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第三城,誰在向綿陽“亮劍”?
作者|夏夏 來源|未來城市研究院(ID:gh_e20e6bd98091)
由“一城獨大”轉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均衡發展格局,四川正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
縱觀2023年GDP前十省份,四川省成都市首位度高居前列,省內第二位的綿陽與成都差距高達5.47倍。過去,發展成都以提升四川影響力曾是四川的驕傲,但現在這成為了四川謀求更好發展的阻礙。四川正鉚足力量改善這一情況,而這正是未來幾年的重要機遇。
01
經濟副中心,5城新機遇
過去,四川曾采取“強省會”戰略,舉全省之力,托成都一城。
全省人口、資源盡數向成都匯集,推動其經濟迅速發展,成效顯著。成都成為了“新西蘭”人民的“白月光”,四川省競爭力也隨之提升。
圖源:成都發布
時過境遷,弊端凸顯。
成都“一城獨大”虹吸效應強勁,其他市州難以發展,川內首尾差距不斷拉開。在網上,常有川內其他市州的朋友戲稱成都為“成都省”“成慣吸”,“怨念”可見一斑。
對于四川這樣的人口大省而言,僅有一個成都遠遠不夠。
2018年4月,四川省首次提出構建“一干多支”發展格局,兩月后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作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
2019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更相繼出臺多個《實施意見》(指《關于加快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五大經濟區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等作出明確指導。
自此,四川正式由“強省會”過渡到“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均衡發展格局,并提出要建設全省經濟副中心城市,明確了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等7個區域中心城市作為副中心預備役,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此后5年中,德陽劃入成都都市圈退出副中心角逐,樂山因城市勢能低,轉而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經濟副中心預備役由7城減至5城。
但無論是否還在副中心爭奪賽中,每個城市都奮勇爭先,探索著自己的發展之路。雖然成都的首位程度尚未得到緩解,但競爭帶來的活力,還是讓各市州縱向上有了質的飛躍。
2023年,綿陽GDP首次突破4000億元;宜賓、德陽分別達到3806.64億元、3014.4億元;南充、瀘州、達州、樂山、涼山5個城市邁入2000億元的城市。
在此推動下,四川省GDP順利邁入6萬億俱樂部,年增長率達6%。四川未來想要更進一步,勢必進一步打破成都“一城獨大”局面,讓更多政策、資源向其他市州傾斜。
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布的文件也證實了這一點。歲末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相繼發布了《關于支持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關于支持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關于支持南充達州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這三份意見明確了綿陽、宜賓、瀘州、南充、達州5城的經濟副中心地位,5城迎來新的機遇。
02
新機遇之下,川渝第三城恐有變?
新機遇,完全有可能引發各城市位次變化。
要說過去川渝第三城是誰,綿陽當之無愧。省內GDP4000億元獨此一城,穩坐第三城位置20余年。
為何是綿陽?
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到大數據,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新產業,進而形成的新生產力。
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科學城,有著超強科學底色。在過去,綿陽以科學加持產業,以創新驅動發展,最終厚積薄發,通過獨特的產業優勢,取得了重大經濟成就。
其中最耀眼的要數綿陽科技城新區,定位“軍工、軍民融合和科技創新”,錨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高地進行沖刺,2023年正式跨入賽迪城市新區發展潛力百強榜十強。
通過激活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智能機器人、數字經濟、裝備制造、綠色環保四大創新產業有序發展。2023年,全區瞪羚企業達6家,新增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16家,有效高新技術企業146家;企業研發投入增速434%;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額14.75億元;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
2022年綿陽科技城新區GDP就達到701億元,占全市GDP19.33%。
根據《關于支持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2027年,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0億元,年均增速比全省高1個百分點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年營業收入突破3500億元、占全省比重超過11%。綿陽未來依然會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創造新的輝煌。
綿陽第三城的位置當真不可動搖嗎?其實不然,綿陽在未來發展中也存在危機。
最關鍵的就是區位。
其一,綿陽偏離成渝雙核區域主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國家級重要戰略,勢必有資源傾斜,也更容易進行產業集群。然從地理位置來看,綿陽相較其他市州很難在此建設中受益,難以享受產業轉移及資源傾斜。
