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出海:在本地,為本地?
圖源:攝圖網
作者|節點財經 來源|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
在數字經濟摧枯拉朽的全球巨浪中,云出海已然成為企業的必選題,諸如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云、浪潮云等“中國云”,均視海外市場為一塊舉足輕重的拼圖。
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云出海市場規模256.5億元,市場增速為42.8%。
而于大模型重塑千行萬業的當下,云巨頭的出海模式、生態建設、服務能力也在同步革新。
近日,華為云發布AI出海計劃,宣布將在海外節點陸續上線大模型全棧技術成果,幫助企業構筑云上的智能優勢。
這意味著,擁抱AI,踐行AI,華為云以“云+AI”的前沿姿態和先進生產力,驅動客戶站上新的價值高地,創造更多的增量并贏得未來。
01
“云+AI”,構筑出海新范式
此番AI出海計劃,華為云將其細化到三個方面:
在盤古大模型方面:華為云將在海外節點率先上線盤古自然語言、視覺、多模態、科學計算、預測等大模型能力,其中,自然語言大模型支持英語、阿拉伯語、泰語等多國語言。
在調優的開源大模型方面:華為云明年將在海外節點逐步推出調優適配自然語言、視頻圖像及多模態等多種類別100多個開源大模型。
在AI算力方面:明年起,華為云將陸續在全球提供AI雙棧算力服務。
從中不難看出,華為云旨在運用最新的AI技術和澎湃算力,通過全方位、立體化地升級云服務能力,使企業獲得提質增效、“降維打擊”等硬核力。
對此,外界亦充滿期待。
據悉,盤古大模型針對紛繁復雜的工業場景,采用5+N+X的三層架構。
L0層相當于大模型的“大腦”,囊括了類似GPT-4的自然語言大模型,以及視覺、多模態、預測、科學計算共五個基礎大模型,具備文字問答、寫代碼、文生圖、圖像理解、自動分解任務等基本功。
L1層和L2層相當于大模型的“手”和“腳”,前者以通用大模型know-how+專業知識的雙重錘煉,生成的政務,金融,制造,藥物分子,礦山,鐵路,氣象等N個行業大模型,讓企業有的放矢;后者進一步細分,更加專注于政務熱線、網點助手、先導藥物篩選、傳送帶異物檢測、臺風路徑判斷等某個具體的應用場景或特定業務,強化駕輕就熟的上手狀態和在手狀態,大幅降低模型工作的門檻。
比如在金融領域,盤古金融大模型可以對銀行的各種操作、政策、案例文檔進行預訓練,讓數十萬網點柜員都擁有自己的智慧助手,根據客戶的問題,為柜臺工作人員自動生成流程和操作指導,將原來需要平均5次的操作降低為1次,辦結時間縮短5分鐘以上。
華為云CEO張平安介紹稱,基于華為的AI根技術,大模型訓練效能可以調優到業界主流GPU的1.1倍。
對客戶來說,這樣的分層解耦設計和逐級進化階梯,使之可以完全按照自有數據和自身業務素質,挑選對應的能力,快速適配所屬賽道的不同場景、不同延時、不同訴求,更甚者,還可以加載獨立數據集、單獨迭代能力集,并開發出專屬大模型。
同時,根據不同的數據安全與合規要求,盤古大模型還支持公用云、大模型云專區、混合云多樣化的部署形態。
就云業務,任正非曾有一個高度抽象的概括:“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花生’、‘土豆’……”.——即華為孕育土壤,讓客戶、技術伙伴、開發者們在上面種花、種樹、種草。
在節點財經看來,產業互聯網時代,來自客戶的訴求和反饋愈發多樣龐駁,昔日那種滿足單點需求就能拿下客戶的情況正在成為歷史,隨著AI在各行各業生根、落地,其作為數據的“中央處理器”(CPU),而云計算是搭載運行這顆處理器的“超級電腦”,用兩者相融合的云智能,讓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和營養,將是企業消解過往發展的積弊,從傳統制造業轉向數字化、智能化,從高耗能、高污染轉向低碳化、綠色化,駛往新大陸的重要船票。
此外,華為云還正式面向全球企業和開發者,上線昇騰AI云服務“百模千態”專區,聚合數據、模型、實踐三類等10萬+AI資源,內置幾十款業界主流的開源大模型,做到大模型的“開箱即用”。
02
一切皆服務:在本地,為本地
中國云廠商在海外市場拓展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出海,第二階段是本地化。
相較對手,華為云天然的全球化布局,以及一貫履踐的“一切皆服務”理念,較早過渡到了第二階段:在巴西,為巴西;在泰國,為泰國;在意大利,為意大利……
