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時代的先聲
圖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我們正站在新一輪通信革命的前夜。
01
天地一體化
現在廣為使用的傳統地面蜂窩移動通信采用蜂窩無線組網方式,通過在終端和網絡設備之間建立無線通道連接,實現通信功能。由于單個蜂窩通信基站的覆蓋面積小(4G基站的覆蓋半徑大約只有幾百米),想要建立廣泛的連接與覆蓋就必須大量建設通信基站。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已達到1083萬個,整個4G網絡建設時期,國內移動通信僅固定資產投資超萬億元。
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出發,在人口密集且使用率高的地區大規模興建通信設施是可行的,投入相對較少,后續價值與收益相對較高。但在偏遠山區、沙漠、海島等人口稀疏區域則恰恰相反,不僅投入高,而且產出低。
也因此,時至今日,互聯網在全球的覆蓋范圍仍非常有限。
根據Statista的測算,截至2023年7月,全球互聯網普及率為64.5%,移動通信系統僅覆蓋了20%陸地面積,約6%地球表面,世界上仍有約28億人口尚未連接互聯網,網絡世界的貧富分化越來越大。
破解數字鴻溝,衛星互聯網可能是目力所及范圍內的唯一解。
衛星通信技術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完成兩個或多個終端之間的通信,無空間限制,且基本不受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可實現地面通信基站難以完成的無死角全覆蓋。
成本方面,衛星互聯網也具備最終優勢。
衛星覆蓋范圍大,一顆“星鏈”衛星在550km軌道上可以覆蓋地面506km的半徑范圍,大約相當于64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再者,使用衛星互聯網可以省去大量地面光纜、電力系統等配套設施投入,這又進一步優化了成本。國內民營航天企業銀河航天的創始人徐鳴曾給出估算,如果讓全球每一個角落都能聯網,投入低軌道通信衛星的成本或許可以降到基站建設成本的1%。
2017年,英國電信集團(BT)首席網絡架構師Neil McRae對6G通信時代進行展望,首次提出6G就是“5G+衛星網絡”,并預測在2025年得到商用。2022年,華為發表了一篇名為《6G:無線通信新征程》的報告,再次強調6G將整合地面網絡和非地面網絡,空天一體化將是6G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6G=5G+衛星網絡,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也是通信產業未來的必選項。
事實上,人類對衛星互聯網的探索由來已久,只不過技術始終沒有發展到可以落地的層面。上世紀90年代,彼時航天技術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低軌衛星通信技術仍有很多難題無法攻克。以銥星系統為例,其運行初期的切換成功率只有85%,后來經過改進達到92-98%,即便如此,與陸地移動通信系統萬分之五的切換掉話率相比還是相差甚遠。
幾十年又過去了,隨著技術不斷突破迭代,事情已發生重大轉機。
02
商業化加速
今年下半年,以華為在Mate 60手機中引入衛星通訊功能為標志,衛星通信進入加速商用階段。
10月,星鏈緊隨其后官宣推出星鏈直連手機業務,今后普通消費級手機可以直接連接星鏈衛星使用其相關服務。
11月10日,中國電信在2023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上提出衛星即服務S+的理念,公司表示整合多方衛星資源能力,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據悉,目前中國電信正與OPPO、vivo、榮耀等手機廠商合作,預計明年一、二季度會有更多旗艦手機搭載衛星通信功能。
值得強調的是,一旦后期商業化普及延伸,那衛星互聯網絕不僅僅是提供單一通訊需求,而是可以從不同角度賦能千行百業。
比如,衛星互聯網可以極大地減少傳輸時延,而這對很多行業來說是絕對剛需。以毫秒必爭的金融交易行業為例,交易處理時間比競爭對手慢5毫秒,將可能直接損失1%的利潤。Starlink部署完畢后,只要信號源距離超過1400公里,其傳輸速度在理論上可完勝地面光纜,屆時在北京參與深圳、香港交易所的金融交易很可能都面臨來自對手的網速碾壓,大型金融交易商為了抹平差距恐怕都會購買Starlink的服務。
再比如利用衛星通信系統覆蓋范圍廣泛的能力,可以為航空公司和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提供實時數據傳輸和信息追蹤服務,不僅有利于航司監測飛機性能、提高飛機運行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衛星互聯網將在機上娛樂通信和客艙服務數字化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根據民航局的規劃,到2025年,客艙地空通信網絡覆蓋比例要達到60%以上,國內大中型樞紐機場80%以上的對飛航班提供多樣的空中互聯網服務;到2030年,國內航線要全面實現高速、經濟的空中互聯網服務。
當下風頭正盛的智能駕駛,其實也同樣需要衛星的賦能。
隨著自動駕駛等級不斷提升,高精度定位配置的必要性逐漸凸顯,而衛星導航定位能夠提供絕對的精確位置信息。此外,衛星能夠清晰識別并利用防護欄、樹、高架、道路邊緣等參照物,提高車輛的環境感知能力,進而提升高級別自動駕駛能力。
總之,以衛星互聯網為核心內涵的6G時代絕不僅僅是5G時代的簡單延續,跨越式的通信革命勢必會深度影響各行各業,而這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產業空間與紅利。
03
千億產業鏈
衛星互聯網產業主要包含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
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的《2023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約為3840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總收入約為2810億元。細分來看,衛星運營服務業、地面設備、衛星制造、衛星發射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0.3%、51.6%、5.6%、2.5%。
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環節投資大,門檻高,主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國家隊企業負責,民營企業存在感并不高,而且這兩部分的價值占比很低,沒有太大賺頭,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不應是關注重點,真正值得期待的是地面設備和運營服務。
地面設備細分領域眾多,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動式地面站、用戶終端等三大方面,固定地面站又包括天線系統、發射系統、接收系統、信道終端系統、控制分系統、電源系統以及衛星測控站和衛星運控中心等;移動站主要由集成式天線、調制解調器以及其它設備構成;用戶終端(比如手機)會帶動一系列上游關鍵零部件的更新。
目前A股市場已經有一批地面設備制造相關領域的上市公司陸續開始放量,比如盟升電子、華力創通、鋮昌科技等。
華力創通在互動平臺上對外表示,公司已經利用自研的天通衛星通信芯片研制了多款衛星電話,同時也在探索和開拓衛星通信的應用領域和應用范圍。鋮昌科技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相控陣T/R芯片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已經推出星載和地面用衛星互聯網相控陣T/R芯片全套解決方案。
盟升電子的看點是機載衛星通信,根據2022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底,民航全行業運輸飛機在冊架數為4165架,存量飛機改裝以實現機載Wi-Fi功能的市場規模很大。盟升電子在這一領域具有顯著的先行優勢,公司衛星通信機載終端系統產品在國內已率先通過EASA(歐洲航空安全局)、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和CAAC(中國民用航空局)三邊適航認證,并且已在A321/320和波音B737/B777機型上進行了批量安裝并經長航時飛行驗證,效果良好。民航衛星通信系統加改裝需求確定性很高,提前卡位布局的盟升電子勢必會從中先切走一塊蛋糕。
衛星運營及服務領域最有機會的上市公司是中國衛通。
中國衛通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是我國唯一擁有通信衛星資源且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也是亞洲第二大固定通信衛星運營商。截至去年底,公司擁有15顆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衛星轉發器資源涵蓋C頻段、Ku頻段以及Ka頻段等,頻率資源豐富。一旦后期衛星互聯網產業鋪開,具有壟斷資源的中國衛通基本屬于躺贏。
星海遼闊,未來2-3年,新一輪通信革命必然到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觀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