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青春診所,能實現醫美自由嗎?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李偏偏 來源|卿照(ID:jinduan006)
近期,新氧進軍醫美產業鏈下游,宣布正式推出自營的輕醫美連鎖——SOYONGG CLINIC新氧青春診所,旨在改善中國醫美市場滲透率低、客單價高、資源分配失衡等行業問題,嘗試提供一種醫美平權的新解決方案,以助力愛美人士實現“醫美自由”。
新氧青春診所,能否讓中國消費者實現醫美自由?輕醫美連鎖機構,能讓醫美市場實現信息平權化嗎?
01
不過是生意一場
比起從混亂的市場定價中拯救消費者的偉大遠景,新氧青春診所首先是新氧在行業零和博弈下的一次自救。
近年來,新氧的商業化處境堪稱艱難:財報數據顯示,新氧在2019年5月美股上市以來,業績數據問題可謂”全面開花“,從營收利潤增速放緩,到收入規模收窄,再到由盈轉虧,每個讓市場失望的成績單,新氧都曾悉數奉上。
尤其是,2020年新氧銷售費用率一度高達56.06%,成為虧損的罪魁禍首。大手筆投入遠超賺錢能力,但燒錢卻并沒有為新氧如愿換來規模:
新氧作為提供信息服務的醫美平臺,與BATJ等互聯網平臺類企業一樣視DAU/MAU(日/月活躍用戶數)數據為生命,因代表著企業的變現潛力,MAU一度是虧損的互聯網企業為市場勾畫美好藍景的支點。
然而這一核心數據同樣出賣了新氧的窘境:2023年四個季度,新氧MAU分別為340萬、300萬、310萬及270萬,今年三季度,MAU更是腰斬到了140萬。
簡言之,隨你廣告位占領梯媒還是地鐵,消費者就是選擇視而不見。
從以女性為用戶畫像的種草社區小紅書、到高購買頻次的本地生活美團、再到新興醫美獲客平臺蛋殼肌因等等,近年來多的是與新氧分一杯羹的新對手。卿照認為,占盡先發優勢新氧卻在競爭中失勢,根本原因是互聯網在醫美交易鏈中的參與度太低了。
阿里巴巴集團前參謀長曾明在《智能商業》中曾介紹:在互聯網企業只有結合傳統產業,并快速構建出完善的網絡協同效應,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形成壟斷擺脫內卷。
比如,淘寶不僅構建了買賣雙方的交易場景,還提供了支付、物流、金融服務、云計算服務等基礎設施:
當用戶打開淘寶的手機APP時,任何一次點擊都可以牽動客服、支付、第三方擔保交易、物流查詢、信用記錄、退貨和維權等等,這些是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深度參與于監督之下的。
反觀互聯網醫美平臺,雖然同樣是上游鏈接醫美機構、下游鏈接消費者的B2C模式,但由于醫美品類的特殊性,新氧們實際擔任的是漂浮于交易鏈外的流量入口的角色。
通俗的例子是,“千人千面“的特征,導致醫美是一個可以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實現標準化的項目,在新氧APP上咨詢的消費者,可以因為客服的一句”面診“到店溝通,而隨后的定價、成交、體驗、售后,都與新氧無關。
沒有網絡協同效應,單靠規模經濟是無法形成壟斷的新氧,只會一次又一次因為競爭者的加入被迫卷入低價和流量內卷中。
今年4月,新氧為了低價招攬客戶,就曾因上架的薇旖美價格低至參考均價的兩折,被錦波生物公開喊話過,對此我們曾發布《》解讀這一事件,也重點拆解了當前醫美產業鏈上下游利益博弈情況。
意識到在產業鏈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新氧,也早在2021年就開始了刀口向外的商業化探索:
2021年至今,新氧先后奇致激光、奧泰康集團、西宏藥業等合作,向醫美產業鏈上游延伸,布局形成”玻尿酸+光電+再生“的業務版圖;如今,又先后在9座城市推出了17家"新氧青春診所”門店,將觸角深入產業鏈下游。
如今全產業鏈布局的新氧,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醫美信息服務平臺了。曾充當交易平臺角色,因卷低價被上游譴責的新氧,如今親自下場做醫美機構,這一次能為消費者實現醫美自由嗎?