如今,華為云已覆蓋全球30個地理區域、84個可用區,為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00萬客戶提供服務。
11月15日至16日,華為全聯接大會2023巴黎站召開,華為云被稱為歐洲增長最快的一朵云之一,也是國際市場上最活躍的中國云廠商。
最近兩年,華為云發布全新的愛爾蘭Region和土耳其Region,打造了可靠的歐洲中樞,搭建了貫通經貿的“橋式”底座,不僅使更多中企在歐洲市場獲得高可用、高可控、高可信的云服務,還助力歐洲本土企業加速數智化轉型,走出去,走上去,在七大洲的廣闊天地里尋找商機,延展成長半徑。
目前,華為云已經在歐洲核心區域形成了最低20ms的時延圈,為歐洲乃至全球企業提供“全球一張網”的云服務。
而在拉美地區,華為云正在為5000多家包括電商、金融科技、物流、教育、政府、制造在內的拉美客戶服務,與他們分享“數智紅利”,理順效力和效益,收入和費用間的最優解關系,亦承擔起“前人栽樹”的責任,與墨西哥國際發展合作署(AMEXCID)、巴西杰出軟件計劃協會(Softex)等產業組織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培育和扶持139家初創企業,并成立全球云原生交流平臺創原會,促進當地的技術進步和科創生態的繁榮。
比如,物流領域,得益于華為云在底層的支撐,阿根廷速遞公司Grupo Logistico Andreani提升了15%網絡性能,降低了10%運維成本;電子商務領域,頭部企業Bis2Bis自遷移到華為云以來,開發人員過往20個小時才能完成一項活動,現在縮短到大約10分鐘;教育領域,華為云以高性能、可擴展的解決方案,解決了Mindfree的高并發系統問題,同時在Web前端、中間件和數據庫層實施降耦方法,在提高整體性能的前提下,減少了90%的平臺事故,并有效節約企業成本。
在中東地區,華為云跟沙特當地的運營商緊密聯系,深刻洞悉對方的特點,對網絡做具象優化,從而保證客戶從任何一個本地的互聯網都能經過最短的路由連接到華為云上,使用戶獲得更佳的體驗感,尤其是一些對毫秒延遲敏感的游戲、視頻直播等場景。
之所以能在海外市場游刃有余,一方面,離不開華為云充分的本地化改造。
節點財經觀察到,華為云在出海過程中,會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營商環境和差異化特征,采取“Local to Local”(在本地為本地)的經營策略,全面執行產品本地化、團隊本地化、合作伙伴本地化、營銷本地化。
就拿東南亞來說,華為云在該商圈各國雇傭的當地員工比重通常在70%左右,部分國家甚至超過80%。
另一方面,則要歸功于華為云的產品力。
劉潤老師在近期演講中說過這么一席發人深省的話:“回過頭來看歷史,你會更加看明?今天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我們要找到那條真正的發展的底層推動?,你發現就是這個東西,就只有?個東西,就是商業的效率。”
對云廠商來說,產品力的高低也體現在對商業效率的鞭策上,誠如我們前文呈現的多個案例。
若繼續探究,案例背后真正蘊含的是華為云對技術的不斷進取。
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1615億元,占全年總營收的25.1%,位列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行榜第4位,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超9773億人民幣。
2023年上半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826億元,同比增加35億元,研發投入占同期營收的比重擴大到26.8%。
正是堅持將每年至少10%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究與開發,華為云才能連綿不絕地創新并凝聚出更新、更強、更快的產品力:比如容器服務CCI可以實現30s極速擴容20000核;全鏈路應用性能管理服務CodeArts APM;國際公認計算機維度頂級安全認證CC EAL4+的原生數據庫;“AI for Industries”的實干篤行精神,即賦能眾業態,又釋放新潛力等。
顯然,這都是華為云的價值所在——在出海已成定局的今天,成為所有企業乘風破浪,跨洋越海的那葉扁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作者:節點財經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