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第一股,稚暉君要搶在王興興前面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趙晉杰 來源|直面AI(ID:faceaibang)
就在宇樹科技憑借年內IPO消息振奮人心之際,同為人形機器人賽道明星公司的智元,則借助一番意料之外的收購,率先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
近期,根據A股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公告,智元擬以21億元左右現金報價,收購公司29.99%股份。后續,智元還將通過其持股平臺收購公司至少63.62%、至多66.99%的股份。
一系列交易完成后,上緯新材控股股東將變更為智元恒岳,現任智元機器人董事長兼CEO的鄧泰華,將成為上緯新材新的實際控制人。相比鄧泰華,智元機器人核心高管中更出名的,當屬頂著華為天才少年稱號的稚暉君(原名彭志輝),現任智元機器人CTO。
一家估值150億元、等待上市的具身智能公司,反向收購一家市值30億左右的上市公司,不免被外界解讀為智元想要“借殼上市”。
盡管智元對外否認借殼上市傳聞,稱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并、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明確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明確重組計劃。
但外界已經開始將上緯新材這家跟具身智能毫無關聯的公司,視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來看待。
7月8日晚智元收購要約發布后,連續兩個交易日內,上緯新材股價接連漲停,總市值從31億元左右,一路上漲到45億元左右。資本市場兩天內就給上緯新材送去了14億元大禮包。
智元之前,外界唯一傳出上市消息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只有宇樹科技。
今年5月底,宇樹完成從“有限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更名,當時就被業內解讀為是在為上市鋪路。
7月初,《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宇樹科技計劃在2025年底前遞交IPO申請,上市地點大概率先選A股,后續再擇機登陸港股。
AGI浪潮爆發3年后,被資本推向潮頭的一眾AI初創公司,紛紛開始在商業壓力和爭奪競爭空間下瞄向了IPO。
國內大模型領域的AI六小龍,在智譜AI開啟IPO進程后,6月底傳出MiniMax也在籌備IPO的消息。據直面AI(ID:faceaibang),六小龍中有五家其實都在籌劃上市事宜。
如今,爭搶IPO第一股的風向,也開始刮向人形機器人。
01
雖然稚暉君名頭響亮,但操盤這起收購案的真正主角,則是鄧泰華。
鄧泰華并非智元機器人初創成員。2023年,稚暉君等人聯合創立智元機器人,直到2025年3月,鄧泰華才公開被披露為智元機器人董事長、CEO。
但鄧泰華與稚暉君淵源頗深:兩人不僅是電子科技大學校友,稚暉君在華為工作期間,鄧泰華還是稚暉君的直屬領導。
這也并非智元機器人首次對外投資和收購公司。天眼查數據顯示,智元機器人成立以來共有27次對外投資出手記錄。僅鄧泰華上任以來,智元便相繼注資了臥龍電驅旗下子公司浙江希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和博眾精工旗下子公司蘇州靈猴機器人有限公司。
不過,直接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上緯新材還是智元投資史上的第一家,也將創下具身智能企業在科創板的首單收購案例。
上緯新材年報顯示,公司專注于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營業務涵蓋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以及循環經濟材料等領域。2024年,上緯新材收入約15億元,同比增長7%,凈利潤8868萬元,同比增長25%。
與之前圍繞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投資不同,上緯新材暫時未開展任何跟具身智能領域相關的業務,這也被外界視為智元想要借殼上市的跡象之一。
但在否認借殼上市消息中,智元官方表態,未來12個月內不會改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或者對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做出重大調整,也不會在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并、與他人合資或合作,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等重組計劃。
至于此次收購的原因,智元給出的解釋是,認同上緯新材長期價值和A股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服務能力。
