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一”來襲,美股七雄沒了五萬億
圖源:攝圖網
作者|畢安娣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黑色星期一”席卷全球股市,幾乎是哪里星期一開盤,哪里就跌跌不休。
日本“領跌”亞洲,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下跌幅度12.4%,下跌點數創歷史紀錄,比1987年美國華爾街“黑色星期一”之后的情況還慘幾分。東京的證券公司里,投資者打來的電話鈴聲不斷響起,敲擊交易員的腦殼。
在日本之后,韓國的Kospi指數下跌8.77%,中國香港的恒生指數下跌1.46%……整個亞洲地區哀聲一片。歐洲市場也狀況不佳,倫敦的富時100指數跌至三個多月以來的最低點。
美國也難逃一劫,8月5日一開盤,美股“七巨頭”(包括蘋果、微軟、英偉達、特斯拉、谷歌、亞馬遜、Meta)齊下跌,英偉達的跌幅一度達到了14.3%。收盤時跌幅有所收窄,但仍不樂觀,英偉達收跌6%。“七巨頭”市值一夜累計蒸發近6500億美元。
截至5日收盤,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3.43%;標普500指數跌3.00%;道瓊斯指數跌2.60%,后二者均錄得2022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更直觀的是,在“黑色星期一”來臨之時,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市,一些散戶發現自己居然無法登錄在線交易軟件——用戶爭相交易,在線平臺崩潰了。
Reflection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投資官杰森·布里頓(Jason Britton)表示:“比市場正在拋售的事實更讓人害怕的是,富達(Fedility)和嘉信理財(Schwab)的交易平臺今天崩潰了。”
“當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投資組合在做什么時,這些才是真正引起恐慌的事情。”
當日,富達和嘉信理財宣布已經解決了應用程序的技術問題。
另外,平時活躍在社交媒體的全球科技大佬,比如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人,在這次的股市大動蕩中,卻迄今為止保持沉默。這種反常的表現,也許正訴說著事態之嚴重。
好消息是,8月6日早盤,美股三大股指期貨集體上揚,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漲幅擴大至2%。日經225指數期貨向上觸及熔斷。日股開盤后,日經225指數漲幅不斷擴大,截至北京時間上午11點漲超9%。韓國股市綜合股價指數開盤上漲3.76%,韓國創業板指(KOSDAQ)期貨飆升,觸發“SIDECAR”停牌機制,程序化交易買單暫停5分鐘。
這場“黑色星期一”已經過去,或只是個開始,還是一個未知數。
A
“黑色星期一”從上周便開始醞釀。
換句話說,要理解這次“黑色星期一”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不得不提到上周發生的幾個關鍵事件:美國令人失望的制造業數據和就業報告、科技巨頭跌跌不休、巴菲特減持蘋果公司股票。
先說美國的制造業數據和非農業就業報告。
當地時間8月1日周四,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7月ISM制造業指數46.8,低于了“榮枯分水嶺”。其中不管是新訂單指數、生產指數、就業指數均低于預期。整體萎縮幅度為八個月以來最大,新訂單和產出下滑。
緊接著,當地時間8月2日周五,美國7月非農業就業報告再次加劇失望情緒。其中最重要的數字是,美國7月的失業率升至4.3%,是疫情后的高點。
4.3%的失業率其實不能算是歷史高位,美國的這一數字曾在全球金融危機后達到10%。問題在于其觸發了“薩姆規則”。
薩姆規則衰退指標是美聯儲經濟學家克勞迪婭·薩姆(Claudia Sahm)提出的,指的是:如果失業率(基于三個月的移動平均線)比去年的低點上升0.5個百分點,那么經濟衰退已經開始。如果套用該指標,從1970年算起,對經濟衰退的預測從未失手,準確率高達100%。
就連薩姆本人也在周一表示:“這次失業率的上升與過去‘衰退初期’一致。我們可能還沒到那個階段,但開始非常接近那種情況,這令人擔憂。”
還有其他令人擔憂的經濟跡象。據 MarketWatch 報道,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3.746%,幾乎接近十年期國債收益率3.678%。短期收益率高于長期收益率的“倒掛”收益率曲線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衰退指標。
