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 “三國殺”:補貼是表象,生態(tài)才是未來
作者|新熵-新消費組 來源|新熵(ID:xinshangxz)
三家巨頭在萬億市場中同場競技,既有戰(zhàn)略路徑的重合,也脫胎于自身基因的差異化野心。
在長達3個多月的“鏖戰(zhàn)”后,即時零售的“戰(zhàn)火”并未熄滅,反而越來越旺。阿里和美團的先后強勢加碼,直接將外賣補貼大戰(zhàn)拉上了新的高度。
阿里內部代號為“淮海戰(zhàn)役”的百日閃購增長計劃,在第一個沖單日,淘寶天貓的市場團隊拿出比肩雙11的預算和陣仗,把各大應用開屏刷成了橙色,最終拿下超過8000萬的訂單數(shù)。
美團反應過來后也迅速跟進加碼,放開限制全力補貼,極盡所能地跟進淘寶閃購的補貼戰(zhàn),各種優(yōu)惠券齊發(fā),甚至為分散用戶還準備了很多限定消費者自取的免單券。根據美團官方發(fā)布的“戰(zhàn)報”,當晚十一點之前,平臺上所有外賣訂單突破1.2億。
如果再加上打響這輪外賣大戰(zhàn)第一槍的京東外賣,保守估計整個中國外賣市場的單日訂單量已經飆升到2.2億。
由表及里,細看這次外賣大戰(zhàn)背后,我們其實可以洞察出平臺們的“醉翁之意”在于即時零售。不過在這場關于線上零售的重大變革之中,美團、淘寶和京東三家想要戰(zhàn)果各有所圖,但實現(xiàn)路徑卻出奇一致。
一
三家“混戰(zhàn)”邏輯各不同
即時零售開啟的這場千億規(guī)模戰(zhàn)爭,目前還只是開始,未來各家平臺還會投入更多的資源。
阿里宣布未來12個月投入500億元,在每個周六沖單;美團去年補貼300億,今年預計會增加100億到200億;京東則是啟動“雙百計劃”,投入超百億元扶持商家。
事實上,各家真金白銀的投入背后,并非想要在外賣市場爭個高下。
首先是阿里,作為三家之中互聯(lián)網業(yè)務體量和規(guī)模最大的存在,其核心目標是借外賣拓展即時零售,改造淘寶生態(tài)。
過去數(shù)年,阿里的最大困擾十分明顯,便是電商主線業(yè)務增速十分有限(年增不足10%),而即時零售增速超20%。雖然年初開始加碼AI業(yè)務,但以AI產業(yè)目前的成熟度而言,談資本回報率還為時過早。
基本盤業(yè)務面臨失速風險,創(chuàng)新業(yè)務仍處于萌芽期,阿里自上而下迫切需要一場有切實戰(zhàn)績的增長戰(zhàn)役,來維持資本市場的信心預期和內部組織的凝聚力。即時零售恰好就是這個最合理的錨點。
阿里希望通過外賣業(yè)務的高頻需求如每日點餐,將用戶從“月逛幾次淘寶”轉化為“周點多單外賣”,并帶動非餐飲品類消費。這確實帶來了效果,根據淘寶閃購的數(shù)據,7月5日糧油、母嬰等品類訂單同比增超100%,非餐飲訂單1300萬單,較去年翻6倍。
▲圖/淘寶閃購頁面截圖
另外,美團據悉正在打造“零售版淘寶”(閃購涵蓋多品類),但商品豐富度(尤其生鮮、母嬰等高毛利品類)尚未完善。阿里此時的出手,意在削弱其擴張基礎,迫使美團、京東持續(xù)投入補貼,消耗對手的現(xiàn)金流。
站在阿里的角度,大力加碼即時零售的核心原因,就是在要增長的同時防止對手“偷襲”。而美團在即時零售的布局從某種程度上說,則是外賣業(yè)務自然生長出的果實。
早在2018年,美團便成立閃購事業(yè)部,試圖解決消費者的臨時采購需求。2022年,美團開始大規(guī)模推廣“閃電倉”,到2024年已建成3萬個。憑借700萬騎手的運力護城河以及成熟的配送體系,美團喊出“30分鐘萬物到家”的口號,并且閃購日均單量已超過1200萬單。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旗下的小象超市不僅是其自營零售的代表,也是其從餐飲涉足傳統(tǒng)電商零售品類的“先鋒”。
