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屏手機簡史
作者|小遙 小葵 來源|略大參考(ID:hyzibenlun)
華為三折真的會成為蘋果的iPhone4時刻嗎?
全世界首款三折疊屏手機、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全世界最薄的手機。
頂著這三個頭銜,華為把剛剛發布的三折疊屏手機Mate XT非凡大師,起售價定在19999元。這也是目前國產手機的售價新高。根據余承東的說法,這是“大家想得到,但做不出來的產品”,而華為投入5年研發,以確保良品率。
這是手機圈在9月10日這天面世的第二款手機。幾個小時之前,蘋果剛剛發布了iPhone 16。不過,在中國市場,顯然是華為的三折手機討論度更高——即使折疊手機在整個智能手機中的占比還很少,因為它更常見于高端機型中。
國產廠商選擇與蘋果同一天發布新機,且在聲量上勝過后者,這本身是一種時代的隱喻。
如果以三星在2019年2月20日發布的Galaxy Fold,作為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那么到現在為止,這條賽道上的正面競爭已經進行了五年。中國手機廠商成為其中主力,尤其是華為,在中國市場保持著遙遙領先。
這并不容易。
“即使經歷了四輪制裁,華為從未失去信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余承東感慨了Mate XT的研發不易。這也是最近幾年華為敘事的主題:突破重重阻礙去前進。拋開折疊屏的商業價值,在這個秋日的午后,這句話或許也能照應到更多正在前行的人。
01
分化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對抗。
被余承東稱為“巔峰之作”的華為三折疊屏手機Mate XT,從定檔發布的消息傳出來之后,就注定不可能低調。選擇與蘋果iPhone16 同一天發布,這個動作暗暗契合了很多情緒。
熱情高漲的用戶也通過行動表達了支持。發布會前一日,這款三折手機的預訂人數已經達到270萬人次,在閑魚,它的掛機價已經被炒到10萬元。
一款成功的消費品往往離不開情緒。但只有情緒,并不夠。
2010年面世的iPhone 4,之所以成為改變行業的一款手機,不在于喬布斯的神化,而是Retina顯示屏、平面玻璃與不銹鋼邊框的設計、前置攝像頭、FaceTime視頻通話與iOS操作系統組合的效果。當然,它也精準踩到了移動互聯網真正興起的大潮。
華為Mate XT會成為類似的存在嗎?現在回答,為時尚早。
但一個確定的趨勢是:2024年,也就是折疊屏手機面世的第5年,馬太效應在這條賽道越發明顯。
頭部玩家遙遙領先。
華為連續幾年在國內折疊屏市場穩居第一,三星次之。兩家在新技術的突破上也是你追我趕,今年1月,三星在CES上曬出可360°雙向折疊的屏幕,9月,華為直接上新了三折。
第二梯隊比較熱鬧,多家有實力的手機廠商在這里集合。——不過,華為與三星加起來,已經拿走了折疊屏市場超過60%的份額。留給同行們分食的空間已經不大。
其中,榮耀緊跟在華為身后,成為第二家集齊所有折疊屏手機形態的廠商——當然,僅限于三折發布之前。內折、外折、豎折,依然是目前主流的折疊形態。至于為何不做三折產品,榮耀CEO趙明的說法是:“對于我們來講,三折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選擇的問題。”
OPPO、vivo和小米,也屬于第二梯隊。它們與榮耀類似,多在2021-2022年間才發布首款折疊屏產品。此后,它們每年更新1-2款,且只有內折和豎折產品,相對保守。
保守確實容易挨批評,容易失去機會,但并非總是錯的。
蘋果這次就站到了保守陣營。盡管多次被傳要推出折疊屏手機,但蘋果遲遲沒有行動,以至于今年甚至有傳聞稱蘋果暫停了可折疊iPhone的研發。不過,從專利布局來看,蘋果應該沒有放棄,更像是要等到技術成熟后再出手。
另一家老牌廠商索尼也是如此,它要入局的消息從2018年傳到現在,連原型機設計都被曝光過,但至今也沒有動靜。據內部人士的說法,索尼對折疊屏手機的未來似乎并不看好。
這并不奇怪。折疊屏手機推出至今已經5年,市場體量并不算大。
TrendForce數據顯示,2023年折疊屏手機全球出貨量為1590萬臺,在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占比僅為1.4%。中國市場方面,2023年全年的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約為700萬臺,雖然同比增長114.5%,但相比2.76億臺的智能手機全年出貨量,占比僅為2%。
即使折疊屏今后會長成參天大樹,但眼下,它也只是剛剛冒出綠芽。
02
全球首款
