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產業成做空機構獵殺對象 三座大山如何破?
危險的源頭
從源頭種植介入,并非易事。
有資料顯示,全國平均每年藥種用量為1500多萬公斤,種苗量8000多萬公斤,但由于缺乏監管,種苗市場已成為整個中藥產業的危險源頭。
亳州千草飲片總經理李繼武說,“若將整個中藥產業鏈一一呈現,追本溯源,種苗最為關鍵。”
從事藥材種植30多年的亳州中藥材協會會長、皖北藥業總經理張鳳鳴說,目前國內種苗市場經營混亂,藥農買不到好種子,中藥材質量和產量難以提高,更無法普及GAP(良好農業規范)基地和加速中藥產業化發展。
“作為全國藥都,亳州藥材種植面積、從業人員數量、大藥企入駐數量、年市場交易量均在全國前列,但源頭沒有抓好,亳州有種苗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我只知道三家。”張鳳鳴深以為慮。
據他介紹,辦理種苗運營許可證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要有育苗基地,有倉庫;第二要有設備,如種苗的篩選設備、催芽箱、恒溫箱等;第三要有專業的質檢員。但絕大多數種苗經營企業并不具備這些條件。
“他們沒種過地,根本不懂中藥。有人要種子,他們就去市場收購,賺差價,不管種源和質量,只要叫這個名字就行。”張鳳鳴說,政府更青睞那些建立育苗基地的品牌藥企,但實際情況是,“(這些企業)做生意,而不是做種植。種子的來源依然是市場收購”。
不愿具名的品牌藥企人士也證實,亳州當地有百萬畝藥材種植土地,但種苗的來源并不正規,“從全國各地販運過來,同時也往外面賣。”
劣質種苗曾給亳州帶來極大傷害。一位從事中藥行業的亳州市人大代表介紹,亳州譙城區的藥材種植面積一度發展到70-80萬畝,但到了2009年倒退到50萬畝左右,“主要是每年從外地引進劣質藥材種苗,導致質量、產量雙雙下降,甚至缺苗、死苗、不出苗的現象時常發生。部分藥農改種農作物。”
據了解,每逢種苗成熟季節,種苗販子會奔赴各村莊購買種子,通常做法是將新種子和多年賣不掉的陳種子摻在一起后再進行轉賣。由于貪圖價格便宜,每年都有一些藥農因買到假冒偽劣種苗上訪,但假種子并無批號標記,無法追究責任。
“假種子、假技術、假廣告,市場上無證經營的‘三假’企業很多,這最危險。”張鳳鳴說,做好種苗繁育基地,既能將好的種苗推廣給種植戶,又可以統一技術指導,提高產量質量,但困擾在于假種、劣種泛濫,沖擊正規市場。
對此,亳州藥監局局長劉青山介紹,與藥監局一起,農委也是此次“兩打兩建”專項行動的主力軍,以便更加準確有效地加強種苗監管。
“中藥材是特殊的商品,既是農副產品又是藥。在農民手里、在農貿市場,它就是農副產品;一旦進入藥廠、批發公司和醫療機構,就是藥。由農副產品轉變為藥品,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從某種意義講,它還不能完全受藥品管理法的約束和調節。”劉青山表示,這就是農委介入的原因。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