02
醫美自由,一場遙不可及的狂想
醫美,即通過醫療方式塑造美,因為實現方式的特殊性,屬于賣方市場。
在《政治經濟學》的課本上,賣方市場最早被定義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市場格局。如今,賣方市場寬泛的被引申為以賣方為主導的市場形態,這種主導可能來自于交易雙方資質/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可能來自于重生產、輕營銷的行業特質,也可能來自于資源的短缺。
醫美與醫療一樣,因商品/服務提供方(醫生/醫護)在專業知識上能夠對商品/服務需求方的降維打擊,在賣方提出解決方案之前,買方并不了解自己的需求,買方的決策主要基于賣方的建議,而屬于前者主導的賣方市場。
通俗的例子是,在市場推出肉毒素之前,愛美人士并不會對臉上的皺紋產生焦慮,當醫美機構提出注射肉毒素可以消除法令紋、眉間紋,讓重返年輕變得觸手可及時,消費者才開始對變老難以忍受。
同樣的,還有玻尿酸→重組膠原→再生產品的先后推出,三者的受眾群體高度重合,在醫美機構推出新的產品之前,消費者會滿足于當下產品:
重組膠原走紅之前,消費者并不認為玻尿酸維持三個月的填充效果是缺點;添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劑)的醫美產品被推出之前,了美消費者為可以忍受疼痛;再生產品上市之前,消費者也普遍接受“想變美,先變鬼”的尷尬期。
單個醫美材料可以經過發展變得成熟(低價),但市場機制決定,醫美永遠不缺新材料(貴價)。醫美這一由供給者引導發展的市場,消費者一邊受制于醫療機構的信息統治,一邊對接踵而至的新產品感到驚喜。
雖然本科及以上學歷醫美用戶的比重高達84.3%,此起彼伏的互聯網醫美平臺也致力于提高信息流動,但患者不可能成為醫生,行業屬性決定賣方引導下的醫美市場只存在穩健發展,新氧所向往的信息平權和醫美自由永遠不會實現。
擁有多年發展歷史的海外市場驗證了這一觀點,美國擁有規模最大的成熟醫美市場,2022年占據總市場規模的35.7%(PERCEDENCE RESEARCH數據),2023年市場滲透率達到17.2%(中國4.5%),時至今日,美國醫美市場賣方地位只升不降。
發展趨勢上,為市場提供引導信息的供給者核心資產(醫師)市場地位上升,執業過程獨立性更高。
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發布的問卷調查(2022年)顯示,有76%的受訪醫生是以個體執業的形式執業,另外18%的醫生在小型醫生集團中為小型機構提供服務,3%在大型醫療機構中以團隊的形式工作,2%的受訪醫生選擇的是多專業團隊組成的醫療i機構,只有1%的醫生從事學術工作或直接被雇傭。
政策引導上,認同信息供給者的地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權責關聯來促進市場穩健發展。
在美國,醫美診所是需要由醫生來主導的。一些州的立法要求醫學會所只有醫生才可以持有,掌握最多專業知識的醫師直接對機構負責;還有一些州的醫學會所立法要求,醫學會所內必須由一名醫療總監,來監督會所內的所有(注射等)醫療行為。
總之,在成為壟斷者之前,了解規則、驗證規則、運用規則,才是商業世界的生存之道。
而塞西爾B德米爾執導的電影《十誡》中的一句話,或許可以給蜉蝣撼樹的挑戰者以警示:我們不可以打破規則,只能在違背規則的時候讓自己頭破血流。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卿照(ID:jinduan006),作者:李偏偏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