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暫停幻想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趙晉杰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理想股價狂瀉之勢,從美股蔓延至港股。
受財報表現不及預期及純電車上市計劃延期等因素影響,美東時間5月20日財報發布后,理想美股當天收盤大跌12.78%,總市值一夜縮水近33億美元(約合239億人民幣)。及至5月21日港股開盤,下跌態勢繼續。截至午間休市,理想港股暴跌19.2%,總市值縮水近377億港元。
“今年以來,我們也確實遇到了來自內部經營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多重挑戰。本季度的業績未達到我們年初的預期。”
在5月20日晚上召開的理想2024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李想率先向投資者“認錯”。在最核心的汽車銷量數據上,一季度,理想總交付量為8萬輛,同比增長52.9%,環比去年第四季度13.2萬輛的交付量,暴跌39.4%。
一季度汽車銷量,遠未能達到李想預期。在去年12月創下月交付5萬輛的新紀錄后,李想曾樂觀預測,這一增長勢頭還將在2024年繼續,疊加首款純電車型MEGA將要在3月份交付的消息,李想為理想預估了3月份交付量將再次超過5萬輛的目標。真實情況則是,整個3月份,理想賣出了2.9萬輛汽車。
在MEGA銷量不及預期影響下,3月21日,理想主動調低了第一季度的車輛總交付量指引區間,從原來的10萬至10.3萬輛,后退至7.6萬至7.8萬輛。
過于樂觀的預期指引,使得理想的資本擴張未能收獲既定的回報,從而導致理想在一季度出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4年第一季度,理想收入為256億元,同比增加36.4%,環比減少38.6%;凈利潤為5.9億元,同比減少36.7%,環比減少89.7%。
投入產出比失衡之下,該季度理想罕見迎來部分數據的負增長:一是經營利潤由盈轉虧,一季度虧損5.8億元,去年同期經營利潤為4.1億元,2023年第四季度的經營利潤更是高達30億元;二是自由現金流由正轉負,一季度自由現金流為-51億元,去年同期為67億元,2023年第四季度則高達146億元。
為了解決上述困境,理想在過去兩個月內動作不斷,包括但不限于調整組織架構、實施大裁員等。
財報會上,李想更是帶來了此輪業務調整的最新動作,即原本計劃于年內發布的純電SUV,將推遲至明年上半年發布。
按照原定規劃,到2024年底,理想將有8款新車型上市,其中4款為增程電動汽車,4款為純電動汽車,包括一款MPV和3款SUV。
但李想需要面對的挑戰還沒完:第一季度是難,但更難的還在后頭。“我們自三月份以來就面臨著諸多挑戰。所以第二季度將是公司今年最困難的一個季度。”理想CFO李鐵說道。
為了迎接挑戰,理想年初制定的激進的80萬輛年銷量目標,已經被調低至56萬至64萬輛。今年前4個月,理想汽車總銷量為10.6萬輛。這意味著,即便想要達成調低后的年度KPI,理想在剩余8個月的平均月銷量,至少也要賣到5.7萬輛。
失去純電車型助陣后,李想又該如何完成這個艱巨的目標呢?
一
在做出延遲推出純電SUV的決定上,李想給出了兩個原因,包括尚未建起足夠的充電站,以及沒有足夠的新展廳。
足夠的充電站的標準,被李想錨定為特斯拉在中國類似的水平。“這將是我們發布純電SUV的最佳時機。”這意味著,理想超充站需要至少建設超1900座。截至4月底,理想投入使用的超充站數量為386座,規劃是2024年底達到2000座。
目前理想旗下車型已經擴展到五款,包括增程系列理想L6/7/8/9,以及純電系列理想MEGA,這直接導致理想部分門店內的停車場和展示位難以滿足現有需求。
在李想看來,充足的展廳面積,對于銷售多種價位的多款汽車,并確保每種車型月銷量超過 1萬輛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理想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增加500-600個展示點。“否則,我們只會增加產品數量,而不是銷售量。”李想表示。
在純電車型上后退之前,按李想計劃,今年下半年理想將會推出三款命名為M7/8/9的純電車型,分別對應增程系的L7/8/9。此前爆料信息顯示,定價更高的M9、M8,會在2024年內量產,M7則預計在2025年一季度量產上市。
除此之外,對照今年4月上市的增程系L6,每人Auto曾爆料,理想還會在2025年推出緊湊型純電SUV M6,在價格帶上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