宏觀數據放一邊,上周的另一個壞消息是,一路乘著人工智能之風高歌猛進的科技巨頭們,在上周扎堆發財報,市場的反應卻不怎么樣,巨頭遭到無情地拋售。微軟發布財報后,三日股價累跌8.2%。亞馬遜公布財報后,當日收跌約8.8%。蘋果發布財報后,盤后跌幅超1%。英偉達本月晚些時候才會發布新財報,然而其股價上周仍然在跌,從周一到周五下跌3.8%,相比于6月的高點則已經跌去20%。
在這種情況下,一則消息傳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的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披露在第一季度減持13%的蘋果股份,第二季度末持股量更是從第一季度的7.89億股近乎腰斬,降至約4億股。
還不光是減持蘋果,伯克希爾已經連續七個季度股票賣出多于買入,現金儲備達到2769億美元,已經是其紀錄新高。彭博社評論專家約翰(John Authers)就透露,這個消息一出,他收到的郵件里有不少人對巴菲特“相當惱火”。
伯克希爾的售出本不該產生重大的連鎖反應,但這位最受尊敬的投資者離開“七巨頭”之一,寧愿前所未有地持有2769億美元現金,這對大眾的恐慌情緒多少有火上澆油的作用。
B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人們越來越擔憂美國陷入經濟衰退。
上周末,高盛的經濟學家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衰退風險增加,將未來12個月內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從15%提高到25%。分析師表示,令人擔憂的一點是行動遲緩的美聯儲。過去兩年,為控制通脹,美聯儲大幅提高利率,引發了人們對其可能阻礙經濟的擔憂。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不過9月可能會降息。
華盛頓投資公司 Farr, Miller and Washington 的邁克爾·法爾(Michael Farr)表示:“恐懼來自于疲弱的就業數據,這表明經濟衰退,而且美聯儲在高位維持了太長時間。”
不斷被推高的恐慌情緒終于在周一噴薄而出。
由于全球各地的時差,“周一”的來臨也有先后,而周一降臨在哪里,哪里的股市就被恐懼“硬控”。
跌勢始于亞洲,而日本是“領跌者”。當地時間8月5日,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收盤暴跌4451點,下跌幅度12.4%,下跌點數創下歷史紀錄,超過了1987年美國股市暴跌的“黑色星期一”次日的下跌點數。大阪交易所5日上午一度觸發了暫停東證指數期貨交易的熔斷機制,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下午,日經股指期貨也觸發熔斷機制。
日本富士新聞網描述,在這一天,市場人士和投資者一片混亂、在東京的證券公司,投資者打來的電話鈴聲不斷響起,工作人員疲于應對。
SPI資產管理公司的斯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在他的《繁榮的黑暗面》(Dark Side Of The Boom)時事通訊中表示,“亞洲的情緒已經惡化”,其中既有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也疊加了日本央行加息的因素,“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成了市場崩潰的完美配方。”
《華爾街日報》指出,通常需要數月或數年的市場波動發生在幾天內,是因為投資者對美國和日本的事態發展做出了反應。多年來,由于日本的抄底利率,全球投資者搶購美國股票等資產,并用日元為這些交易提供資金,這種策略也被稱作套利交易。然而在上周,日本央行提高利率,導致日元相對美元在過去一周升值了約7.6%。隨著日元飆升,借入日元的投資者受到追加保證金通知的打擊。
歐洲資產管理公司Legal&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亞洲投資策略主管本·班尼特表示:“上周末,投資者開始平倉,但隨著日元走強和日經指數下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被迫平倉,并在今天進入單向市場。”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Marcela Chow表示,市場可能會關注美聯儲在美國的政策,這將影響美元兌日元匯率和股市。
《日本樂觀主義者》時事通訊的資深分析師杰斯珀·科爾(Jesper Koll)表示,日本在經濟和金融方面都依賴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一切都始于美國:隨著美國衰退風險上升,美元的上行周期即將結束。不要反抗。沃倫·巴菲特剛剛將其現金持有量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他預計未來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入。日本投資者將追隨他的腳步。”
