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車加快入華步伐 中美車企深層對決
對標宇通
加快國產化的背后,是美國校車企業主動放下身段,與國內客車廠貼身肉搏。“國產化后,我們的產品肯定會在性價比上優于對手。”陸昕自信地表示,通過江淮的成本控制體系和納威司達在上海的采購辦公室,別的廠家標價30萬元的校車,納威司達也能生產。
陸昕口中的“別的廠家”特指藍鳥。之前,藍鳥高層以十分肯定的口吻向媒體透露,一旦國產,一輛10米的藍鳥校車他們能賣到30萬元,而這樣的產品如果放到美國市場,它的標價大約在60萬元。所以當藍鳥放出這一消息后,納威司達的高層感到不可思議。
但即便如此,30萬元的價格在國內校車市場依然偏高。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納入統計的50家客車企業中,有21家從事校車銷售,銷售均價約為每輛15萬元。
“目前,國內校車市場中70%的產品約為6-9米校車,均價在15萬元左右,國內有的客車企業甚至能做到7萬-8萬元,但它們并不是我們的假想敵。國產后,我們直接對標的產品還是宇通。”陸昕說。
據前瞻網了解,現在宇通校車主要集中在10米,價格在30萬-35萬元之間。作為國內率先推出校車產品的客車企業,宇通的技術儲備為它今天的校車市場地位奠定了基礎。但是圈里人都清楚,宇通校車的技術模仿對象就是它現在的挑戰者——藍鳥和納威司達。
面對“老師”的挑戰,宇通的反應相當鎮定。“有競爭才能真正促進行業發展,洋校車能否適應中國國情,大家還得比一比、賽一賽。”宇通客車副總經理王文兵說。
事實上,國內客車廠心中清楚,現在購買校車的最大客戶是地方政府。根據《校車條例征詢意見稿》第三條:農村校車所需要的財政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分擔。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對校車的財政支出幅度將直接決定著國內校車市場的未來,而客車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業務溝通能力,也將決定校車訂單數量。
藍海博弈
這是一組所有客車企業都曾計算過的數字:中國約有2800個縣,如果每個縣需要300-500輛校車,那么中國校車需求量將達到100萬輛,僅購車經費就有望達到3000億元。
“哪怕未來納威司達的校車產品在中國市場所占份額只有10%,其數量已經遠遠大于我們在全球其他市場的銷量。”陸昕認為,正如乘用車和商用車市場的發展趨勢,未來中國也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校車市場,“因為中國的學齡人口是全世界最大的”。
這些數字令藍鳥和納威司達們義無反顧地向中國市場狂奔,也讓越來越多的客車企業加入到校車的“爭奪戰”中。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在今年2月舉辦的首屆中國校車展中,就有22家客車生產企業拿出了自己的校車產品,甚至連重型汽車生產企業——重汽也不甘落后。
“事實上,目前校車生產的技術門檻相當低,各家車企鼓吹的校車技術也都大同小異,在產品趨同的情況下,誰的產品最先進入市場,誰就掌握主動權。”一位宇通客車的技術人員說,現在國內校車市場是客車企業競爭最激烈的地方。
不過現實數據并未如客車企業所預想的那樣樂觀。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相關數據統計,在2月校車銷量創下2925輛記錄后,3、4月校車銷量進入穩定期,月均銷量保持在2000輛左右,照此發展,今年校車銷量將在2.5萬輛左右,與之前估計的5萬輛相去甚遠。
更令人沮喪的一份調查顯示,目前北京城區學生中只有3%乘坐校車出行,其余均選擇公共交通和私家車等交通方式。
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佘振清認為,事實上,購買校車只是消費環節的第一步。校車運營成本才更高,而按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溫飽尚未解決,拿出大筆資金購買運營校車還不太現實。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