在關于折疊屏的不算長的歷史里,2019年1月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兩位重量級選手先后亮相,并圍繞“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的頭銜,展開角逐。
1月底,華為宣布了自己將在巴塞羅那的MWC 2019 大會發布首款5G折疊屏手機。這個消息并不突兀,此前,包括西歐華為總裁Vincent Pang在內的人士,已經透露過類似的消息。
華為把自己首款5G折疊屏手機的發布時間定在了2月24日。但“全球首款”的頭銜,不只是華為想要。
三星第一個不同意。它是業內第一批提出折疊屏概念并投入研發的廠商。最終,它在2月20日發布了Galaxy Fold,以提前4天的時間優勢,將“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的身份拿到手。
好在,三星Galaxy Fold只在部分地區支持5G。“全球首款5G折疊屏手機”的榮譽,依然歸屬于華為。
事實上,三星與華為的這場角逐,從2017年甚至是更早時候就開始了。
戰火在兩家相繼曝光的折疊屏手機相關專利中不斷升級,余承東還在確認華為研制折疊屏的采訪中提到,華為的目標是超過蘋果三星,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
“我們一定會超過他們,這是我們的使命??赡芪艺f這話不太謙虛……但沒人能阻止我們。”
那場采訪發生在2017年10月。從IDC統計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來看,華為市場份額在2013年首次進入全球三強,但前兩名一直被三星和蘋果牢牢把持,多數時候,華為都只是老三。顯然,它想通過折疊屏手機往前再沖一沖。
三星這邊對折疊屏手機也很看重。2018年8月,三星移動部門總裁高東真也表示,“不會讓外界(等折疊屏手機)太久”,“我不想錯過‘世界上最早的可折疊智能手機’的頭銜。”
出于技術成熟度等原因,折疊屏手機的首秀推遲到了2019年,三星如愿以償。
但在手機賽道,最早的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
Galaxy Fold上市后出現了各種問題,送給媒體測評的樣機屏幕出現了隆起、閃爍、失靈、破裂等故障。發布會2個月后,三星不得不宣布,這款手機要延期上市,并承諾進行改進。具體時間會在幾周內公布。
最終,“幾周”變成了“幾個月”。這款在2019年2月發布的手機,正式在韓國上市,已經是7個月后。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原定2019年6月上市的華為Mate X,也謹慎地將上市時間推遲到9月,好進行更多的額外測試。——此時的華為,或許也慶幸三星搶跑了。最終,華為Mate X 于2019年11月15日正式上市。
這場關于速度的競爭,也暫時告一段落。
03
創新者
圍繞折疊屏的早期搶跑中,還出現過一個關于“創新”的插曲。
時針再撥回到2019年1月。
1月23日午后,小米聯合創始人兼時任總裁林斌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個視頻,宣布小米攻克了柔性折疊屏技術、四驅折疊轉軸技術、柔性蓋板技術等一系列難題后,做出第一臺雙折疊手機。他特意聲明,這是一臺工程機,只是發出來給大家看看,將會根據大家的喜愛程度考慮是否做成量產手機。
看到了林斌那條微博的人很多,時任柔宇科技董事長劉自鴻與副總裁樊俊超顯然也在其中。
第二天,他們選擇開戰,以長文形式抨擊小米宣稱的“攻克了柔性折疊屏技術”是公然作假,其雙折疊手機只是拿了別家尚未量產的折疊屏概念機過來“顯擺”。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ar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劉自鴻在微博中的語氣堪稱強烈。
根據他轉發的樊俊超說法,目前市面上,除了柔宇、三星和LG,其他廠商都是買別人還無法量產上市的概念性柔性屏。他后來還在朋友圈里繼續罵“一些公司”不尊重創新的行為。——很顯然,說的是小米。
柔宇在當時算得上是明星公司。
它在2012年成立,專注研發柔性屏,創始團隊多為清華+斯坦福的高學歷背景,到2019年時已經完成7輪融資,累計金額至少達到14億美元,約合上百億人民幣,公司估值達到60億美元,約合400多億人民幣,妥妥的獨角獸企業。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曾經公開表示為沒有投資柔宇科技而遺憾、追悔:“每次看到他們的好消息,我都心如刀絞。”
單從折疊屏產品的發布時間來看,柔宇比三星、華為都早。
