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轉型升級陷困境
國內服裝業已陷入到一種怪循環之中:經濟好時,不去想轉型升級;;經濟不好時,又沒能力升級轉型。土地,人才、技術等嚴重制約著服裝業的發展。
2012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外界發現東莞經濟的回落速度超乎預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東莞一季度GDP僅增長1.3%,在廣東21個地市中墊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6%,為廣東唯一負增長城市。
這座勞動密集型產業頗為集中的城市,也在努力打造諸如松山湖等高新技術產業區,然而,外界更為關注的是,這座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就地轉型升級?
有人說可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總部和研發等留在本地,然而,5月初,一則“虎門服企總部出走”的消息,觸動了虎門各界的敏感神經。
作為國內外知名的“中國服裝名城”,虎門鎮是東莞鎮域經濟的典型代表,2011年當地實現生產總值347.38億元,并蟬聯廣東鎮域經濟綜合發展力首位。
消息稱虎門土生土長的服裝品牌“溫純”已于4月份將其總部從虎門遷往深圳,并且帶走了公司附加值最高的研發設計、營銷等部門。另外還有塔吉、伊韻兒等品牌,也將部分總部職能轉移到廣州或深圳兩大中心城市。
不為外界所知的是,虎門被列為“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這一具有代表性企業出走引發了更大的擔憂,生產企業搬到粵北、粵西,研發等搬到廣州、深圳,當地如何轉型發展?
虎門的服裝從業者們或許并沒有太多心思考慮轉型,他們更在討論如何“先活著”,他們坦承正在經歷一場嚴冬的考驗:訂單下滑、原材料上漲、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正在擠壓企業的生存空間。他們期待一場蛻變,來擺脫已經不堪重負的發展模式。
東莞的下一站在哪里?
虎門服裝業危機再現: 勞動密集型塊狀經濟模式難改
在虎門開了8年出租車的丁師傅發現,今年的生意不太好做了。
每天早上,他都會把車開到虎門鎮中心的黃河服裝城附近等生意。這里是廣東省第二大的服裝交易市場,這里也由此成為虎門鎮人流量最大的區域。
但今年以來,丁師傅發現商貿城的人流量明顯減少了。“往年這個時候我一天能拉三趟貨,現在可能兩三天才拉一趟。”這讓他意識到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好”。
丁師傅的感受并不是特例?;㈤T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正和他一起承受著生存的壓力。
奔踏服飾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羅敬盛說,“今年以來,公司接到的訂單相比往年也要少30%到40%,正在想方設法找銷路。”
這是虎門服裝業的一個縮影。虎門鎮政府一位負責人說,“今年總體出口訂單下滑大概有三成”。
上述負責人亦表示,虎門服裝業面臨的困境還不限于此,虎門服裝行業的發展速度,已經從2005年之前年均20%的增速,回落到如今5%~8%的增速,“基本跟GDP增速持平”。
此外,據前瞻網了解,人工、原料、廠房租金以及生產監測等成本的進一步上漲,也擠壓了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以人工成本為例,虎門服裝企業普工工資從2010年的1200元/月,上漲到如今的2000元/月以上。
“好的時候服裝業的毛利率大概在20%~30%,現在只有約5%~8%。”上述負責人說。而在5%~8%的毛利潤中,出口企業還要承擔人民幣匯率浮動所帶來的損益,這也導致了部分企業不敢貿然接外貿訂單。
正是在如此嚴峻的經濟危機沖擊下,虎門“有1家大型和20多家中小型的服企倒閉了” ,上述負責人說。
虎門服裝業面臨的困境,是“東莞模式”發展到當下遭遇瓶頸的一個縮影,“東莞模式”的崛起之路,早已注定其外向型經濟的結構,每當國際經濟危機襲來之時,東莞總是受傷最嚴重的。
另一廂,在港臺資本為東莞帶來制造業的同時,東莞人沒有與其爭利,而是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傳統的服務業。他們修建了大量的廠房、酒店和餐館,依靠傳統制造業帶來的大量人員消費需求,發展了東莞本地的消費類服務業。
由此而生的問題是,東莞雖然“藏富于民”,民營資本卻沒有廣泛的涉足到制造業乃至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只能依附于外資控制的傳統制造業生存。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在此經濟增長模式之下,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的基石。一旦制造業受出口影響出現危機,便會逐漸演化成整個“東莞模式”的危機。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