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無視過剩盲目擴張 民營油脂企業生存艱難
一方面受經濟危機影響,糧食等價格大幅波動;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國家收儲政策不明朗,自新大豆上市至今,北方地區大型榨油企業并沒有大規模展開收購工作。處于政策與市場雙重擠壓的油脂企業經營困難,而一些中小民營油脂企業更是在夾縫中生存。
經歷了2004年和2008年的行業困境之后,油脂壓榨企業今年再次感受到了行業冬天的刺骨寒。與前兩次的行業大蕭條不同,今年行業的全面虧損始于行政干預的有形之手。近日,從多家民營壓榨企業,切身感受了他們在寒冬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2004年和2008年油脂價格的大幅波動,使大量不具備風險管控能力的內資企業淪為外資巨頭的囊中之物。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天平則早早地偏向了國有油脂壓榨企業一邊。
“過剩仍擴產,通脹亦限價”,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國有油脂壓榨企業仍大肆擴產;在限價政策下,國有油脂壓榨企業可以享受來自低價定向銷售的補償,但由此產生的危害整個產業鏈的惡果,卻要身處其中的每一家油脂壓榨企業來承擔。
2009年,占比達37%的民營油脂廠,至今只剩下不足20%。“這種局面如果繼續下去,油脂行業恐怕又將面臨一次大規模的洗牌。”東凌糧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說。
憑借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2004年和2008年,東凌糧油均通過有效的套期保值風險管理實現了盈利,但在2011年看著“限價”后失去市場彈性的一條價格水平線,公司同樣苦不堪言。此時,特殊歷史背景下催生的大豆融資商投機炒作,再次給困境中的壓榨企業增加了新的難題。
國企無視產能過剩盲目擴張
產能過剩已成為多年來困擾油脂壓榨行業的難題。然而,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國有油脂壓榨企業卻一再呈現出擴產擴建的紅火景象。
2008年8月,國家發改委在《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在大豆加工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內大豆加工業暴露出壓榨能力嚴重過剩、開工率不足等問題。并表示,到2010年,將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萬噸/年;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萬噸/年。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豆壓榨產能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增加了1000多萬噸,其中九成新增產能來自國有企業。業內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兩家央企增加大豆壓榨產能820萬噸,一家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新增產能100萬噸左右,東北兩家民營油廠也新增了100萬噸左右的產能,總計新增產能1020萬噸。以上產能全部分布在沿海或近海地區,主要加工進口大豆。
從今年珠三角地區的開工率情況來看,僅植之元等3家油脂廠開工率在70%以上,其它油脂廠的開工率均在50%左右。“大豆加工企業重復建設愈演愈烈,大豆主產區加工企業停工待料,國家倉庫豆滿為患,港口積壓大豆成堆,大豆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怪圈。”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說。國有企業的大規模盲目擴產、過度的大豆進口,已嚴重影響了整個大豆產業鏈。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