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趨嚴 魚翅行業面臨深度考驗
受NGO抵制魚翅宣傳的影響,以及監管趨嚴,魚翅貿易日趨遇冷,目前魚翅行業面臨著一次深度考驗。
香港島德輔道西路,布滿了售賣鮑參翅肚的海產店,店主不時站在門口笑臉招呼客人入內。右拐入文咸東街,一陣腥味撲鼻而來,著背心拖鞋的工人們忙著從貨車上卸貨,儼然是這片被稱為“海味街”區域的幕后加工廠。
就在今年4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保護官員還在一次行動中,突襲2名男子的漁船,并在船上發現2袋,共2073片的魚翅,以及11頭被殺死的鯊魚。這2名男子交代稱,這些魚翅是從大約529頭鯊魚身上獲取的,他們一般是捕捉到鯊魚,只是獵取魚翅,然后把鯊魚放歸到大海,任其自生自滅。時有發生的類似案例,也使得魚翅貿易飽受詬病。
當NGO(非政府組織)和公眾人物對著魚翅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時,水產貿易商們卻回應:“不”。在香港和廣州魚翅市場調查顯示,割鰭取翅并非是魚翅貿易的全部。
而相比于一味抵制魚翅貿易的運動,在現實中,因為非法捕撈和假冒魚翅仍然存在,這也使得對魚翅貿易的監管顯得更為重要。
舌尖魚翅戰爭
“我們做海產的,家庭式比較多,現在很多第二代、第三代不肯做,像我們這樣的經理受教育少、靠雙手做,什么都是親力親為,我的鞋全都沾著魚腥味。”港進貿易公司執行董事林丁貴說。
同時作為香港海產進出口商會總秘書的林丁貴,上世紀80年代進入以魚翅為首的海產貿易業,并目睹了進口量一度占到全球魚翅總量一半,香港魚翅經濟的繁榮,但以2006年為分水嶺,一切變得截然不同。
在2006年,某位眾所周知的籃球明星成為“護鯊大使”,在“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視頻中,一條被割掉背鰭的鯊魚,只有沉入海底慢慢等待死去,全球NGO相繼掀起的拒絕魚翅的鯊魚保育運動,讓魚翅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另據去年的熱門影片《海洋》制片方表示,該片中一條鯊魚被割去背鰭后沉入海底的鏡頭,實為電腦制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稱,每年約有7300萬條鯊魚,因滿足人類口腹之欲而被殺,而隨著更多的明星名人紛紛表態支持拒絕魚翅,吃魚翅,已然讓拒絕魚翅在中國瞬間發酵并形成熱潮,魚翅也變成了殘忍的同義詞。
在香港,拒絕魚翅的運動更顯規模。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去年11月,半島酒店集團成為第一個停售魚翅的大型酒店連鎖企業,香格里拉集團今年春節前也宣布,將全線停止供應魚翅產品。如今,已有112家企業與機構承諾停止吃魚翅,其中很多就是原本最愛吃翅的金融機構,魚翅銷量恐怕與恒指要脫鉤了。
這也讓在香港的魚翅貿易感到寒意。林丁貴稱,香港約有1萬人從事該行業,現在不少同行生意做少了,有的還轉了行。
香港海產品商會2011年底于北京召開媒體懇談會,一一反駁NGO對魚翅貿易的所有攻擊,而介于魚翅貿易商與NGO論戰的焦點,則集中在吃魚翅會不會導致鯊魚瀕危。
7300萬的數字相當驚人,另一種更有彈性的數據是每年2600萬~7300萬條,但這些數據如何得出,尚不得而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稱,為了打擊不法捕魚,現在至少已有60個國家針對“割鰭取翅”制定有關方法加以管制,包括鯊魚上岸時魚鰭必須要連著魚身、用限額發牌制度管制海上合法進行割鰭取翅的船只數量等。
林丁貴認為,在上述管制方法有效運作下,魚翅實際上只是副產品,鯊魚肉才是漁民捕捉鯊魚的主要收入。他表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定期開會討論各種魚類是否需要列入受保護名錄,至今鯊魚仍確認可被捕捉,400多種鯊魚中有四種受到貿易監管。
“若鯊魚瀕危,那供應量會越來越少,實際上我們發現供應還是很穩定。”他稱,鯊魚肉在歐美國家被廣泛食用,只有魚翅和魚骨由于歐美人不會吃,才全部銷往了東方。
即便如此,NGO仍堅稱,世界各地鯊魚數目大減,個別品種如在墨西哥灣的遠洋白鰭鯊及地中海的雙髻鯊等,數量已急劇下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