但同時,智元也給后續變動預留了空間。在官方公告中明確寫道,如果根據上市公司實際情況,需要實施相關事項,智元屆時將督促上市公司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履行相應的法律程序以及信息披露義務,切實保護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這也意味著,只要滿足一定條件,智元仍然有重組上緯新材,從而借殼上市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購的21億元左右現金,并非完全來自智元融資款。
根據財務顧問華泰聯合證券披露的信息,收購資金來源于兩部分——合法自有和自籌資金。其中,智元自籌資金擬通過向銀行申請并購貸款取得,目前已取得銀行的貸款意向函,尚未簽訂正式的并購貸款協議。
02
越來越難的融資環境和越來越急迫的商業變現壓力,使得一眾人形機器人公司使出渾身解數,來增加自己的生存概率。
據直面AI不完全統計,ChatGPT帶火AI概念之后,2022年以來成立的13家明星機器人公司中,大多都被困在A輪融資中。
智元也是趕在4月份的新一輪融資中,才繼宇樹科技,成為唯二挺進B輪的人形機器人創企。
在云岫資本CEO高超看來,(具身智能)這一波的爆火是好事,會吸引更多資本和創業者進入,但也要理性看待,“人形機器人現在還沒有PMF(產品市場匹配)”。
目前還在持續獲得融資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更多處于投融資早期階段。
在智元宣布收購上緯新材前后,星動紀元、云深處、小雨智造、它石智航相繼公告融資消息,這些人形機器人公司要么還處在天使輪,要么還徘徊在A+輪融資中。
原因也不難理解。處于早期階段的人形機器人公司,之所以還在源源不斷獲得融資,關鍵在于其早期屬性帶來的估值窗口期。在這個階段,估值尚未被大幅推高,投資機構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入,單筆投資風險相對可控。
反觀智元機器人,目前已經歷了9輪融資。據IT桔子數據,智元機器人在5月24日完成最新一輪B+融資后,估值達到了150億元,與宇樹科技一起并列為當前最貴的具身智能創企。
高估值之下,想要繼續獲取融資已變得越來越難,不僅新的投資機構難尋,想要追求更高的融資額更是難上加難。
IPO便成了融資環境變難之下,宇樹科技和智元等高估值企業的一條可選路徑。但另一面是,IPO周期充滿種種不確定性。如今,借助對上市公司的掌控,智元不僅可以繼續保持獨立IPO的可能性,還留有了借殼上市這一備選方案。
更為實際的是,有了上市平臺在手,智元也多了一個新的自主掌控的融資渠道。
03
爭搶IPO之風,更早已經在大模型領域刮開。
4月份智譜AI開啟IPO進程后,6月份MiniMax被爆出正考慮在香港進行IPO。有頭部創投機構合伙人向直面AI表示,“六小龍里已經有五家在籌備上市了。”
人人都想爭當各自領域的IPO第一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經驗屢次告訴人們,作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第一股,往往會因為沒有參照,而能享受極高的估值溢價,也就能擠占其他創企的生存空間。
更直觀的示例,便是AI 1.0時代的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云從)“AI第一股”爭奪戰。
從結果來看,四家企業中率先上市的商湯,不僅靠著債券市場的融資持續輸血,更是將自己順利延續到了大模型時代,并成為四家中唯一一家還能跟得上技術迭代步伐的玩家。
與之相反,多次沖擊上市失敗的曠視轉向智能駕駛,原有業務幾乎完全裁撤;云從、依圖等公司業務不僅大規模收縮,還被迫進行了大裁員。
無論是“大模型第一股”,還是“人形機器人第一股”,這都將不僅是一個現成的可以講給投資人的新故事,而且能夠在實際上為各自的企業增加生存的時間和空間。
但在資本層面之外,智元等人形機器人面前橫亙著一系列比大模型更難的挑戰。
同樣以AGI為目標,人形機器人公司技術上達成泛化性和通用性遭遇的挑戰更大,難題之一便在于高水平訓練數據的缺乏,不少公司不得不依賴真人動作捕捉來收集數據,成本高且效率低。
更重要的是,相比大模型,人形機器人要花錢的地方更多,既要投入軟件迭代研發,又要涉足智能硬件制造。
智元,便恰恰選擇了人形機器人中最難的一條路,即押注以軟硬一體化的方式開發機器人,同時投資機器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向。
“(智元)第一天就堅決認定通用機器人不是一個局部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稚暉君看來,“如果你只做靈巧手,或者只做一個模型,你可能成為一個模塊化的供應商,如果要真正做出走進我們日常生活的機器人,必須要打通從感知決策到執行,從本體到大小腦的全棧閉環鏈路。”
與系統工程對應的,則是不可避免的更多系統化困難的出現。收購上緯新材,成了智元不走尋常路標簽的又一新佐證。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直面AI(ID:faceaibang),作者:趙晉杰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