其二,綿陽東北部高山林立,難以擴散影響。雖距離成都近,但不是成都空間擴張方向,經濟腹地小難以接受到成都大范圍產業轉移。
綿陽的危機,正是南充、達州的機遇。
從區位上看,南充、達州正處于成渝雙核區域主軸,受兩地共同輻射,共享成渝基礎建設、資源傾斜。
與綿陽相比,南充、達州距離成都、重慶距離適中,既能接受其輻射帶動,又有充足的經濟腹地,又能與周邊地區實現要素流通、資源共享、產業互動,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空間格局。不止于此,在交通上南充、達州也有著巨大優勢。
以南充為例,南充交通可謂四通八達:國道318線貫穿南北,國道212線連接東西,成南、南廣(安)、南渝及建設中的南廣(元)、南巴高速公路構成密集高速公路網絡。達成鐵路復線通車后,南充與成都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嘉陵江渠化工程完成后,千噸級貨輪可上通廣元、下達重慶,駛入長江黃金水道,連接長三角。
尤其是南充臨江區,地處川東北經濟區幾何中心,集聚輻射效應較強,已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它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承載能力,現在已有現代物流園、 中法農業科技園等國字號園區和南充高新區、高坪航空港經開區、西充經開區等省級園區以及保稅物流中心(B型)、四川自貿區南充協同改革先行區等開放平臺。
而達州也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四川東出北上,達州是必經之地。未來成達萬、西達渝雙高鐵將在達州十字交匯,進一步拉近達州與成渝時空距離;達州運輸方式齊全、發展基礎較好,在全省交通運輸體系中地位尤為突出,未來更被國家支持建設國家級物流樞紐。
而隨著成渝都市圈上升為國家戰略,其釋放的紅利更不可低估。“南充達州組團發展”將是抓住這一機遇的著力點。在《關于支持南充達州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中也已經明確:南充達州要攜手打造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此外,南充達州還可依托區域能源資源優勢,深入實施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積極對接成渝“雙核”產業配套需求。加快打造化工材料、裝備制造、食品輕紡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推動油氣化工、硫磷化工等產業耦合發展,與彭州市、重慶市長壽區等石化基地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品,打造西部重要的化工中間品穩鏈保供基地。
2024年2月,南充市與達州市簽訂《南充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達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推進工業協作發展合作協議》,圍繞加強規劃對接、強化產業協作、共建科研平臺、深化市場拓展、推進園區合作、加大開放力度六大主要任務開展合作。進一步落實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區打造。
積極融入成渝都市圈這一國家級戰略,南充、達州的未來之路不可低估。
當然,撼動綿陽第三城地位最有力的競爭者還是宜賓。
過去幾年,宜賓黑馬崛起,悄悄超越德陽這樣的老牌工業城,從2016年到2023年,宜賓的GDP從1653億元飆升至3806億元,翻了一番有余。驚人增長的背后,是宜賓從“中國酒都”到“中國動力電池之都”的產業躍遷。而這一躍遷,讓“宜賓速度”家喻戶曉。
“一藍一綠”替代“一黑一白”為宜賓提供發展加速度。
2023年宜賓“1+4+4”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其中晶硅光伏凈增長、新能源汽車增長71.5%、動力電池增長19%、智能終端增長18.5%、酒類增長8%。“一藍一綠”新興產業競相發力,助力宜賓發展新優勢、新動能、新格局加快形成。
區位上看,相較于綿陽交通待進一步建設,宜賓已初步構成具備鐵路、公路、水運、港口、航空多種運輸方式的交通樞紐。宜賓地處長江黃金水道,向東貫通長江經濟帶,向南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北部灣港口的重要流通節點,是成渝地區對外開放“南大門”。
針對科技創新能力,宜賓也有充沛后勁向綿陽一戰。早在提出“產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決策的同年,宜賓就組織編制完成了軌道交通、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和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劃,并正式提出打造宜賓大學城和宜賓科技創新城,補齊了短板。
現在,宜賓市已成為全國首批、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的“學教研產城”一體化試驗區,引進工作站7個、產研院13家,建成省級及以上研發(孵化)平臺137家。并有7所省屬本科高校新增入選12個國家級、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有在校大學生9萬人,在校中等、高等職業技術學生8萬人。
相信道路明確,保持住發展勢頭,宜賓的未來不可限量。而對于瀘州來說,宜賓珠玉在前,已探明道路,接下來需要注意的就是產業趨同之下與宜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03
川渝第三城之爭,更看好誰?
雖然現在綿陽依然保持著領先,但宜賓一直緊緊咬死,兩城差距不過200億元左右;南充、達州雖目前GDP還有些差距,但完全有憑借成渝產業轉移擴散紅利逆襲上位的可能。
川渝第三城是誰現在還撲朔迷離,但說到底無論未來成渝第三城是誰,都將為四川打破“一城獨大”,成渝都市圈進位貢獻力量。彼此競爭就有新活力,城市發展更添動能。期待四川經濟點、線全面開花,迎來更好的未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未來城市研究院(ID:gh_e20e6bd98091),作者:夏夏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