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寧德時代換電生態:交通強國戰略下的綠色革命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貝隆行業研究 來源|格隆匯APP(ID:)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2025年4月3日,寧德時代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換電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此次合作涵蓋了換電技術研發、政策儲備研究、標準體系建設及場景化應用等多個方面,這與此前工信部宣布將制定促進換電模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形成了協同共振。
不難看到,企業層面的技術創新與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如今正持續推動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深度變革。
實際上,如今在“雙碳”目標和交通強國戰略的雙重驅動下,這次合作的意義也已經超越了普通的商業行為。從動力電池巨頭到政策參與方,雙方的合作不僅將構建換電技術的生態系統,還有望打通政策鏈、創新鏈和產業鏈,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協作平臺,打造產業標準的孵化器。
換電模式作為能源革命和出行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正在塑造多方共贏的產業新格局。伴隨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消費端向生產端、從城市交通向干線物流的縱深突破,一場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產業競爭力重塑的變革也正加速駛來。
01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破解商用車電動化困局
寧德時代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的合作并非簡單的政企合作,而是一次以制度性松綁推動技術革命、以技術標準化反哺政策創新的雙向互動。
眾所周知,不論是在商用車還是乘用車換電領域,標準的統一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議題。當換電標準不統一時,主機廠商們“各自為政”,既要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又在設計研發層面重復“造輪子”,還把正在發展中的市場切割得七零八落,沒有規模優勢。
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作為交通部直屬機構,在新能源汽車及換電技術標準政策制定以及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有望推動相關標準的出臺。
在這個過程中,與新能源頭部企業寧德時代的攜手,能夠更好地實現技術與政策的深度融合。寧德時代憑借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技術優勢,主導了“巧克力換電”及“騏驥換電”底盤換電解決方案,這些技術有望成為行業基準,為換電技術的標準化提供支撐。
與此同時,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則將依托其政策研究能力,為換電技術的推廣提供政策保障,例如在“兩新政策”、路權、通行費、土地集約化利用等方面實現突破。
可以看到,雙方這種合作本質上也是將政策工具箱與技術創新力深度融合,通過“有形之手”與“市場之手”的協同,構建起換電領域的商業閉環。換言之,雙方的合作不僅有助于推動換電技術的標準化,解決當前換電市場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同時,標準化的換電設施和電池,也能夠提高換電站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促進換電市場的規模化發展。
此外,兩者的合作還將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據悉,雙方此次合作采用“技術創新+市場推廣”模式,計劃制定全國重點線路換電設施布局方案,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及國省干線沿線能源補給能力,打造電動重卡換電綠色廊道。不難預期,這一網絡化布局不僅將解決換電站選址和建設的難題和痛點,更為換電模式的普及提供了硬件保障。
實際上除了與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這樣的官方機構合作外,在市場端,寧德時代也在積極發力。而就在此前寧德時代還與中國石化在北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基于寧德時代推出的巧克力換電、騏驥底盤換電解決方案,攜手突破乘用車及重卡續航瓶頸,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經濟的補能網絡。根據協議,雙方將全面深化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建設覆蓋全國的換電生態網絡,今年將建設不少于500座換電站,長期目標是擴展至10000座。
考慮到過去技術標準不統一成為換電模式規模化推廣應用的一大阻礙,未來伴隨這一痛點得以解決,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模式下,有望釋放出萬億級的產業機遇。
很顯然,一旦后續進展順利,這不僅是電池企業等產業參與者的突破,更將是中國在交通強國戰略下,為世界交通電動化變革提供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不難看到,寧德時代通過與政策參與方的深度合作,將其換電方案與政策設計緊密結合,形成了政策、技術和基礎設施的三維壁壘。
在政策層面,寧德時代的換電方案天然具備合規性溢價;而在技術層面,其企業標準逐漸成為行業準繩,形成事實上的技術領導地位;在基礎設施層面,干線換電網絡的先發優勢使其掌握了物流動脈的“供血中樞”。這種三維壁壘的疊加,也正將其傳統制造業的線性增長曲線轉變為生態型企業的指數級擴張軌跡,寧德時代也將持續受益于行業政策與生態紅利的釋放,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02
綠色動脈重構經濟地理:換電網絡的國家戰略價值
此次寧德時代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合作的重點更聚焦在商用車領域,相較于乘用車領域電動化已經相對普及和成熟,商用車領域的電動化仍然面臨技術瓶頸、成本壓力與政策適配等多重挑戰。目前我國商用車保有量僅占汽車總保有量的12%,但其碳排放量占比超過55%,被稱為汽車和交通領域減排降碳的關鍵少數。
而根據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滲透率僅為17.9%。與新能源乘用車高達47.6%的滲透率相比,商用車新能源化亟待提速。基于此,這也意味著這一領域亟需一套更完美的解決方案,以此撬動商用車的電動化發展。
在此背景下,商用車領域的換電革命正在成為破局的關鍵路徑。寧德時代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的合作,不僅是對這一領域充電難題的直接回應,更是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高效、有序方向發展的重要嘗試。
