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上市地點和板塊
證券市場是一個相對開放與廣闊的平臺,對于準備上市的企業而言,除了專心做企業以外,還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目標和訴求,就上市地點、板塊的選擇等問題進行仔細考慮與衡量。
擬上市企業對境內外上市地點的選擇
企業是在A股,還是紐交所、納斯達克或者香港上市,對于已經決定上市的企業而言,上市地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性選擇。對于國內深交所、上交所和境外交易所,企業該如何考慮上市地點呢?下面從國內外市場和企業本身的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境內外交易所因素
根據國內外股票市場的特點來看,企業決策者應該從估值水平、上市成本角度來判斷對自身的利弊。
(1)估值水平。估值水平決定了企業上市時一次性募集資金的多少。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以及高成長行業和新興行業的企業,境外市場往往能給予較高的估值;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公司而言,國內A股市場最大的優勢在于市場估值的整體水平相對國際主要市場偏高,這是國內的資金環境、監管環境、投資者構成等因素造成的,短期內這一格局仍會維持。
①上市公司的規模越大,海內外估值的差距越小,甚至對于大部分大型藍籌公司而言,海外的估值更高。以“A+H”股同時上市的公司為例,銀行、保險、重型裝備、礦產資源等行業的大型公司普遍出現H股比A股估值更高的情況。相對而言,主要集中于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小型微利公司,估值相對于海外市場偏高。
②海外市場對于高成長行業和新興行業的公司往往能給予較高的估值。以香港上市案例而言,來自品牌消費、零售渠道、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高成長行業的公司很多都取得了較高預測發行市盈率。對于來自互聯網、連鎖教育等高成長、低盈利行業的公司,則已經形成了群聚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潮流。
(2)上市成本。包括上市時間和上市費用。
①就上市時間的可控性而言,海外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由于海外資本市場制度相對成熟,審批機構運作透明、高效,而且獨立于其他政府行政部門,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自身無特殊的重組需要,上市時間在6-9個月左右。相對而言,國內可能慢得多,大多數企業在國內A股上市則需要1-2年時間,需要經歷股改、輔導、審批、排隊上市等多個程序。此外,審批機構經常會根據宏觀政策和市場情況,控制新股發行節奏。上市時間的延誤不僅會增加企業的上市成本,還可能耽誤企業的重大業務發展機會。
②關于上市費用,國內中介機構的收費相對較低,不過實際上如果加上一家公司走完A股整個上市的過程,其付出的費用可能遠遠不止其可以公開的材料中列出的那些數據。
2、企業自身因素
除了外部資本市場的考慮,企業自身狀況也對于上市地的選擇有很大影響。
(1)從業務規模角度來看,那些來自傳統行業且業務規模小的公司應盡量選擇國內創業板和中小板。國外投資人一般認為,成熟行業的中小公司很難再有大的發展機會,不會給很高的估值,而估值低意味著未來的公司流通市值也不會很大,股票的流動性就會成為大問題。
(2)從行業角度來看,處于如下情況的企業可以優先考慮到海外上市:企業來自品牌消費、零售渠道、新能源、裝備制造、礦物資源等境外投資者認知度較高的行業,這些行業在海外的發行估值并不低;互聯網、連鎖教育等新興行業,這些企業往往不能滿足國內A股對盈利記錄的要求,而海外資本市場卻能欣然接受;房地產、紡織、電解鋁、水泥、玻璃、造船等受國家產業政策調控的民營企業,他們已經很難在國內上市,即使上市成功,未來的再融資也會非常困難。
(3)未來策略方面,如果企業考慮將來在國際市場發展業務的話,海外上市會為公司在國際市場帶來知名度,同時為集資(包括銀團、發行新股和債券等)和并購 (特別是換股并購)帶來極大的便利。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