在日本之后,整個亞洲地區都報告了嚴峻的數據:韓國的Kospi指數下跌8.77%;中國香港的恒生指數下跌1.46%。
歐洲市場也隨之“跟進”。倫敦的富時100指數下跌超過2%,跌至三個多月以來的最低點,歐洲科技和半導體股票的股價也在大幅下跌。
當美國也迎來周一之時,令人震驚的下跌開始了。
美股三大股指開盤便大幅下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下跌2.7%,標準普爾500指數開盤下跌4.2%,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開盤下跌6.3%。
其中,科技股受到重創,美股“七巨頭”開盤大跌特跌,蘋果跌9.6%,英偉達跌14.3%,微軟跌4.8%,谷歌跌6.5%,亞馬遜跌超過8%,特斯拉跌幅也超過了10%。
到了收盤,好消息是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100指數下跌幅度有所收窄,壞消息是情況依舊不夠樂觀。以標普500指數為例,收盤重挫3%,創下了2022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此外,美股波動率指標VIX指數飆升,一度觸及2020年初(疫情暴發)以來最高水平。
Nomura Capital Management交叉資產策略主管Matthew Rowe表示,未來在貨幣政策、地緣政治、大選結果等多個層面仍有很多不確定性。“由于夏季流動性低迷,仍有大量趨勢性交易需要平倉且VIX指數高企,這種拋售可能會持續幾天。”
C
本次的“黑色星期一”跌跌不休的還不只是股市,其陰霾蔓延到其他領域。
比特幣從周五的近62000美元跌至周一的52000美元左右。就連往往在動蕩時期提供安全保障的黃金,也下跌了1%。
面對如此大范圍的慘狀,有分析認為是恐懼情緒過了頭。
安永(EY)首席經濟學家格雷戈里·達科(Gregory Daco)周一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市場恐慌似乎不成比例。在我們看來,核心問題在于美聯儲在行動和思想上落后于形勢,而不是經濟大幅下滑。”
RSM US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布魯蘇埃拉斯表示,這是“典型的市場恐慌”。他補充說,重要的是要記住,市場不是經濟。
另外一些分析則認為,重點在于過去一段時間股價的過度上揚,尤其是科技企業。
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的高級投資策略師凱文·戈登(Kevin Gordon)表示:“我并不完全相信市場在一夜之間對經濟徹底走弱投了票……我認為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感覺出來。”他指出,自7月的市場最高點以來,像消費品和公共事業這樣的行業一直引領市場,最大的損失出現在科技行業。
花旗美國股票策略師德魯·佩蒂特(Drew Pettit)同意戈登的說法,認為市場行動是最近趨勢的延續——投資者從2023年和2024年大部分時間“高飛”的科技股中獲利,并進入市場其他不太依賴增長的領域。
“這更多的是為了賣出高價股票并獲得一些利潤…這不是周期性交易的徹底崩潰。”
今年以來,股市飆升部分圍繞著人工智能。批評的聲音認為,股價的上漲已經快于企業利潤,股市“看起來很貴”。
而讓科技巨頭的股票看起來不那么貴,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股價落下來,另一條路是企業利潤跟上來。但隨著科技巨頭們發布新一季度的業績報告,企業關于人工智能帶來利潤的承諾似乎越來越不可信。
不管是谷歌、微軟還是亞馬遜,本次財報季在人工智能回報方面都乏善可陳。誠然,其云業務部門呈現穩健的增長,但這并不足以安撫投資者。與此同時,Meta、微軟都明確表示預計將繼續增加資產支出,原因自然也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與產品開發。
“黑色星期一”已經過去,還是剛剛入夜,尚不可知。
美國在線新聞網站“情報員(Intelligencer)”指出,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周一的拋售有些過頭,引發拋售的是恐懼,而不是認為經濟衰退會到來的理性觀點。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種可能是,還有其他的問題尚未浮出水面。比如,一些對沖基金或銀行持有過于昂貴的日元,或現在已經大跌特跌的英偉達股票,拋售為時已晚,如果一家大型基金破產,那么將產生糟糕的連帶反應。
“這是一個誰在錯誤的時間大量購買科技股票的問題。現在是月初,所以可能需要幾周時間才能看到真正的危害。”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畢安娣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