展望未來,乘用車及商用車領域的換電革命也有望掀起能源安全、綠電消納與物流效率的系統性重構。
如果將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換電站相連,似乎可以看作一條條“綠色長廊”彼此交織,那既是能源補給網絡的補強,更是國家經濟命脈能量供給方式的重構。
眾所周知,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工業時代的主導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合計占比約80%。我國能源供給形勢與之類似,且長期面臨著結構性失衡。基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我國原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約為70%和40%,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但在碳中和的遠期目標指引下,這一現狀有必要得到逐步改善,因此可以看到近年來各類綠電得到快速發展。然而,新能源的波動性與電網調峰能力的矛盾、電力輸送與負荷中心的時空錯位的情況需要正視,綠電消納問題制約著能源轉型的進程。
換電網絡的戰略價值,在于其重構了能源與物流的時空關系。通過將西部綠電資源與東部物流動脈深度耦合,換電站成為分布式儲能節點與負荷調節器:甘肅酒泉風電場的綠電通過特高壓通道輸送至長三角港口群,驅動港口物流車輛能源替代;新疆戈壁光伏基地的電能則支撐起珠三角制造中心的貨物西運需求。傳統“西電東送”與“東貨西運”的線性流動,正在換電網絡催化下升級為能量-物質雙循環系統。
同時,這套“綠電西產-電能東輸-貨物西運”的閉環系統,可以讓我國每年20余萬億噸公里的貨運周轉量可以轉化為綠電消納場景。
更進一步來看,換電網絡的戰略布局已突破貨運車輛的單一應用場景,逐步形成覆蓋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輛的全域能源補給體系。目前,我國換電站規模超過4000座,涵蓋車型從重卡、物流車擴展至私家車、出租車、公交車乃至工程機械車輛。這種多場景滲透不僅提升了換電網絡的利用率,更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了單位運營成本。
隨著換電網絡構建持續推進,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頭部企業所具備生態構建能力愈發重要。
寧德時代通過主導底盤換電技術標準、構建開放式換電平臺,實質上搭建了跨品牌、跨車型的“換電安卓系統”。其“電池銀行+梯次利用”模式,既解決了車企電池資產管理難題,又通過規劃廣泛布局的換電站形成儲能資源池,實現能源戰略與市場機制的雙向賦能。這種生態化打法,使得換電網絡不再是單一技術路徑,而是成為重構國家能源-產業-空間關系的戰略支點。
03
產業躍遷的乘數效應,萬億賽道中的確定性紅利
換電生態的崛起,本質是一場以“技術標準”為紐帶、以“利益共享”為驅動的產業革命,是一場“共建、共贏、共享”的產業躍遷。從設備制造到數據服務,產業鏈各環節正形成深度協同。
據開源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我國電動車換電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334億元,其中換電站設備、動力電池、運營環節市場規模分別為164.4億元、255.5億元、914.1億元,2023-2025年復合增速分別為70.7%、94.5%、91%。
其中,換電設備作為換電生態的物理載體與核心基建,拉動機械臂、BMS系統、儲能設備等上游硬件需求,同時激活電網改造、土建工程等配套產業。“基建先行”的商業規律讓零部件企業、設備廠商在產業爆發期率先享受增長紅利。
電池資產的全生命周期運營則重構了產業鏈運營模式。一般來說,電池占新能源汽車總成本的30%-40%。車企剝離電池資產后,既能降低負債率,也能集中更多資源于車身設計和智能化技術迭代。這也有助于降低消費門檻,讓客戶能以更低前期成本獲得心儀車型。同時,電池也無需隨車報廢,可以將仍具使用價值的電池重復利用,之后再通過統一的回收系統實現資源再利用。這一過程中,電池從“成本中心”升級為“價值中樞”,釋放出遠超傳統供應鏈的增量空間。
此外,換電站作為能源與交通數據的交匯點,可以衍生出電力交易、用戶行為分析等增值服務。比如,作為分布式儲能節點,換電站可以深度參與電網調峰,利用夜間低谷集中充電,并于日間高峰期反向供電,在“削峰填谷”的過程中實現額外收益。同時,換電站可以通過AI技術分析用戶行駛習慣、日常行駛里程等數據,提供針對性訂閱服務來提升用戶付費意愿。
考慮到當前我國4000余座換電站與寧德時代遠期規劃之間存在著巨大增長空間,各環節共同受益于這萬億級藍海市場,這也是換電生態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類似寧德時代這樣能在各個環節深入參與的主體必然是生態繁榮的核心受益者。
首先,作為龍頭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憑借規模效應持續推動電池制造成本下降,這在高投入、長周期的換電站建設中是不可多得的競爭優勢。
其次,寧德時代通過標準化換電模塊打破了生態割裂的硬件接口,并通過開放化平臺將眾多廠商納入統一的運營平臺。這樣一套從電池性能到站端運維的標準體系,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輸出,都可能成為未來國際市場的技術準繩。
特別是,在商用車這一領域,寧德時代走在行業標準化的前沿。考慮到這一領域電動化率較低,寧德時代的標準化換電模塊為商用車電動化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其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的合作,也預示著后續雙方將研究制定涵蓋營運純電車輛、電池及換電站的標準體系,分階段推動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落地,尤其是重卡換電相關標準體系有望加速出臺。憑借優勢卡位,寧德時代有望在這一藍海市場中充分受益。
再者,換電站的規模化部署正從補能節點升級為國家級智慧能源網絡。隨著數以萬計的換電站逐步落地,交通干線上的新能源車輛與傳統油車享受同等便捷程度的補能服務,倒逼跨國車企接入中國標準,中國從新能源汽車制造中心升級為全球交通能源解決方案的制定者,這也為行業頭部參與者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04
結語
寧德時代與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的合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產業變革的新窗口。這不僅是企業的技術突破,更是國家意志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的產業躍遷。
當換電網絡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當干線物流的柴油發動機被清潔電能取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萬億級市場的誕生,更是一個制造業強國對可持續發展命題的創造性解答。
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中,規則的制定權正在成為新的競爭焦點。寧德時代在換電領域的布局,標志著中國企業開始掌握更高級的游戲規則。
有理由期待,那些能夠同時駕馭政策語言、技術語法和商業邏輯的企業,將在新能源革命的敘事中寫下屬于東方智慧的范式變革新篇章。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隆匯APP,作者:貝隆行業研究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