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痛失龍頭寶座 再遇減薪流言
從“大型IPO時代”開始,中信證券在承銷保薦業務方面一直領跑,而在創業板開閘后的“小項目時代”,中信通過轉型,繼續與國信、平安等南方券商一起競爭投行業務的龍頭地位,并且發展了與之相關的直投、并購財務顧問等業務。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和2012年,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都是海通證券的2倍以上。2012年年報數據中,投行業務在中信證券總收入中的占比也是海通證券的2倍以上。
但今年上半年,IPO一直處于暫停狀態,PE、直投等業務也陷入低回報期。投行及相關業務占比較高的中信證券所受到的影響明顯大于海通,除了收入減少之外,中信投行業務的費用支出卻遠高于海通。
在中信證券飽受IPO暫停之困的同時,海通證券卻在自營業務中獲益頗豐。數據顯示,海通證券前6個月的財務數據與股市表現相關度極高,表明海通證券或重兵押注自營業務。
此外,中信證券對外擴張的步伐,也導致其一些成本提前支出,但收益尚未兌現,這其中就包括上半年16億元重新買回華夏基金,以及此前對里昂證券的投資。
減薪應對?
中信證券營收和利潤下滑的事實讓管理層感到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以來,如果除去轉讓中信建投和華夏基金的一次性收益,中信證券近幾年來的營收和凈利潤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其中固然有中信建投和華夏基金不再并表,以及A股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但中信證券母公司的各項業務收入難有起色卻是事實。
近幾年恰是中信證券不斷轉型的階段,從投行適應項目類型的轉變,到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業務的不斷崛起,中信證券的多項戰略和轉型舉措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信證券的轉型是較為成功的。
在不停調整各部門資源配置的同時,中信證券也毫不留情地割去一些負累。2012年,中信證券自上而下減薪裁員,當年整個公司裁員接近3000人,裁員比例高達26%。今年年初,中信證券再次進行了結構性的減薪。但一個較為成功的轉型,為何帶來收入不斷下降?
從收益率來看,中信證券不僅低于海通,甚至低于很多同行。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中信證券凈資本收益率僅為6.81%,在全行業僅排名第25位,同期海通的凈資本收益率為7.60%。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中信證券的費用控制或是拖累其凈資本收益率的一個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信證券的管理費率為51%,同期海通證券為32%。
而在中信證券的費用結構中,人員薪酬已并非最重要的一環,譬如,去年以來,中信證券已經通過發行短期債券的方式數次啟動融資計劃,融資規模已達數百億。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承擔了一定的財務費用。而海通證券的融資規模明顯小于中信。
經歷了兩次減薪之后,中信證券再啟動減薪所帶來的邊際效應已經較低。“我們測算過,就算減薪千萬級別,對應的每股收益也僅增加不到1分錢,很難改變大局。”一位中信證券人士表示。
“單純的減薪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中信需要更多的策略來應對。”北京一家券商人士評價。
不過,中信在下半年有較大的機會重回龍頭。隨著IPO業務開閘時間漸近,積累了更多項目的中信較海通更有優勢,而上半年投資的華夏基金下半年有望并表,里昂證券的收購在年內完成后,也有望在年報時并表計算。而下半年的行情,也未必能支撐海通證券的自營業務走得更遠。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