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漲價的瘋狂:一部iPhone擾動全球供應鏈
作者|武占國 來源|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
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迅速在美國蘋果消費者中激起漣漪。
雖然iPhone價格目前仍維持不變,但對未來漲價的普遍預期,已經點燃了一場“恐慌性購買”的浪潮。
對于蘋果來說,供應鏈的重構或進一步調整看似勢在必行。對于“果鏈”上的中國企業來說,在影響暫時未波及到自身的狀況下,盡可能擺脫對蘋果的單一依賴,成為其當下要思考的問題。
一
關稅恐慌:
iPhone搶購潮
早在3月底,蘋果已經開啟了“囤貨”的步伐。
據外媒報道,在3月27日至29日期間,5架滿載 iPhone及其他產品的貨機從印度起飛,直抵美國。
不出意料,4月“對等關稅”政策出爐之后,蘋果在美國的各大門店即迎來搶購潮。
據外媒報道,4月7日以來,蘋果在美國各地的零售店銷售額出現了顯著的增長,遠超往年同期水平。
該外媒援引蘋果美國零售店的店員們驚呼:“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簡直像過節一樣,大家都在急切地詢問和購買。”
一位購物者告訴媒體: “我認為每個人來這里都是因為恐懼,他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目前,蘋果美國倉庫已儲備超150億美元的 iPhone 庫存,約為 2024 年第四季度美國市場銷量的 3 倍。這一囤貨策略意在減少關稅沖擊,維護美國市場產品供應穩定,避免因關稅導致產品短缺或價格大幅上漲,進而防止消費者流向其他品牌。
此前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4 月 5 日,10% 的 “對等關稅” 生效,4 月 9 日,對中國超過125%的關稅開始實施,最新消息顯示,美國針對中國輸美部分商品(如醫療注射器、針頭等)的關稅稅率最高將達245%。
雖然對包括印度、越南等地的“對等關稅”獲得90天豁免,但據外媒報道,蘋果供應鏈總監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貨物到達美國每延遲一天,美國倉庫就會損失800萬美元。
這樣的損失預期也反映在消費者對未來的漲價預期上,由于消費者普遍預期未來商品價格將會上漲,進而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搶購潮。
瑞銀分析師表示,受關稅影響,蘋果目前售價1199 美元的iPhone 16 Pro Max(蘋果最高端的 iPhone)在美國的售價可能上漲 350 美元。分析師預測,iPhone 整體價格將上漲近 30%,具體取決于產地。
iPhone 的銷售額占蘋果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蘋果 2024 年創造的 3908 億美元收入中,51%來自 iPhone。蘋果目前正在出售此前進口的 iPhone 庫存。據外媒報道,蘋果公司很可能會在7月份開始的第四季度感受到關稅的影響。
據外媒報道,在美國生產iPhone是不可能的,因為制造成本對蘋果來說太高,而且供應鏈物流也會很復雜。美國制造的 iPhone 售價將是同型號iPhone 的三倍,高達 3500 美元。
目前,蘋果公司的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中國占據大約70%的全球產能,而包括印度、越南、泰國等在內的其他地區則承擔著剩余的產能。
早在特朗普首次執政期間發起貿易戰時,蘋果便已開始著手重構其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以應對潛在的關稅風險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如今,隨著特朗普再次上臺并實施新的關稅政策,這可能將進一步加速蘋果供應鏈重構的進程。
二
關稅戰之下,
蘋果加速重構供應鏈
2017年,蘋果首次在印度生產入門級的iPhone SE,這在當時更多被視為蘋果為了滿足印度本土市場需求、降低關稅成本的一種策略。
2018年至2020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蘋果開始逐步擴大在印度的生產規模,并增加了部分iPhone 6s、7、XR等型號的組裝。與此同時,越南作為另一個備選方案,也開始在蘋果的供應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主要負責AirPods等配件的生產。
2021年至2023年,蘋果在印度的生產步伐加快,開始將更多型號的iPhone,包括一些較新的版本,逐步轉移到印度進行組裝。與此同時,越南在iPad和Apple Watch的組裝占比持續提升。印度《經濟時報》數據顯示,2023年印度iPhone產能已占全球的14%。
2024年,蘋果在印度的生產實現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最新的iPhone 16系列,包括Pro版本在內,均實現了在印度的全系組裝。這一轉變標志著印度在蘋果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從最初的補充走向重要的替代選項。外媒報道,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財年,印度生產了蘋果全球 iPhone 產量的 20%。并且,蘋果計劃將印度iPhone的產能占比在2025年提升至25%。
盡管經歷過幾個階段的轉移,蘋果持續推進供應鏈的多元化,但其對中國制造的依賴依然顯著。
這背后是多年來中國在全球電子制造業領域積累的實力。以鄭州富士康等工廠為例,其 iPhone 良品率高達 9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印度工廠的iPhone良品率約為85%。
這意味著,中國每生產100臺iPhone,只有大約2臺是不合格的,而印度卻有15臺不合格。
三
對中國“果鏈”公司有什么影響?