它在2018年10月發布了自稱是“全球首款折疊屏”的柔派手機——當然這個頭銜也僅限于自封。因為遲遲等不到貨,有人稱之為“PPT手機”。它選擇的外折模式很容易損壞屏幕,產品質量與三星、華為也相差甚遠,最終銷量慘淡。
但從主動挑起罵戰來看,獨角獸的驕傲顯然還是在的。當然,小米方面的回應也很強硬,它發布聲明對自家創新成果進行了說明,反駁了柔宇方面的說法,并在結尾處表示:
“無法理解同業內為何有人罔顧常識,悍然碰瓷、誤導公眾”。
一個是產品不成功,一個是尚未量產,這場罵戰倒是也沒有掀起更大的波瀾。畢竟,小米真正拿出自己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還要等到2021年3月。而此時的柔宇,剛剛被終止了科創板IPO,等待它的劇情,是創始人成“老賴”、公司股權被凍結、破產。
對于科技公司而言,創新與務實,兩者兼顧自然是最好。但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小米顯然更偏向后者。至少在折疊屏的產品上,小米用行動作出了選擇。
小米不是獨行者。
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在2018年12月——折疊屏手機面世前夕,表示自己不看好折疊手機短期內的前景:“我不認為明年柔性屏會很火。”因為折疊屏在當時還有明顯的技術缺陷,成本過高,能給消費者創造的實用價值也存疑。
原本計劃跟進的LG在2019年2月宣布,暫時不生產折疊屏手機,原因是他們預計市場對折疊手機只有100萬臺左右的接受空間。
OPPO原本似乎打算跟華為一樣在MWC 2019 大會上發布折疊屏手機,其對外發布的紙質邀請函采用了折疊式設計,宣傳視頻中也采用了折疊元素,但最終這一計劃被臨時取消了。
OPPO副總裁、中國大陸事業部總裁沈義人確認了這個消息。他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現階段的折疊屏更像是翻蓋手機,為了折疊而折疊。而OPPO對折疊屏的理解是,柔性屏技術真的帶來手機形態上的變化。
這一推遲就是三年。2021年12月,OPPO才發布自己的首款折疊屏手機OPPO Find N。而此時,整個折疊屏的競爭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
04
大象
折疊屏是一場屬于“有錢人家”的游戲。
早期的折疊屏手機價格動輒上萬,并非廠商“黑心”,而是實在費錢。
Leadleo研究院在《2020年中國折疊屏手機行業概覽》報告中指出,與傳統智能手機相比,折疊屏手機產業鏈在OLED面板、蓋板、電池、觸控技術及鉸鏈等方面產生了重大變化,導致成本增高。比如,三星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整機的物料成本高達636.7美元,比蘋果OLED全面屏手機iPhone XS Max和三星AMOLED曲面屏手機Galaxy S9+分別高出246.7美元和260.9美元。
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透露,OPPO Find N 配備的水滴型鉸鏈,單個成本達到了100美元。
榮耀推出起步價不足5000元的豎折產品Magic V Flip后,其CEO趙明稱銷量要達到百萬臺以上才能盈虧平衡。
2020年華為推出第二款折疊屏產品Mate Xs時,余承東曾表示,雖然這款手機定價高達16999元,但是目前還處于虧本狀態,虧損已經達到6000-7000萬美元。
但,對于一些正在經歷“大象轉身”之痛的老牌手機廠商,折疊屏依然頗具誘惑力。
跟不跟?這是每一種新技術出現時,老玩家們都要思考的問題。它們窮得只剩下錢,唯獨缺少活力與未來的競爭力,期待一場轉型,將此前的老態洗滌一空。
摩托羅拉選擇了跟進。2014年把手機業務賣給聯想后,它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始終不夠理想,直到2018年才實現盈利。
2019年2月的MWC大會上——也是華為發布Mate X的場合,摩托羅拉宣布自己已經在研究折疊屏手機,未來進入市場的時間點“不會比其他廠商晚”。9個月后,moto razr2019面世,區別于三星Galaxy Fold的內折、華為Mate X的外折,成為世界首款量產的豎折手機。
它得到了很好的外界反饋。外觀上,moto razr2019復刻了摩托羅拉經典的翻蓋手機Razr V3,通過鉸鏈結構設計和部件安排使得屏幕打開后更加平整,被外媒Cnet評為2019年度創新獎。
2020年5月,這款手機的5G版本在國內發售,2分鐘內線上渠道就被搶購一空,當天170個城市的線下渠道也告售罄。對于在中國市場沉寂已久的摩托羅拉,這是久違的火熱。