對于美團而言,即時零售不僅是業(yè)務延伸,更是鞏固本地生活服務護城河的關鍵一役。餐飲外賣的高滲透率讓美團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而即時零售正好承接了餐飲之外的高頻消費場景:生鮮、酒水、藥品、鮮花,甚至是糧油米面、冷凍食品、家清、母嬰、個護等臨時剛需。
目前美團的閃購業(yè)務已占整體GMV的15%,涵蓋超市、便利、數(shù)碼家電等多個品類。換句話說,美團不只是要做外賣,還想要做的更多。
京東入局即時零售雖晚,但憑借自有倉儲、物流體系等基建優(yōu)勢,其競爭力不容小覷。并且京東做外賣的邏輯也與美團、阿里不同,主要是為了服務生鮮供應鏈。劉強東也在講話中明確表示:“前端賣飯菜可以永遠不賺錢,我只要靠供應鏈賺錢就可以了。”
其實,京東秒送在2023年就正式推出,當時便整合了小時達、京東到家業(yè)務,配送時效從一小時縮短到半小時,最快可以達到9分鐘,這也是現(xiàn)在京東做外賣的底氣。從目前來看,京東做即時零售的目的已十分明確,基于其自營基因,強化餐飲、生鮮、快消等高頻品類的競爭力,打通包括酒旅在內的本地生活全鏈路履約體系,增強平臺用戶體驗。這背后透露著劉強東對“供應鏈硬實力”的高度重視以及自信。
巧合的是,雖然阿里、美團、京東三家“強攻”即時零售的目的和邏輯各不相同,但就目前來看,打法卻英雄所見略同。
二
一條路通往三個終點
從三家目前的動作來看,各家發(fā)力的手段都很簡單粗暴,就是靠大量補貼,并且都是百億級別起步。
這樣做的效果也很直接,消費者享受到福利、商家爆單、外賣小哥大賺、平臺GMV也水漲船高,形成一個看似多贏的局面。
但即時零售的核心價值在于“高頻”,外賣、生鮮、日用品等幾乎是用戶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消費的品類,屬于流量的核心來源。高頻次的消費場景(如奶茶、快餐)可以培養(yǎng)用戶習慣和依賴性,最終將流量沉淀為平臺入口價值。
此外,補貼直接沖擊著用戶的價格敏感點。例如,京東外賣1.68元的奶茶咖啡,美團、餓了么發(fā)放的大額無門檻券, 這類“超低價”策略在社交媒體引發(fā)裂變傳播,形成“全民薅羊毛”效應,快速提升平臺曝光度。
▲圖/京東外賣
當然,補貼不僅針對消費者,更延伸至商家與配送端,形成“三方綁定”的生態(tài)閉環(huán):平臺通過免傭、流量扶持、爆品運營等措施吸引優(yōu)質商家入駐,這種補貼策略短期內幫助商家提升訂單量,長期則通過數(shù)據賦能(如智能選品、庫存管理)增強商家依賴,形成排他性合作。
至于騎手所代表的運力側,補貼也是爭奪配送資源的核心手段。京東打出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的明牌,美團和淘寶閃購則通過高訂單密度降低騎手空跑率,以及動態(tài)定價機制,鞏固配送網絡優(yōu)勢。這種“補貼 + 保障”的組合拳,既提升了服務質量,又可以形成騎手遷移壁壘。
其實,當平臺在品類、時效、服務上難以形成顯著差異時,補貼才不得不成為最直接的競爭武器。而這種“燒錢換市場”的邏輯,本質上是通過資本優(yōu)勢快速建立用戶規(guī)模壁壘,壓縮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同樣,高投入也意味著這是一場持久的流動資金對壘。
并且,行業(yè)中存在著一個共識:補貼會養(yǎng)成用戶“游牧式”的消費習慣,當平臺停止補貼時,用戶留存率可能驟降。所以短期來看,價格戰(zhàn)是最簡單直接且最快速有效提升平臺流量的方式,但長期來看,同質化低價補貼可能導致商家利潤壓縮、食品安全風險上升,反而給平臺帶來負面反饋。
燒錢補貼本質上是互聯(lián)網平臺在即時零售賽道的“入場券”,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短期投入換取長期的用戶、商家、騎手資源。盡管存在盈利壓力和用戶留存挑戰(zhàn),但在市場格局未定、資本支持充足的背景下,仍是最有效的競爭手段。