理想甚至已經在產能端為純電車型的上市,做了一系列準備。2023年底,理想汽車北京智能制造基地投產,該工廠便是專門用來生產理想MEGA及后續一系列純電動車型。
彼時,在去年12月份成功將月銷量突破5萬大關后,李想信心滿滿,在MEGA和后續純電產品助陣下,李想預測3月份總交付量將超過5萬輛,6月份將超過7萬輛。
MEGA銷量失利打破了李想的一切幻想。原本預計月銷量破八千輛的MEGA,上市第一個月賣出3229 輛,第二個月賣出1145 輛。
李想帶領理想,不得不開始降低銷量預期,并為之急踩剎車。
二
去年年底定下2024年銷量目標為80萬輛后,從人員配比到研發資源,和工廠生產節奏,理想都在圍繞80萬這一年度KPI而展開。在3月中旬將80萬年銷目標,明確調低至56萬-60萬之后,擴張所帶來的人員冗余,就成了李想為激進所付出的代價之一。
及至去年四季度,理想還明確宣稱內部“所有新車型都在按計劃開發”,且在生產方面,不僅已經提前完成了工廠的建設,并招募和培訓了相關工人。
理想的急劇擴張更直觀地反映在員工人數變化上。截至2023年底,理想汽車員工合計31591人,同比擴招63%,在“蔚小理”中增幅高居第一;蔚來汽車員工合計32820人,同比擴招23%;去年銷量不振的小鵬,員工人數不增反減,同比減少14%,降至13550人。
在純電車型延期上市之下,李想祭出了裁員的應對之舉。一季度財報發布前一周,理想被爆出大裁員消息。《21世紀經濟報道》稱,理想整體優化比例超過18%,涉及超過5600人,
理想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局面的出現,部分原因也來自于人員擴招所帶來的薪酬支出增加。第一季度,理想研發費用30億元,同比增加64.6%;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為30億元,同比增加81.0%。官方解釋稱,費用同比增加的原因之一,都離不開雇員數量增加導致的雇員薪酬增加等。
裁員之前,慣于組織建設的李想,對組織架構的調整更是先一步到來。
4月初,理想開始對現行的矩陣型組織進行升級,涉及多個部門的組織架構調整。據36氪報道,此次組織變動主要集中在李想直屬的CEO辦公室部門,其權屬從原有涵蓋品牌部、產品部、商業部、戰略部、供應部,縮減為“產品與戰略群組”,弱化供應鏈和商業銷售職能。
改名后的產品與戰略群組,下設“產品線”部門和“質量運營”部門。在一季度財報會上,李想提到,組織架構調整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建立了一個名為質量運營的新部門,以此“讓業務部門真正關注高質量的決策和運營效率,而不是關注流程。”
這次組織變革何時能夠帶來成效,李想設定了12到24個月的發酵期,“我們認為評估的好時機會是2025年到2026年。”
三
首次將理想車型價格下探至30萬元以下的L6,成了幫助理想挺過1-2年組織變革期的希望所在。
在今年3月的一場投資者溝通會上,理想L6的預定目標被定到月銷2萬輛以上,這是一個超過現在理想L7、L8、L9銷量的創紀錄數字。
但理想L6能否達成月銷2萬目標,眼下尚充滿挑戰。
4月18日上市以來,理想L6訂單量突破4.1萬單,最新披露的周交付量(5.6-5.12)攀升至2789輛,但距離預期的5000輛周交付量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環顧理想L6所在的20萬-30萬元價位段,其還將面臨越來越多同檔位車型的競爭,遠的有小米SU7和問界M7,近的有即將上市的蔚來第二子品牌樂道L60。
在有望成為理想最具銷量潛力的車型之余,理想L6也將會是理想競爭對手最多的車型。二十多萬價位的競爭,沒有最卷只有更卷。根據中汽協數據統計,在新能源車沖擊之下,去年20萬-30萬元區間的燃油車下滑明顯,新能源車中僅新車銷量占比已經接近38%。
退一步來說,即便理想L6真的能夠達成月銷2萬的目標,在理想整體年度銷量目標面前,可能也還有些不夠。
截止到今年4月份,理想2024年已經賣出汽車10.6萬輛,想要完成56萬-64萬的年銷目標指引,理想需要在接下來的每個月內,平均賣出6萬輛車。這意味著,理想需要在現有月均近3萬輛的基礎上,銷量再翻一番。
根據理想發布的周銷量榜單,5.6-5.12這一周,理想實現銷量0.8萬輛,想要靠L6完成年度銷量目標,任務不可謂不艱巨。
為了分擔L6的銷量壓力,進入4月下旬,理想也開始打起價格戰,其中上市不到2個月的理想MEGA,售價下調3萬元,理想L7、理想 L8和理想 L9全系車型降價1.8萬—2萬元。
降價帶動了理想四月份的訂單量增長。但降價促銷這一招,李想并不打算復用到L6上,“我們沒有進一步的降價計劃。”李想明確說道。
在保增長率還是保毛利率方面,李想無疑更看重后者。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趙晉杰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