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填補細分行業協會的空白
面對洶涌而至的國民經濟行業細分大潮,處于“轉型陣痛期”的中國行業協會能否抓住機遇,重塑價值?
在國際社會,行業協會作為行業自律、自治組織,不僅是各行業利益的忠實代言人、游說者,也是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時的合作伙伴。而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行業協會,卻因其特殊的成長背景一直為人所詬病,其亦官亦民的雙重身份,以及由此引發的系列問題,也成為制約行業協會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市場的細分大潮,轉型中的行業協會能否抓住機遇,凝聚民營企業向心力,有力推動細分產業發展壯大,重塑行業協會的真正價值?
跑不贏細分步伐的協會地圖
國資委的官方網站顯示,中國目前的國家級行業協會主要覆蓋于商業、輕工、物流、紡織、煤炭、建材、機械、有色、鋼鐵、建筑、石化、其他等12個領域。進一步細分到各個行業之后,國家級的行業協會數量累積約305個,且主要集中于輕工、商業、石化、機械領域,以上4大領域的協會數量合計172個,占比高達56%。此外,除少數發展較為迅速的傳統行業外,大多數行業協會暫時還未針對下屬子行業成立專門而有效的子委員會。
與上述數據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根據經濟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在去年4月底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中,國民經濟行業被明確劃分為20個大類、近900個中類,以及數千個小類。
顯然,作為本行業全體企業共同利益的行業協會,其覆蓋率還遠未跟上中國國民經濟行業細分的步伐。
行業細分背后的管理空白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