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產業成做空機構獵殺對象 三座大山如何破?
重塑監管之路
國家藥監局部署“兩打兩建”行動以來,亳州市涉藥相關部門的神經一直都在緊繃之中。亳州共有4名副市長、30個相關部門參與此次專項行動,規格和規模都是歷年之最。
但往鑒顯示,在規范缺失的情況下,藥監、農委、林業、工商、公安等多部門監管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種植歸農業部門管,生產歸藥監部門,流通歸工商部門,出口還有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多頭管理,出現問題就相互扯皮。”某行業觀察人士說。
劉青山介紹,亳州目前已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莊四級監控網絡,各級負責人按職權進行監管。但坐擁全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亳州當地生產出來的藥材成交量只有20億元到30億元,只占總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只要到市場我們就監管,可我們市場的藥材種類在2500種到3000種,一年的交易額在200多億。監管難度很大。”
張鳳鳴認為,解決中藥問題要抓住兩頭,打假應該在頂端打。“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的用藥企業、醫院專門買假藥。”他表示,現在藥品市場價格比較透明,不摻假利潤就很低。摻假之后再按市場價格成交,醫院和藥廠的質檢員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制假人對常規檢查已經習以為常。(監管部門)知道加工點在哪,(制假者)明天就搬了,亳州有的加工點就搬到了河南商丘。”他說。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重塑監管之路的另一個關鍵點在GAP的普及。
為了推進規范化生產,2002年,國家藥監局在中藥材種植領域引入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GAP),涉及從種植資源選擇、種植地選擇一直到中藥材的播種、田間管理、采購、產地初加工、包裝運輸以及入庫整個過程的規范化管理。
在山西陵川縣,地方政府因對GAP的種種不適而陷入困境。流于形式的GAP基地,制約著企業走出去的腳步。同樣的難題也在考驗著安徽亳州。
“我們在探索規模化種植的路子,這塊不是政府一說就能夠馬上實現,現在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沈振清說,亳州的做法是大力發展合作社,組織規范化種植;對合作社農戶進行種植技術和法律培訓。
針對中藥出海的難題,劉青山表示,標準的制定非常重要,中國的強制檢驗標準當中,有一些標準或者執行不嚴,或者沒有制定。
與其他一些“中國制造”一樣,中藥在國內外也是面臨雙重標準。比如出口到東南亞的中藥飲片中,二氧化硫濃度是30PPM,而國內新制定的標準是150PPM。“過量肯定會有危害,但我國有我國的實際。”劉青山說。
他解釋,國內中藥多少年來都是用二氧化硫(硫磺)熏蒸,如果現在戛然而止,標準制定為30PPM,很多設備都跟不上,沒有其他的工具代替,老百姓一年的收成馬上就沒了,“政策制定會逐步與國際接軌,這是發展當中的一個過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