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醫美,誰拿暴利?|穿透醫美②
圖源:攝圖網
作者|陳碧婷 來源|斑馬消費
無論是幾百塊的光子嫩膚,數千元的熱瑪吉,還是好幾萬的隆胸和開眼角,醫美項目消費下來的共同感受只有一個,貴。
但是,這個多金的行業,并不意味著有多賺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醫療美容中心、整形醫院,并不太賺錢。
專業醫美公司瑞麗醫美,虧損不止。金發拉比準備并表的韓妃醫美,連續幾年虧損,沒能完成業績承諾。朗姿股份轉型醫美前幾年業績承壓,苦心運營多年成為行業頭部,醫美業績才有所回升——但是,盈利能力可能還不如傳統的服裝業務。
中國醫美行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頭部企業朗姿股份,醫美業務年營業收入21億元,市場份額僅為1%出頭。
市場集中度低帶來的結果是,醫美品牌們缺乏與上游藥械巨頭和下游互聯網醫美倒流平臺們談判的籌碼,低毛利率疊加高費用率,盈利能力非常有限。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長期被兩端擠壓的狀態,短期內根本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熱火朝天
十年前的電影《整容日記》,拍的還是整容對女性生活的改變和對人性的異化。如今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里,整容成了時尚,連男明星都要做個熱瑪吉才肯上節目。
醫美,正在從一個談之色變的小眾詞匯,躍升為一個大家習以為常的大眾消費。
早前的醫美,基本等同于現在所謂的“重醫美”,主要項目包括隆鼻、 隆胸、 重瞼與吸脂等。如今,不用做手術的輕醫美項目,如水光針、玻尿酸、肉毒素、膠原蛋白等逐漸流行,成為市場主流。
就項目數量來看,5年前輕醫美占比大約為六成,如今接近九成;就市場規模來看,輕醫美已經與重醫美比肩,并有超越的趨勢。
輕醫美讓醫美人群年輕化,30歲以下人群成為核心受眾,迅速擴大了醫美市場的潛在消費者規模。
醫美也不再是女性專享,男性消費力在醫美市場的覺醒,漸成行業熱門話題之一。植發等以男性為主的大醫美項目,為近幾年大健康賽道的熱點。
甚至,很多去韓國旅行的人,都將輕醫美作為保留項目之一,催生了出境醫美這條隱秘的消費暗線。
于是,醫療美容成為近幾年消費市場的熱門賽道。
數據顯示,我國現存醫美相關企業超15萬家;近十年,醫美相關企業注冊量呈持續正增長態勢,2021年開始進入高峰期,2021年-2023年注冊量分別為2.92萬家、3.40萬家、4.70萬家,截至10月16日2024年已高達3.45萬家。
資本市場,醫美企業爭奇斗艷。A股上市公司朗姿股份(002612.SZ)在醫美市場開啟產業大整合;醫思健康、瑞麗醫美、美麗田園(02373.HK)先后登陸港交所,等待IPO的還包括伊美爾和藝星整形;醫美國際美股上市,華韓股份掛牌新三板。
吸引各路玩家競相入局的,是醫美行業的發展潛力。
《中國醫美行業2023年度洞悉報告》中披露,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在2023年超過2000億元,市場增速達20%;預計2023年-2027年將保持15%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長。
在這個穩步增長的市場中,那些分布在各大核心城市鬧市區,裝修得金碧輝煌的醫美中心們,是否賺到盆滿缽溢?
其實,恰恰相反。
醫美掙錢難
醫療美容,到底掙不掙錢?港股公司瑞麗醫美(02135.HK)給出了答案。
2008年,杭州貝麗菲爾成立;后來,陸續設立杭州瑞麗、瑞安瑞麗、蕪湖瑞麗、海南貝麗菲爾。它們組成瑞麗醫美,2020年底登陸港交所。
上市之前,瑞麗醫美尚且還能小賺。2017年-2019年,公司收入分別為1.13億元、1.59億元、1.9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740.5萬元、1841.8萬元、1027.7萬元。
當時,醫美公司們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了,規模增長幾乎完全依賴于門店擴張。從準備IPO到最近幾年,瑞麗醫美的醫療美容門店也只是從4家提升至5家。
所以,上市之后,公司的規模總體有所提升,盈利能力卻持續下滑直至虧損。2021年-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88億元、1.65億元、1.8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26.6萬元、-2024.7萬元、-3777.9萬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1.17億元、-299.7萬元,略有改善。
剛上市時,市場給了瑞麗醫美非常高的期待。2021年,公司股價飆升至接近4港元/股,市值接近200億港元。如今,已經跌至0.148港元/股,市值已不到1億港元。
美麗田園業績優于瑞麗醫美,是因為公司混業經營,并非完整意義上的醫美公司。
該公司旗下擁有傳統美容品牌美麗田園、貝黎詩,醫美品牌秀可兒,亞健康管理品牌研源醫療。
2023年,公司收入21.45億元、凈利潤2.30億元,分別同比增加31.2%、108.2%。今年上半年,收入11.38億元、凈利潤1.26億元,分別同比增加9.7%、4.1%,增速瓶頸初現。
主要業務集中在香港市場的醫思健康,業務囊括醫療、醫美、獸醫等。截至2024年6月底的最新財年,公司收入42.11億港元,同比增長8.7%,但凈利潤同比下降85.3%至1570萬港元。
從服裝跨界醫美的A股上市公司朗姿股份,前幾年同樣業績承壓。醫美業務培育期,盈利能力甚至不及傳統女裝業務。經過鈔能力持續并購,醫美業務形成了一定規模效應后,終成公司業績核心之一。
近期準備將醫美公司并表的金發拉比(002762.SZ),傳統母嬰業務多年承壓,新業務醫美同樣虧損,雙重壓力正接踵而至。
多頭擠壓
當代都市麗人們,被小紅書種草,在抖音快手刷到短視頻,或者直接在新氧上咨詢,成為醫美的潛在用戶。一旦走進各大醫療美容中心,愛美客的嗨體,華熙生物的潤百顏,錦波生物的膠原蛋白等,輪番上陣。
線下和線上的咨詢入口,為醫療美容中心輸送客源;最終,在醫藥和器械的支持下,完成醫美服務。
然而,這個市場的特殊之處在于,看似富麗堂皇的醫療美容中心們,一直被各路供應商擠壓。
醫藥和器械廠商,是醫療美容行業的命脈。醫美行業的每一次革命,幾乎都是由上游商們的技術進步和產業提升推動。
早期的醫美,都是那些需要做手術的重度項目;近年,玻尿酸、肉毒素、激光等項目的普及,讓輕醫美項目迅速崛起為行業主流。
誰掌握了產業的話語權,誰就能躺賺。近幾年,愛美客、華熙生物、錦波生物等,大賺特賺。愛美客更被稱為“醫美茅”,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另一邊,新氧和抖音、快手、小紅書、美團、大眾點評等互聯網倒流平臺,可稱為醫美行業的衣食父母之一。行業的特殊性帶來的強監管,也成為醫美市場流量單價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氧、小紅書們拿走了醫美機構銷售費用中的大頭。至于新氧暫時還不能穩定盈利,那就是行業競爭、運營能力以及這家公司試圖贏者通吃的野心綜合使然。
醫美機構,受制于上游藥械原材料,所以毛利率不高;需要倒流平臺輸送客源,致使銷售費用較高。最終,留給自己的利潤,自然就沒有多少了。
夾縫之中的醫美機構們,如果不能解決多頭擠壓的問題,盈利能力的提升將無從談起。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斑馬消費,作者:陳碧婷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