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的2023:大廠“混戰”全球,賣家爭搶薄利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Yinting Hou 來源|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
大時代的劇變,在2023體現得尤為明顯。
世界再一次回到動蕩和不安,全球化裂痕急速擴大,新市場與老市場的對沖正明顯發生。
對中國企業而言,四十余年的厚積薄發,在這一年匯成一股大潮——出海加速,并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的產業格局。
從跨境電商格局重塑,到物流快遞產業升級,再到新能源車爭霸海外,以及游戲泛娛重新洗牌,出海不僅給中國的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正在改變著一個個行業產業。
2023年,霞光社用224篇深度稿件、9篇產業研究報告,見證了這些變化、機遇以及挑戰。
時值一年的新舊交替之際,我們再次對這些內容重新理解,并與從業者回顧這段不平凡的經歷,推出霞光社年度盤點觀察系列稿件。
本篇,我們聚焦跨境電商這個2023年出海領域最具看點的一個行業,去總結和呈現中國跨境電商企業的破局和成長。
全球疫情陰霾散去,2023年成為了不凡的一年。
在線上活躍了幾年的跨境人,這一年終于有機會走向線下,直奔海外,往本地探路,去開拓更多跨境“熱土”。
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影響了全球,知名度高企,獲得海內外媒體和消費者的持續關注。
在全球經濟不佳的形勢下,Temu和SHEIN逆勢擴張,Temu布局47個國家/地區并獲得2億用戶,SHEIN則有望在2024年赴美上市。TikTok成為全球社交應用巨頭,全球用戶超過16億人,其電商業務也在2023年大幅增長。
“Temu、SHEIN等電商平臺在全球爆發式起量,跨境電商貨量快速增加,帶動了跨境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為這些電商平臺提供履約服務的企業,正在這波浪潮中獲得很好的增長。”元璟資本投資經理陳實對霞光社表示。
毋庸置疑,電商行業處于“高景氣”階段,依舊如火如荼。根據ecommerceBD數據,2023年全球零售電子商務銷售額預計6.3萬億美元,到2026年,全球零售電子商務銷售額預計達到8.1萬億美元。
根據eMarketer數據,2022年全球電商市場滲透率為18.9%,遠低于中國31%的滲透率。尤其從東南亞、拉美和中東等新興市場來看,全球電商滲透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但2023年,跨境電商也進入嚴監管時代,合規化運營成為出海必學的功課之一。欲在海外市場分一杯羹,跨境玩家也必須學會遵守當地規則。
一
機會:外貿廠家入場跨境電商
帶火B2B線.上生意
浙江義烏的飾品類外貿廠家傅佳告訴霞光社,2023年外貿訂單少了三四成,雖然年底有所恢復,但外貿形勢正在改變,“有些客戶賣得好會回來下大單,而有的客戶直接銷聲匿跡。”
為此,外貿廠家都在積極尋找新的渠道和出路。傅佳說道,“談不上轉型,誰不想在賺錢的路上多一條道?線下肯定要做的,線上就多一點賺錢的項目、小門路,看能不能多賺一點。”
2023年5月,跨境時尚品牌SHEIN開啟了平臺化模式,引入不同類目的第三方賣家,為他們提供全托管(代運營)和自主運營兩種模式。
SHEIN官網
傅佳聯系了SHEIN的招商經理,入駐了全托管店鋪,除了準備產品圖片等信息,他只需要根據要求備貨,不需要介入店鋪運營等一系列工作。這對于剛剛涉足跨境電商的外貿廠商來說,準入門檻更低,“其實跟我們做線下供應商也差不多。”
他透露,工廠一年出貨量價值約1000萬元,但做跨境電商平臺,還在摸索當中,出單量遠遠不及線下。
在SHEIN平臺上,開始幾個月中,傅佳店鋪出了一個爆款,銷量不斷增加,9月出單超過3000。從10月開始,他發現平臺改變了備貨邏輯,銷量考核周期從30天改為7天,周銷無法達標,產品就會被下架、貨物會被退回,“飾品本來就是一個競爭極大的類目,薄利多銷,如果銷量達不到,根本賺不到錢。”
10月,他的店鋪訂單量下降到1300,而12月不到800單,“一天能賺一碗豬腳飯錢就差不多了。”
顯然,跨境電商成為眾多傳統外貿廠商出海的一條新路。