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發布后,A股上市的果鏈公司也紛紛通過發布公告、投資互動平臺和媒體對外表示:“影響有限”。比如歌爾股份互動易平臺回復投資者時表示:消費電子行業出口中較多采用FOB等條款,進口環節關稅一般由進口商承擔,因此相關關稅政策的直接影響較為有限。
藍思科技和領益智造在受訪時均表示,公司大部分出口通過國內保稅區完成,天然規避關稅波動風險。
長盈精密在互動平臺表示,2024年公司的境外業務占營收比重約50%,直接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占營收比重不到3%,其中大部分出口是通過國內保稅區完成,與客戶的貿易條款也不承擔客戶的進口關稅。預計關稅政策變化對公司整體經營直接影響非常小。
從短期看,“果鏈”上的公司影響可能并不大,更重要的是長期趨勢可能因此加速,關稅成本可能隨時間從下游品牌商向上游供應商逐步傳導。
中國大陸本土的大部分“果鏈”企業對美國的直接出口非常少,這些企業大多是將產品提供給富士康等企業,由它們組裝為成品手機后再銷往全球各地,其中美國市場銷量占全球銷量的 30%。據界面新聞統計,主要果鏈企業直接出口美國的收入占比普遍低于5%甚至3%。
其中對美出口占比較大的很多企業,很早已開始接受蘋果的建議在越南、印度等其他東南亞國家設廠。
富士康作為蘋果最重要的伙伴,它率先并大規模在印度投資設廠,承接iPhone生產轉移,是印度制造iPhone的主要推手。除印度外,也在越南、墨西哥甚至美國(部分業務/組件)有布局或擴張計劃,以滿足蘋果全球生產、區域供應的需求。
此外,還包括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緯創等公司也相繼在越南、印度設廠,2019 年緯創開始在印度生產 iPhone 老機型,2020 年近三成 AirPods 產能遷入越南。
據市值觀察統計,2021年共有21家果鏈企業在越南扎下23家工廠,其中,來自中國的公司數量最多,包括伯恩光學、歌爾股份、藍思科技、領益智造、立訊精密、美盈森和裕同科技7家,占比三分之一。
上述動作被視為對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貿易戰的回應,而這次貿易戰可能會再次加速受美國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到其他地方設廠。
對于企業而言,海外設廠并非簡單的“搬家”,其中涉及到產能的轉移、員工的重新招募以及種種政策流程等,這也將帶來較大的業績波動。以立訊精密為例,其在越南的工廠2018年虧損了734萬元,到2019年凈利潤才到了1億元。
伴隨著第二輪關稅戰的來襲,包括蘋果在內的跨境產業鏈的重構,還在路上。
同時,國內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等“果鏈”企業也在積極多元化布局,降低對蘋果公司的依賴。比如立訊機密通過收購萊尼集團切入汽車高壓連接器市場,收入占比持續增長,此外還布局了AI服務器領域;藍思科技也切入汽車行業和AI硬件行業。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作者:武占國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