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種植業迫切需要農科成果
近日,農業部發布《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提出重視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農業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而其背后的我國種業現實是,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依賴進口,連糧食作物品種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也是一些跨國公司的研發產品。
“研發和生產脫節,科研項目立項較少考慮農民、企業的實際需求,成果評價也以專家為主而不是市場接受為準,造成很多項目成果實用性差、難以轉化。”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現代農業研究室主任蔣和平表示?,F行的農業科技體制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
而在此之前的2月1日,國務院2012年“一號文件”發布,文件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首次將主題鎖定“農業科技創新”, 提出要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現代院所制度。
而要實現這種變化,需要的則是對農業科研體制全面系統性的變革。
立項與生產需求脫節
“我們現在立項大多都是拍腦袋、憑感覺,國家項目多是官員說了算,也過于相信專家的意見,但實際上這些專家可能并不怎么了解生產的實際需求。”蔣和平表示。
據了解,對于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來說,都可以申請國家項目基金。國家項目基金主管單位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農業部三大部門,分別負責基礎研究(產前)、應用基礎研究(產中)、行業科技和應用推廣研究(產后)。
每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三大部門都會出臺一個項目申請指導原則,意在劃定第二年支持的研究項目范圍。“這個指導原則通常都是各部委在組織專家提供建議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這里面就會有些問題。”中國農業大學一位不愿具名的副教授表示,有些專家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意愿來提建議,當指導原則出臺后,他們的意愿會被反映在其中,他們就更有可能拿到這些項目。
當指導原則發布后,各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領頭人都會帶領自己的手下積極申報項目。“這個程序相當復雜,要填寫一套申報材料,項目主管部門要組織專家評議,還有很多其他的煩瑣程序。”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一位研究員表示,因為競爭激烈,這個過程早在多年前就被戲稱為“跑部錢進”。
不僅國家項目,地方農科院所申請省級項目也是如此。
廣東省某農科所一位研究人員表示,找關系,“跑”課題,是每個學術帶頭人的必修課。因為項目競爭激烈,他曾聽說有的申請單位會直接給項目主管部門每個人都送上千元的禮品。而所有這些花銷,都可能要從日后申請到的項目經費中出的。
雖然拿項目需要花錢,但是要拿到項目還要有其他的硬件條件。“越是名氣大的學者,越容易拿到項目。”前述廣東省某農科所的研究人員表示。
而國家項目過于注重理論研究也飽受許多科研人員詬病。“不做理論研究就不能拿到國家項目的課題。”廣東省某農科所的研究人員認為。“國家只重視‘縱向’項目,不重視‘橫向’項目,認為是瞎干。”前述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表示。
科研人員通常將國家支持的研究項目稱為“縱向”項目,地方和企業委托的、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如疫病防治解決方案、園林綠化設計稱為“橫向”項目。盡管在現實中,橫向項目更符合解決生產實踐需求,可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這方面的努力除了給所在單位和自己創收外,貢獻在職稱評定和晉級上的很少能得到反應。
因為很難從橫向項目中得到晉升資本,又需要應酬地方政府部門,“很多老師不愿意做。”前述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表示。他認為農業研究還是應該多考慮生產需求,“應該室內研究和田間實踐”兩條腿走路。
在蔣和平看來,要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還需建立以產業發展需求和實際應用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引導科研人員根據國家需求提出科研項目和研究方案。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