唯“新手”上岸,一時難以定成敗。如傅佳等很多嘗試SHEIN、Temu的賣家,都將其視為“清庫存”的渠道之一。
浙江寧波的商用餐廚外貿廠家何善助,通過入駐亞馬遜店鋪,成功打出了品牌HARDURA。2023年5月底,HARDURA亞馬遜店鋪上線,到了10月底,店鋪銷售額已經達到6萬美元。據悉,從電商選品、廣告投放、供應鏈柔性生產到快速上架備貨,HARDURA跨境電商團隊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玩法。
何善助告訴霞光社,公司已經是北美商用餐廚行業的頭部供應商,合作的品牌商近60家。除了做傳統的OEM代工生意,工廠也從2015年開始自主研發之路,產品硬實力和人才軟實力都具備優勢。
亞馬遜的全球流量大,但從難度系數來看,亞馬遜對于研發生產、店鋪運營和物流履約的要求都更高,傅佳就直言“做不了亞馬遜”“搞不明白”。
外貿工廠是傳統B2B大宗交易的玩家,將B2B生意線上化,開拓B2B跨境電商渠道,也成為2023年外貿廠商轉型的一大趨勢。何善助表示,HARDURA亞馬遜店鋪中,B端客戶占比達25%。通過亞馬遜企業購,HARDURA將商用餐廚產品直接銷售給終端企業如餐廳、工作室等。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5月~8月,中國對外出口額下降。2023年9月,外貿企業出口訂單開始好轉,2023年11月出口量增長12%。整體來看,外貿形勢承壓,成為今年受到廣泛關注的重點之一。
反觀跨境電商市場,則是欣欣向榮,適時補償了傳統外貿帶來的損失。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肖露表示,2023年1-9月,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14.4%。
此前,跨境電商行業里,多為運營能力強的貿易商,結合優勢工廠資源,將中國產品賣往全球。2023年,更多國內優質產業帶的工廠企業,開始直接入局跨境電商領域。不再躲在品牌商、貿易商背后,中國工廠站到臺前,推動跨境電商發展至新階段。
二
追擊:中國商業第三次革新”
大廠供應鏈爭奪戰
2023年跨境電商圈轟動的事件之一,莫過于拼多多跑出跨境電商平臺Temu這匹“黑馬”。
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Temu全球下載量突破3億次,并在2023年前三季度成為全球同比下載量增長最快的購物應用。
根據36氪報道,2023年第三季度Temu的GMV(銷售額)突破50億美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Temu的GMV逼近30億美元。照此計算,疊加第四季度“黑五”“網一”等重要營銷節點效應,Temu足以完成年度GMV目標,也即150億美元。
北美是Temu最先進入的市場,也是發展最快的市場,為其貢獻了60%的銷售額。這與其在當地豪擲廣告有關,尤其是2023年2月,Temu耗資1400萬美元,登上北美 “春晚” 超級碗, 讓廣告語“Shop like a Billionaire” 深入1億美國觀眾心中。隨后,Temu進入爆發增長期,2023年3月開始出現“爆倉”事件。
拼多多“砍一刀”模式意外地火到北美,商業媒體Insider報道稱,Temu正在成為互聯網上的“一元店”。
Temu官網
Temu帶動了中國跨境電商巨頭在海外“開卷”,連亞馬遜都無法忽視他們。
Temu的競爭對手SHEIN更是以供應鏈能力著稱。2008年成立的SHEIN,十多年來在國內整合了優勢明顯的服裝供應鏈,將極具性價比的時尚產品銷往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并在效率上超越快時尚巨頭ZARA。
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14年5月以來,SHEIN累計下載量達8.3億次。根據商業媒體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2023年的前三季度,SHEIN的收入就已達到240億美元,增長超過40%,超越了其2022年全年(227億美元)的收入。
2023年以來,隨著Temu在北美的快速成功,SHEIN也迅速尋找新的增長點,如開啟平臺化模式,進入資本市場等。根據華爾街日報2023年11月底報道,SHEIN已秘密申請在美國上市,IPO可能在2024年進行。
根據data.ai統計,2023年1-3季度,SHEIN、Temu分別奪得全球購物App下載量第一和第二。
