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業競爭激烈 價格慘降
南北格局之爭
海參存在的歷史距今6億年,6億年的歲月幾乎都是在渤海灣一帶游離。它每小時只能前進4米,按此速度不吃不喝30年,海參才能爬到東海海域。然而,3年前仍然在渤海灣之間放養的軟體生物,一旦被資本的目光盯上,一夜之間就能從北遷徙至南方。這也導致素來供需尚能平衡的北參市場,陡然增添了南參競爭的壓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農業分析師施亮認為,南方海參最近兩三年還會處于一種北方海參主產地的補充地位,但是這種補充地位作用重大,行情好轉時可以輕易擴大產量,行情不好時就降低規模,從而調節海參供需,令行業不可能獲得太高毛利率。
對于南參的產業發展,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他們都認為南方不可能成為海參主產區。
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生導師田景波認為,農業部也很支持北參南養,南方海參如果良性發展,會和北方海參相得益彰,但他認為南方海域資源會限制海參產量擴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王清印也認為,北參南養在有利于整個產業發展,有積極意義,但是由于育種等環節還沒有突破,加上海參質量差別很大,所以不可能繼續大規模擴張。
不過,北參的主產地大連并沒有忽視南參崛起的威脅。在去年底召開的“大連海參原產地保護論壇”上,一個普遍的聲音認為,遼參、魯參平分天下的格局即將不復存在,未來幾年將發生重大變化并對大連海參形成嚴峻的挑戰和市場擠壓。
好當家董秘戚燕認為,作為一種北方物種,海參到了南方并不適應,戚燕介紹,好當家也曾嘗試到福建、廣東養殖海參幼苗,但效果不好,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南方養殖海參沒有可持續性。”戚燕表示,今年南方養殖海參虧損后,養殖戶可能會更謹慎一些。
施亮并不認同這一點。他認為,海參到了南方并不適應,這“主要是因為養殖戶沒有經驗。”養殖戶還跟以前一樣喂食,海參難以消化并出現一些疾病。
對于北參和南參的口感問題,北參養殖戶認為自己的海參正宗好吃。戚燕也表示,她嘗過南方海參,有些酸澀。但是施亮不這么認為,他走過的地方都認為自己的海參好。
記者采訪的南方海參養殖戶曹光好也認為,自己養殖出來的海參和北參在品質上并無區別。
北參行業專家和養殖企業對北參的前景依然樂觀。他們認為北參南養目前面臨兩個無法克服難題,分別為南方無法育苗、無法過夏。南參養殖中參苗是最重要的一項成本,無法過夏則限制了海參的生長和捕撈時節。
鮑魚的例子
海參能到南方養殖,是技術突破的結果,更大的突破已經在陸續顯現。比如浙江、江蘇企業已經開始規模化生產苗種,而福建連江縣官塢村已投資建設育苗基地,整個育苗項目建成后,可年培育海參苗1.5億頭。
南參育苗和南方的夏季高溫的確是兩大難點。但此前已有了成功的先例,北方鮑魚在經過雜交后可以成功度過南方高溫,從而在南方獲得成功。
1985年全國鮑魚產量僅為100噸左右,1995年產量達到千噸,2005年產量超過2萬噸,2010年這一數字又變成了5萬噸。而在5萬噸的鮑魚產量中,南方鮑魚占到了四分之三還多。田景波表示,“現在連青島酒店的飯桌上也吃的是南方鮑魚,業內有一個說法,一旦哪種海產品在南方可以規模化養殖,利潤就會降下來。”
雖然海參雜交后的肉質難以得到保證,但只要經過一代代不斷優選,終究會有所改變。經過10年努力,海參對鹽鹽要求已經降低,但南方夏季高溫依然是一道坎。一旦南方可以培育出足以度夏的海參品種,海參格局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鮑魚已經經歷了這樣一次變化。
當鮑魚養殖利潤不高時,海參又被瞄上。如今南方不少養殖海參的網箱,以前就用來養殖鮑魚。其實在鮑魚之前,還有一個先驅者,海帶本是一種在低溫海水中生長的大型海生褐藻植物,但是上世紀50年代的海帶南移養殖試驗成功,海帶就此搬了家。
如果海參走了鮑魚和海帶的老路,勢必會沖擊到養殖海參的四家上市公司。對此,施亮認為,隨著養殖利潤減少,海參產業利潤會轉向其他環節,幾家養殖海參的上市公司,將經受重大考驗。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