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行業全產業鏈危機 或引發新一輪洗牌
皮棉加工企業陷入困境,下一環的紡紗行業也叫苦連天。河北省邯鄲市匯力棉業負責人萬永明告訴記者,企業有1.8萬紗錠,但目前開工僅6000紗錠。產品是2.8萬元/噸賣出去,而成本價在2.9萬元/噸以上。“即使虧本也不能全停,不然沒法維持工人和老客戶。”他說。武城縣華一集團是一家以生產精紡棉紗為主的企業,集團董事長孟慶順告訴記者,按當前的市場價格,企業每生產一噸棉紗虧損1500元。“目前因下游實際需求相對萎靡,紡紗廠庫存不斷積壓,現在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他說。
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介紹,今年3月初以來,隨著棉價大幅下滑,棉紗價格也大幅跟跌,紡織企業經營非常困難。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1年5~7月份當地中小型棉紡織企業中,80%左右停產或限產,其困難程度不亞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造成的影響。8月底以來,隨著棉價企穩回升,棉紗銷售有所好轉,9月中旬以來棉花現貨價格持續下跌,對下游市場造成了一定影響,織布、服裝客戶采購意愿不強,致使棉紗銷售受阻,棉紗企業平均開工率只有70%左右,生產經營重又陷入困境。
再談結構調整
馬俊凱說,由于棉花生產基礎薄弱和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價格波動造成全產業鏈遭遇困境,對棉農造成的沖擊最大,這已經嚴重影響了棉農種植的積極性,部分棉花產區種植面積持續下降,明年可能再掀起一陣棉花漲價潮。對加工企業來說,下游實際需求萎靡、出口環境不容樂觀是最大問題。
孫榮貴說:“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春天,我手機上每天都會收到很多行業信息,但大家都是一片絕望的聲音。”孟慶順說,國內紡織企業多年來以較低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優勢占領市場、快速發展。而近年來國內人工成本迅速上升,國內棉紡織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下降,外貿訂單流失嚴重,這一點從前不久閉幕的第110屆廣交會上可見一斑。據了解,第110屆廣交會成交數據不容樂觀,歐美訂單不足,縮減達20%至30%,而且6個月以內的中短單占訂單總數八成以上,缺乏長單。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國家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棉價,但棉紡行業新一輪洗牌仍不可避免。我國人工成本仍在延續上升趨勢,而國內棉價長期高于國際棉價,資金緊張的局面也將持續,這些對棉紡行業不利的因素很難有根本性改變,因此,棉紡行業將出現新一輪大洗牌,一批資金、技術實力較差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
馬俊凱認為,對于加工企業來說,結構調整最關鍵,只有提高產品附加值,淘汰低品質產品、淘汰落后產能,才是棉紡織企業的出路。紡織行業必須進行技術改造,研發高附加值非棉纖維,減少對棉花的依賴。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