塊的魚翅最受歡迎。
唐先生的客戶里,有廣州的“師奶”(粵語對家庭主婦的稱呼),有廣州本地的各大酒樓,更多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分銷商。
唐先生介紹稱,因為淡季,目前客人不是很多,而經濟大環境不好,他們也受到影響。而旺季則是從每年的中秋節前開始,一直延續到過年前后。這也得到在一德路做了好幾年保安的確認,“每逢過年,幾乎每家店鋪都有人在討價還價。”
即便如此,“現在大環境不好,一邊是成本上漲,一邊是魚翅賣不出價,利潤率低到只有5%~10%。”廣州市海味干果行業商會秘書長伍惠漢說,“十多年前,一德路占全國海產品交易量的70%,而現在的銷量不到當初的一成。”
而NGO的抵制魚翅宣傳,不免也對一德路魚翅貿易有著消極影響。在同樣參加2011年香港海產品商會北京懇談會的伍惠漢看來,環保組織過于片面和極端。
“有海岸線的地方就有鯊魚捕撈,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魚翅消費。”伍惠漢的這句話概括了從生產到消費的整條魚翅產業鏈。雙方博弈中,魚翅行業依然在窘境中尷尬前行。
相對于批發市場,酒店的高利潤率讓一德路上的唐先生們很是羨慕。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廣州某中高檔酒樓一盅魚翅的價格從108、268到568、668元不等,每盅的魚翅重量是三兩,根據品種不同而賣價不一。唐先生介紹,一般來說,一斤干魚翅可以發出兩斤至三斤的魚翅。按照最普通的500元一斤魚翅來算的話,每盅魚翅的成本在35元左右。
“你吃到的還不一定是真的魚翅。”唐先生說,一種用魚骨、膠等加工而成的合成魚翅已經成為行業里公開的秘密。
在一德路市場,也看到有這種合成魚翅出售,小袋包裝,外形跟粉絲差不多,比粉絲顏色略黃,叫價95元一包。店主說,回家用水稍微泡一泡就能煮著吃了。
伍惠漢介紹說,合成魚翅的價格從二三十到一百多元不等,也有品質好壞。
“拒吃”下的產業發展
在NGO與魚翅貿易商各執一詞、爭執不下時,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便是,中國已是全球魚翅的最大消費和進口國。實際上,魚翅貿易監管的落實更值得關注。
割鰭取翅既是非法,便要加強監管,貿易商環節更應堵塞非法銷贓的漏洞。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指出,如果香港海產進出口商會真的在意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盡快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立法規定,所有進口或轉口魚翅,需附上可證明其為“魚鰭連身”上岸的履歷文件,以具體行動減少對鯊魚的過度捕撈。
林丁貴則稱,特區政府已根據聯合國公約進行魚翅貿易監管,包括完全禁止鋸魚的貿易,以及有額度地進行鯨鯊、大白鯊和姥鯊三種鯊魚的貿易。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10年的一份內部會議中稱,停止食用魚翅的提議言之尚早,鑒于香港是重要的魚翅貿易中心,管制方面若有任何改變,特區政府都會咨詢相關各方的意見。
伍惠漢則認為,食用魚翅“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很長時間的積淀”。
作為商會秘書長,伍惠漢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幫助商家們更好的發展。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魚翅是天然的產品,不能像工業產品那樣有嚴格的統一標準,并且還能在網上銷售,“魚翅行業十分傳統,加工屬于粗加工,售賣方式也很傳統,到現在依然跟過去一樣:現場看貨,討價還價,付錢取貨。”
他也談到了現在商家們津津樂道的“品牌”。伍惠漢認為,應該對這些產品進行深加工,然后打造品牌,以保持統一標準、規格,隨時掌握食品安全。然而目前,在一德路四五百家的高檔海味店里面,有品牌的尚不足1%。
“這個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伍惠漢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