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行業全產業鏈危機 或引發新一輪洗牌
目前,由于棉價大跌以及需求不振等因素棉紡行業整體不景氣。業內人士認為,棉農轉產為新的周期輪回埋下伏筆,而當前棉加工、棉紡織企業生產的全產業鏈遭遇困境將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
受棉價大跌、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當前棉紡行業整體不景氣,棉農、棉加工企業、紡織企業等全行業集體叫苦。棉加工企業停產或半停產,棉紡織企業銷售遲緩,棉農紛紛“棄棉從糧”。業內人士認為,棉農轉產為新的周期輪回埋下伏筆,而當前棉加工、棉紡織企業生產的全產業鏈遭遇困境將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部分中小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
棉價暴跌棉農紛紛轉產
山東德州市位于魯西北平原,是傳統的產棉大區,同時又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基地,全市有棉紡織企業247家,年需棉量45萬噸左右。目前這里的籽棉價格下跌至每公斤7.8元左右,同比下跌44%。德州市武城縣老城鎮祖寨村馬玉珍家種植了13畝棉花,今年一共收獲了3300公斤籽棉。她說:“價格不高,連收拾的心情都沒有了。現在好一些的籽棉每公斤能賣到8塊,差一些的只能每公斤賣七塊一二,今年算是白忙活了!”據德州市棉花協會監測,目前德州四級籽棉收購價格為7.8元/公斤左右,同比下跌幅度超過40%。去年同期四級籽棉的收購價達到最高14.4元/公斤。中國棉花協會會員、山東利津縣希君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希軍表示,今年棉花價格低,棉農利潤空間太薄,已經有不少棉農“棄棉從糧”了。
馬玉珍說:“種棉費時費力,相比種糧,種棉至少減少三四個月的打工時間,如果按打工一天收入七八十元算,種棉和種糧要相差七八千元。”據了解,德州是種棉大市,常年植棉面積200萬至300萬畝,近幾年面積大幅下滑,棉農紛紛“棄棉從糧”。2008年德州市棉花種植面積290萬畝,2009年231萬畝,2010年下降到155萬畝。2011年在上年度棉價較高的情況下,面積上升到160萬畝,同比僅增長3%。今年已經有不少棉農提前將棉株拔掉,種上了小麥。據德州市棉花協會測算,明年全市的棉花種植面積將下降20%~30%。
棉企集體“硬著頭皮堅持”
武城縣康橋棉業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規模較大的棉花加工企業,近日廠區內靜悄悄的,四五個人蹲在棉花堆里懶洋洋地撿“三絲”(在棉花中混入的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塑料繩、布塊等纖維)。公司總經理孫榮貴表示,從上個月起開工就不正常了,只是在老客戶需要的時候才生產一點。他說,企業現在是“兩頭難”,一頭是籽棉不好收,棉農惜售心理很強;另一頭是皮棉價低難賣。上個月企業基本夠本,這個月估計要虧三四萬元。
與康橋公司一墻之隔的龍翔棉業有限公司的情況也同樣糟糕。在這家企業的生產車間,看到一名工人靠在機器前打瞌睡。公司負責人呂保峰表示,現在企業是半開工,主要是為了留住工人,以及維護一些老客戶。孫榮貴和呂保峰回憶,去年到今年的棉花市場可謂是大起大落。去年9月新棉上市,孫榮貴以12300元/噸的價格賣掉了第一批皮棉,之后價格迅速上漲,到11月中旬已經漲到了32800元/噸。“從那之后,好日子就到頭了,價格一路下滑,現在已經跌到了19000元/噸的水平。”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