不過,未來當行業(yè)將從“價格戰(zhàn)”轉向“效率戰(zhàn)”和“質量戰(zhàn)”后,也有機會出現(xiàn)多贏的局面。
三
未來可能是多贏局面
早在2016年前后,三家公司創(chuàng)始人便頻繁對即時零售市場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阿里的馬云在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認為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是在這一年,國內首家盒馬鮮生在上海金橋開業(yè),主打即時配送。
一年后,京東的劉強東提出“無界零售”模式,“在下一個10年到20年,消費與技術兩股力量的結合帶來零售基礎設施的變化,由此引發(fā)第四次零售革命,把我們帶入‘無界零售’的時代。”
▲圖/財經雜志
同年,美團開啟了“Food+Platform”架構,進入“無邊界”擴張階段,在外賣、團購之外,不斷進軍網約車、共享單車、全球民宿、同城配送、線下新零售等業(yè)務。美團的“大零售”概念是以即時零售為核心,通過整合多場景、全品類的零售服務,構建覆蓋日常消費需求的“萬物到家”生態(tài)。
其實三家平臺在近十年前定下的戰(zhàn)略目標,就已經注定了當下在即時零售市場“殺得紅眼”的局面。
在「新熵」看來,三家并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制定不同的戰(zhàn)略目標也能實現(xiàn)多贏局面。例如,消費者從“應急需求”轉向“全場景、全品類”需求,平臺便可以在品類上進行垂類分化,美團守住餐飲這塊高頻需求的蛋糕,阿里去挖掘生鮮、母嬰等高毛利品類;京東則發(fā)揮優(yōu)勢聚焦3C數(shù)碼等高客單價即時配送。
當然,短期內無論阿里還是京東都需要一場久違的勝利,而美團則是要趁機夯實護城河。不過這場戰(zhàn)斗既沒有捷徑,也沒有速勝法寶,未來即時零售的競爭將會超越簡單的“補貼大戰(zhàn)”,而是供應鏈效率、數(shù)據能力、用戶心智的綜合較量。它考驗的是平臺的耐心、定力和真正做苦活、累活的能力。
即時零售想要實現(xiàn)多贏而非零和博弈,需要通過差異化定位、生態(tài)協(xié)同和技術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價值增量。美團、阿里、京東若能在高頻與低頻、品質與低價、線上與線下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保障商家、騎手和消費者利益,完全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格局。正如商務部報告所指出的,即時零售的未來在于“平衡平臺、商家、消費者三方利益”,這需要巨頭們從“補貼大戰(zhàn)”轉向“價值共創(chuàng)”,在萬億市場中開辟出可持續(xù)的增長路徑。
參考資料:
王智遠,《美團阿里開始豪賭未來》
錦緞,《本輪“即時零售戰(zhàn)爭”有何不同?》
靈獸,《鏖戰(zhàn)即時零售:為何巨頭們紛紛涌入?》
新浪財經,《阿里美團為何突然加碼即時零售?》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熵(ID:xinshangxz),作者:新熵-新消費組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yè)市場分析、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