美國電商分析平臺Marketplace Pulse發布的《2023年度回顧》(Year in Review 2023)中說道,SHEIN和Temu是最引人注目和最有影響力的顛覆者,到年底,它們已成為全球50個最大經濟體中下載量第一的應用程序。
圖源:Marketplace Pulse
“SHEIN和Temu代表了中國商業的第三次革新。”上述報告分析道,第一次是“中國制造”( “Made in China.” ),美國零售商紛紛到中國外包制造;第二次是“中國出售的” (“Sold by China.”),中國賣家在亞馬遜上銷售產品到美國,搶占了美國本土賣家的市場份額;現在則是“由中國銷售的”(“Marketed by China.” ),中國商品不再局限于從亞馬遜和沃爾瑪銷售,而是中國公司(跨境電商平臺)整合中國供應鏈資源,直接銷售商品到海外。
圖源:Marketplace Pulse
該報告還指出,SHEIN、Temu和速賣通2023年11月的網絡訪問量合計超過10億次,大約是亞馬遜在美國的一半,是沃爾瑪的兩倍。
TikTok Shop的發展也不容小覷。它所代表的由國內開始的內容電商、直播電商模式,正被快速復制到全球。
全面上線東南亞市場超過一年后,TikTok Shop已經在該市場達到一定份額。如在越南,TikTok Shop已經超越Lazada,成為第二大電商平臺,僅次于Shopee。Metric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越南電商平臺銷售收入累計達163萬億越南盾,TikTok Shop貢獻了25萬億越南盾GMV,市場份額為16%,而Lazada市場份額下降至14%。
跨境賣家明翰從2019年開始進入泰國本土市場,至今運營了Shopee、TikTok Shop和Lazada三大平臺的店鋪,年銷售額近億元。他告訴霞光社,2023年以來,TikTok Shop店鋪的銷售額接近Shopee,但Lazada店鋪銷售額僅為Shopee的一半。
值得關注的是,TikTok Shop也在2023年8月正式進入北美市場,跟SHEIN、Temu同臺競爭。
據悉,TikTok美國小店的2023年8月實現了單日GMV500多萬美元,2023年10月單日GMV達到1000多萬美元。FastMoss數據顯示,今年“黑色星期五”大促期間,美國TikTok Shop單日(11月24日)GMV超3300萬美元。
明翰也在2023年10月開啟了TikTok美國小店的運營,搶占了這波紅利。短短兩個月以來,他的店鋪增長明顯。他估算,照此漲幅,2~4個月就有望達到泰國市場的銷售業績。
1月3日消息,TikTok計劃2024年將其美國電商業務的規模擴大十倍,達到175億美元。
對于SHEIN、Temu和TikTok Shop在北美的擴張,陳實感受頗深,“像Uniuni今年的業績增長驅動,包括國內一些大的跨境物流公司的業績增長驅動,主要也都是Temu、SHEIN帶來的。”
就在2023年12月,為北美電商市場提供“最后一英里”解決方案的物流平臺UniUni宣布完成2000萬美元B2輪融資,由元璟資本與復星銳正聯合領投。據悉,UniUni在北美已經實現覆蓋15個州200多個城市超過1億人口,日包裹派送量接近30萬。
跨境大廠“混戰”全球,除了搶占全球電商市場份額,還有對中國供應鏈的爭奪。
SHEIN多年來形成了柔性供應鏈體系,將廣州產業帶中的眾多服裝工廠,改造為適應跨境電商流程的供應商。據悉,SHEIN系統中的供應商超過4000家。
與其相似,Temu以“全托管”模式出發,除了時尚產業,還整合了日用品等其他產業供應鏈,極致地發揮了中國多元產業帶的價格和產品優勢。
無獨有偶,速賣通、TikTok Shop也在2023年大力發展“全托管”模式,以搶奪國內產業帶資源。
“全托管”模式讓更多外貿廠商、工貿企業從幕后走到臺前,進入跨境電商行業,而跨境大廠的供應鏈爭奪戰,仍在持續進行。
三
進化:從價格戰,到品牌意識覺醒
對于初入跨境電商行業的傅佳來說,2023年的關鍵詞就是“全托管”,并成為行業主要趨勢。
同時,他也道出了賣家的心聲,“全托管”意味著入場門檻低,也意味著越來越低的供貨價和越來越少的利潤。
作為生產和設計一體的工廠,他說道,原來線下外貿,耳環、配飾的單價基本是幾十元,貴的能到兩三百元,“SHEIN只接受個位數以下(供貨價)的產品,幾塊錢的產品好賣一點,稍微貴一點的幾乎賣不動。”為此,他只能去親戚家的工廠拿貨,以供給SHEIN。