DSCC的數據顯示,2020年可折疊屏面板的出貨量達到310萬塊,在已發售折疊屏手機的四家廠商中,三星的份額以絕對優勢占據第一,聯想(摩托羅拉)排名第二,領先于華為和柔宇。
另一頭“大象”跨行也加入了賽道。
2020年9月,微軟發布旗下首款雙屏折疊手機 Surface Duo。
出于與蘋果的競爭、軟件業務因反壟斷而放慢速度等原因,微軟一直沒有放棄發展硬件業務。但這一業務的表現一直不算理想,舉個例子,微軟推出的筆記本電腦Surface在2019財年的銷售額為57.2億美元,約為蘋果Mac一個季度的成績,因此,趕上折疊手機的潮流大概有提振硬件業務的期望。
然而,這個希望還是落空了。發售后一個半月,微軟官方商城上這款手機便直降200美元,外界猜測原因在于銷量不及預期。
折疊屏手機能否為大象帶來轉身的機會?答案是,分象而言。
05
追趕
折疊屏的錢不好賺。
率先沖上賽道的手機廠商,反復論證這一點。于是,很多玩家早期對折疊屏的態度是:技術很好,我先看看。
拐點在2021年才初現端倪。
這一年堪稱是折疊屏大年:小米在3月發布首款折疊屏手機 MIX FOLD,OPPO在12月發布首款折疊屏旗艦手機OPPO Find N,華為則通過2月、12月的兩款新機,集齊了折疊屏手機當時所有形態。
后來者態度的改變,一方面是因為折疊屏技術的完善,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形勢所迫。
在精心布置的發布會舞臺上,手機廠商們總會大力描繪關于折疊屏的美好未來。但風光背后的壓力是,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低于2014年的水平,下跌幅度達到四年來最大值。它們迫切需要新故事。
隨著更多玩家入局,折疊屏競爭的基本格局,也在2021年初步形成。
三星以80%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折疊屏老大的位置。但在中國市場,占據市場份額49.3%的華為才是絕對的大哥。
小米和OPPO分別以市占率13.2%、6.1%的成績排名三四。聯想憑借摩托羅拉,以0.2%的市占率排名第五。榮耀和vivo在2022年入局,與前面三位共同組成第二梯隊。
其他玩家共同組成others。這一梯隊的變化也最大。有新來者,比如一加和傳音;有離開者,比如微軟;也有觀望者,比如暫停折疊屏已有研發的魅族。
更多故事,還是在頭部玩家中展開。
多數賽道中,老大與老二掐架,總能吸引到足夠的圍觀者,甚至帶來行業格局的些許變化。但這個規律在折疊屏市場似乎沒太生效。
比如,一梯隊的兩位“老大哥”,曾經就內折與外折哪一個技術難度更大的問題,吵過好幾個來回。但這些討論并未進入到大眾視野,甚至都沒有取得類似這次華為三折手機的關注度。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市場體量不夠,這些論戰,也就有了些螄殼里講道場的味道。
但來都來了,卷是停不下來的。領先者要保持地位,后來者想提升段位,于是,圍繞折疊屏的兩大核心技術:柔性屏和鉸鏈,廠商們卷出了花,在專利數量上展開追逐。
價格更是卷的“重災區”。
早期的折疊屏手機動輒過萬,甚至直奔兩萬。到2022年,它們的身價已經來到七八千的區間。摩托羅拉推出的razr 2022甚至只需5999元,與直板手機的價格持平。
不過,最新面世的華為三折手機,顯然用定價表明了自己置身事外的態度與決心。
這也是老大的底氣。
06
長江的浪
到現在為止,折疊屏手機已經被證實是個對創業公司并不友好的賽道。
典型代表是曾經的明星公司柔宇。如今,人們早已不記得柔宇自封的“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光環。
資金鏈斷裂、創始人成“老賴”、公司破產……接踵而至的壞消息中,它已經失去了留在場上的資格。
至于曾經親自下場炮轟小米的劉自鴻,關于他的最新消息是:卸任柔宇科技董事長兼CEO的職務。同時,這位在2年前就被限制消費的創始人,被人拍到身在美國的照片。
大廠身份,成為折疊屏賽道的入場券。“華為折疊屏的對手只有自己”,余承東在2023年2月這樣提到。從市占率來看,確實如此。而此次發布的三折手機,更是華為歷經5年研發的成果。
只有大廠有能力攪動更強烈的風暴。如今,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廠商,正在全球折疊屏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折疊屏智能手機在2024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48%,其中,中國品牌持續引領增長,占總出貨量超過一半。
增長也反映在社交媒體中。
智能服務商endata的報告顯示,伴隨2024年折疊屏新品發布頻率加快,折疊屏相關話題在交平臺上的聲量達到近一年來的最高峰。毫無疑問,華為三折又會把它帶到新高。