一開始,2023年六七月份,他的店鋪出過一個爆款產品,“那一款的供貨價39元,就是原本外貿自己的款式,每單利潤可以達到八九元,11月這款產品不行了,生命周期大概5個月。”自從備貨規則改變后,他都供給1~5元的產品,爭取不超過10元,以通過新的考核標準。
SHEIN、Temu在海外狂飆,背后依靠的是國內供應鏈供給的極致低價產品,為此他們都在整合更多廠商資源,讓他們快速生產品質符合標準且價格極低的產品。
傅佳也入駐了Temu全托管店鋪,他發現Temu平臺的低價競爭比SHEIN還要來得更激烈一些。“剛備過去一款產品,賣了幾十個,第二天讓我便宜5毛錢,我同意了。第三天又賣了幾十個,第四天又讓我便宜5毛錢,我再次同意了。沒想到后面繼續讓我降價,不允許我賺錢?”他形容道,做Temu就是“操著賣白粉的心,賺個幾分錢”。
即便如此,大多跨境賣家并未放棄SHEIN和Temu這兩個平臺,對于他們來說,打開多一個銷路,“能賣就賣”。
傅佳說道,2024年準備和朋友一起去開拓新的平臺。他手上還有工廠資源,飾品類目競爭過于激烈,他想看看能不能換個賽道,繼續做跨境電商。
但他不想陷于無止境的低價競爭,沒有利潤的生意,沒有意義。“我們本來生產的就是稍微有設計感的產品,想做跟市場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隨大流賣相似的便宜產品。”
2023年以來,很多跨境賣家都有相似的感悟。跨境電商行業正在進化,如果一味用“價格戰”去贏得市場,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利潤越來越低。原創設計和品牌出海變得尤為重要,但這對賣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明翰對此也頗有體會,他發現,跨境電商的品牌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經營思路和打法不一樣了,純賣貨、純靠價格導向的團隊會被淘汰,賣家要開始有品牌化能力和內容生產能力。”
目前,他在泰國的美妝工具品牌,銷量上可以做到垂直類目的前幾名。同時,因為在平臺上具備一定影響力,也引起了當地線下經銷商的注意,會有客戶前來拿貨,放到線下門店銷售。
不同于很多跨境賣家,明翰的店鋪“生而本土化”。自從2019年進入泰國市場,他就合作了當地人,在泰國開設倉庫,利用國內供應鏈產品,在泰國做本土店鋪。如今,進入TikTok Shop美國市場,他也在美國當地合作第三方倉庫,將國內貨源備貨到海外倉中。
2023年以來,許多跨境賣家都去到東南亞設立本地公司,建設本地倉儲,以運營本土店。Shopee印尼賣家勞勞就在2023年去到雅加達,組建了當地團隊,租下1000平米倉庫。她告訴霞光社,平臺更加重視本土店,比起跨境店,本土店流量更好,不需要交店鋪保證金,抽取傭金也較少。
“純跨境的團隊(生意)做不深,我認為這不是一種合理的商業模式。身邊有很多做跨境(直郵)的賣家,看起來很熱鬧,一年下來賺不到什么錢,因為中間太多環節會吃掉利潤,同時效率比不過本土賣家。如果要做品牌,必定需要本土的團隊,建本土的倉庫,做本土的生意。”
明翰分析道,在泰國,同樣的產品,線下品牌的價格往往更高。為此,品牌出海,不僅僅要在電商平臺打出知名度,還要往線下渠道靠攏,“因為品牌是全渠道的,進入線下店不一定能賺錢,但放在那就是一塊廣告牌,消費者就會對品牌產生信任度了。”
實際上,隨著“中國制造”出海進入新階段,品牌出海正在受到關注,尤其是具備科技屬性的品牌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智能制造”出海打響第一槍。
元璟資本2024年的投資觀點指出,中國“智能產品”輻射全球的機會正在到來。“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正在席卷全球,中國出海企業現在面對的黃金機會,正是從‘數碼出海’到‘智造出海’的大升級。”
品牌HARDURA能夠在亞馬遜大展身手,與其近10年投入自主研發的背景有關,其多款自主研發的產品在北美市場備受歡迎,何善助指出,“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們的價格有很大優勢,生產成本可以節省30%~40%。”自主研發疊加供應鏈優勢,中國品牌就能在海外占據市場。
智能影像品牌影石Insta360是“智能制造”出海的代表之一。影石創新聯合創始人陳永強告訴霞光社,影石Insta360在2023年達到了全球全景運動相機占有率的50%,品牌既是該細分品類的開創者,也是市場份額的第一名。