不管是出于對新技術的好奇,還是對華為突破重重限制搞研發的尊重,從發布前的熱度與預定量來看,外界給予了這款折疊屏足夠高的熱度。
但,如果缺乏實際需求驅動,這份熱情未必能持續太久。“消費者并不清楚現在科技的發展水平,他們并不知道科技可以干什么,他們也不能預測下一個改變整個行業的突破口在哪里。人們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正因如此,我從不依靠市場研究。”
喬布斯的上述觀點,一度成為很多創新者堅持的動力。但真正成為喬布斯的,還是少數。
折疊屏之前,手機界關于屏幕的上一個潮流是曲面屏。
開創者依然是三星,它在2014年推出全球首款可量產曲面屏手機Galay Note Edge,但這款手機只有一邊屏幕是彎曲的,一年后,三星的雙曲面屏手機Galaxy S6 Edge才面世。
害怕錯過風口的手機廠商們也選擇了跟進。2016年,vivo、華為、小米等國內廠商陸續發布了自己的曲面屏產品,一度,它幾乎成為高端安卓手機的標配,甚至廠商們還卷出了四曲面、八曲面、瀑布屏等技術。
但曲面屏的風似乎只吹了短短幾年。到2022年時,華為、小米等廠商的旗艦機部分型號回歸到直面屏,2024年1月,三星自己的Galaxy S24系列手機所有版本,都變成了直面屏。
長江后浪推前浪。如今曲面屏已成舊愛,折疊屏才是新歡。
不過,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屏幕技術有其相似之處。它們解決的都不是剛需痛點,更像是手機廠商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所進行的創新。比如曲面屏滿足了用戶對更大尺寸屏幕的需求,折疊屏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便攜性。
理論上,它們確實能帶來更好的體驗。但落到實際中,至少兩個難題擺在它們面前:一個是技術實現程度,一個是用戶消費意愿。
能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折疊屏產品,才算是具備了成功的基礎。
07
希望
華為三折真的會成為蘋果的iPhone4時刻嗎?
拋開圍繞發布會的狂歡,折疊屏的前景依然不夠明朗。價格決定了華為三折不會成為大眾產品,它更多展現的是華為在高端市場進行的努力。
高球智能手機市場萎靡已久,到2023年時,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經達到51個月。盡管市場在2024年一季度出現回暖趨勢,IDC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該季度達到2.894億部,同比增長7.8%,但往前看,如果沒有出現重大的技術變革,手機廠商們能吃到的明確紅利,只有換機。
而通常情況下,高端機型意味著更高的品質和更長的使用壽命,在消費者換機時,更容易占據更高的優先級。
高端市場正在集中更多的火力。
在2023小米年度演講中,雷軍表示:“高端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三星早在2018年,就在中檔手機在中國市場失靈后,把突圍希望寄托在包括可折疊屏在內的高端產品身上。數據已經論證了這套思路的可行性。
放眼全球市場,情況也基本類似。
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600美元以上)出貨量前五的廠商均實現了同比增長。蘋果、三星、華為分別以62%、22%、9%的市場份額位居前三。
區別于中低端產品,可以用性價比作為核心競爭力,高端市場要看眼下的數據,更要看未來的競爭力。換而言之,廠商們需要向消費者和市場證明自己在行業領先的能力。
折疊屏和AI,眼下在高端市場已經成為共識一般的“抓手”存在。
于是,在2024年9月10日這一天,蘋果用iPhone 16講了一個關于AI的故事,華為用Mate XT展現了折疊屏的最新想象力。這就像一道論述題,不同的考生給出了大相徑庭的回答,判官——也就是消費者,也會根據自己的認知與喜好,給出評分。
不管是AI還是折疊屏,當下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甚至,它們都可能像人類經歷過的無數短暫的科技熱潮一樣,在時間中逐漸沉沒。依然好過停滯不前。畢竟,嘗試總會帶來希望。
行動可能犯錯,但只要沒有導致徹底的死亡,從長遠來看,它依然是更有意義的選擇。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略大參考(ID:hyzibenlun),作者:小遙 小葵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