當年,GoPro是運動相機領域的老大,但影石創新團隊設計研發了“全景+運動”的相機產品,創新了一個新興品牌,即全景運動相機,滿足了戶外運動群體消費者的需求。隨后,GoPro等品牌也開始生產該品類產品。
影石創新每年研發投入累計上億元,擁有國內外授權專利500多項。根據媒體報道,影石創新在2022年營收突破20億元,目前海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的70%以上,主要市場是美國、歐洲和日韓。
從全球渠道來看,品牌在線上、線下占比約各一半,海外線下市場主要通過經銷商拓展。陳永強說道,品牌近幾年也在進入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且2022年東南亞市場增速超過了北美。
四
挑戰:跨境人在海外,“戴著 鐐銬"突圍
2023年,對于跨境人來說,海外市場的合規風險,也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
2023年3月,美國國會舉辦了關于TikTok的長達5個多小時的聽證會,風靡全球的TikTok一度面臨封禁的風險。同時,美國國會也多次調查SHEIN,這令其2024年的IPO也存在未知變數。
合規化運營成為跨境大廠需要直面的難題。而除了美國市場,在海外其他國家市場,各類政策也相繼涌現,約束中國平臺和賣家的擴張。
TikTok Shop最早于2021年上線印尼市場,并在此市場蓬勃發展,2022年印尼市場月均GMV達到2億美元,一度是TikTok Shop發展規模最大的市場。
沒想到,2023年9月27日,印尼貿易部長宣布了一項法規,要求TikTok在7天內將其電商業務與社交媒體剝離。2023年10月4日,TikTok Shop在印尼正式下線。
經過兩個多月的斡旋,12月11日,TikTok與印尼GoTo集團達成電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而TikTok電商也于2023年“雙十二”重返印尼。根據雙方公布協議,TikTok印尼電商業務將與GoTo集團旗下電商平臺Tokopedia合并。
TikTok Shop官網
在海外市場,身處其中的普通跨境賣家,面對的關稅政策調整和資金合規問題,也屢見不鮮。
2023年8月,巴西稅務合規計劃(Remessa Conforme)落地,巴西對當地美客多、亞馬遜、Shopee、速賣通、SHEIN等平臺的跨境包裹,統一征收17%的商品和服務流通稅(ICMS)。具體而言,50美元以下的跨境包裹可免關稅,但需要繳納17%的ICMS稅;50美元及以上的跨境包裹要繳納60%的關稅,并疊加17%的ICMS稅。
在拉美新興市場,巴西是最具增長潛力的電商市場。根據巴西投資銀行BTG Pactual的一份報告,SHEIN在巴西2022年的銷售額(估算)高達80億雷亞爾(約合16億美元),同比2021年增長了300%;亞馬遜巴西站2023年2月的訪問量已達1.5億人次,較2020年的5000萬增長近200%,2023年4月,亞馬遜巴西站對中國商家正式開放試運營。
然而,加收關稅,對于跨境賣家來說,意味著利潤被壓縮,低客單價的小賣家,只能無奈退出這個新興市場。
隨著中國跨境賣家涌入各大電商平臺,海外各個市場對賣家的審核和要求也在提高。
2023年6月,美國《消費者告知法案》正式生效,要求亞馬遜、eBay、沃爾瑪等電商平臺收集、核實并披露達到一定要求的第三方賣家相關信息。
2023年末幾天,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MRC)發布消息稱:“自2024年1月1日起,HMRC將實施新的稅收規則,Etsy、Vinted、Depop等平臺需每年收集并向HMRC報告賣家信息以及收入。”
陳實表示,對于投資機構來說,2023年的困難和挑戰,一是全球經濟不如預期,二是地緣政治和監管壓力加大,如何保證項目安全成為重中之重。“在投資項目的時候,要關注企業有沒有合規化;在投資基金的層面,則會重點關注全球化退出能力。”
盡管挑戰不斷,陳實發現,2023年海內外雙向交流容易了,出海拓展業務也順利了很多。背靠國內供應鏈和互聯網成功模式,這些能力外溢至全球,都能獲得競爭力。
“戴著鐐銬”起舞固然捉襟見肘,但探索本地化的過程,發掘的機會也更多。跨境人從2023年繼續出發,將在2024年踏上新臺階。
*文中傅佳、勞勞為化名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Yinting Hou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