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半年,滴滴過得怎么樣?
圖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榜團隊 來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GUIDE|
■ 滴滴半年報成色幾何?
■ 滴滴如何實現增長的?
■ 滴滴在服務上做了哪些努力?
今年,網約車市場迎來了復蘇。
從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全國總訂單量約為83.77億,平均每月約7億。2022年全國總訂單量約為69.71億,環比下降了約14.06億,平均每月降至約5.8億。2023年上半年,全國網約車訂單量超過41億,同比增長20%左右。
今年1月,滴滴的相關APP恢復上架。9月9日,滴滴披露了恢復上架后的首份中報。
整體來看,滴滴進入恢復增長期,表現邊際向好,隨著用戶的回歸和活躍度的提升,訂單量穩步提升,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9.1%%和52.6%,虧損收窄。
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過去的時間里,網約車市場發生了改變,滴滴流失了部分市場份額,在提倡有序競爭、高質量競爭的現在,滴滴應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競爭?
01
行業β與企業α共振
2023年上半年,滴滴的營業收入為915.6億元,同比增長34.9%,單看數字,這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速。
不過,外界對于滴滴這一成績的含金量以及持續性,存在一些質疑,比如回歸的時間趕上了春節,而2022年二季度的基數比較低。
我們可以和2021年上半年做一個對比。
從收入來看,滴滴2023年上半年收入比兩年前增加了1.3%,且兩個季度收入都略高于2021年同期,從訂單量來看,滴滴中國出行二季度日均訂單量2940萬單,其中6月日均訂單突破3000萬單,而2021年二季度中國出行的日均訂單量為2824萬單。
由此可見,滴滴已經恢復到了2021年的水平。
收入的擴張,直接改善了滴滴的盈利水平。
2023年上半年,滴滴凈虧損為9.23億元,2022年同期虧損超過200億元。2023年上半年滴滴經調整EBITA為虧損5.78億元,其中2023年第二季度經調EBITA虧損1000萬元。
另一個改善盈利水平的因素在于,滴滴的運營效率提升,降本增效明顯。
上半年,滴滴以更低的費用撬動了更高的收入,“運營和支持費用”“銷售和營銷費用”“研發費用”“一般和管理費用”合計減少超過30%。
隨著智能駕駛業務的出售,滴滴的盈利水平可能會繼續改善。
滴滴的成績,是行業β與自身α共振的結果。
滴滴的業務分為三個板塊:
1、中國出行業務包括在中國境內的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業務,這部分是滴滴的絕對支柱;
2、國際業務包括境外的出行和外賣等業務;
3、其他業務,包括共享單車和電單車、車服務(充電、加油、租賃等)、滴滴貨運和金融服務等。
前面我們提到,上半年,全國網約車訂單量超過41億,同比增長20%左右。三季度是暑期旅游旺季,網約車市場溫度也會有所上升。
交通部數據顯示,7月份共收到網約車訂單信息8.21億單,環比上升7.6%,需求正在穩步復蘇,市場規模在常態化增長。作為網約車行業里的龍頭企業,滴滴將承接行業趨勢,受益于行業增長,實現持續性增長也就有了基礎。
滴滴中國出行業務部大部分訂單是網約車,這一業務分部的訂單量上半年同比增長在30%左右,超過了行業水平。國際業務訂單量也有28%左右的增長。
除了訂單量的擴張,我們發現,滴滴國內出行業務增長的驅動力還來自于單均價格的增長。
2023年上半年,滴滴中國出行的GTV(總交易額)為1265.7億元,單均價格在25.3元左右,2022年上半年的單均價格在23.5元左右。海外市場單均價格也有小幅的提升。
單均價格的提升可能是由平均每單行駛距離更長,也可能是高價城市的訂單增多或者其他原因帶來的。
網約車業務不僅是滴滴的基本盤,隨著一些業務的調整,目前網約車也處在最重要的戰略位置。在行業復蘇的大背景之下,滴滴實現了量價齊升,取得了比較亮眼的業績,但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是,競爭。
網約車行業的競爭分為兩個維度:爭乘客端用戶和爭司機運力。在這兩個維度,滴滴各有什么優勢和劣勢?
02
拿什么收復用戶?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滴滴有這樣幾個數據。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3年H1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流量半年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在5000萬級以上的獨立設備增速榜單中,滴滴出行排第一位,近6個月的復合增長率為7.4%。
Questmobile發布的《2023中國移動互聯網大報告》顯示,以6月月活計,微信里,月活最高的小程序是騰訊手機充值,其次就是滴滴出行,月活為3.83億。
(來源:Questmobile)
第一個數據說明,恢復上架后,滴滴移動APP下載數量在穩步增長。滴滴發布的兩個節日期間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今年端午小長假的首日,6月22日,超40萬用戶下載滴滴出行App;七夕當天滴滴網約車訂單量相比往年上漲41%,有近40萬用戶下載滴滴出行App并激活。
在下架期間,滴滴微信小程序成為未下載APP老用戶的主要使用通道,月活數據迅速提升,到現在月活數據排第二,說明滴滴用戶有一定的黏性。
就乘客用戶而言,最關心的無非兩件事:價格夠不夠便宜、體驗夠不夠好。
上半年,滴滴陸續推出了“滴滴567”“滴滴9塊9打車”等面向用戶的出行優惠活動。開學季,滴滴還針對學生用戶升級了權益,符合要求的高校學生,可以獲得最高百元的出行優惠券包,而不是全面補貼。
體驗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既需要作為平臺的滴滴保障安全、派單合理且迅速,也需要司機在清潔、禮貌等方面有更優質的服務。
“快”是乘客打車的重要需求,這就要求網約車平臺掌握足夠多的運力,有合理高效的派單方式,所以網約車行業呈現出了很強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也是滴滴能夠留住乘客用戶的重要原因。
“安全”是保障性需求,一直以來,滴滴將出行安全嵌入服務全過程,構建起覆蓋行程前、中、后三個階段的安全體系。
行程前,滴滴會對司機證件驗真、人像識別,確保人證一致、人車一致;行程中,平臺全程開啟實時位置保護,當行程軌跡明顯偏離導航等異常情況時,平臺會采取相應安全措施,同時為用戶提供報警、行程分享、緊急聯系人、安全專線等安全工具;行程后,如有問題,滴滴的安全客服7×24小時在線。
“快”“安全”屬于基礎性體驗,滴滴還在一些細微之處、低頻次的場景來洞察需求,以產品化的方式解決痛點。比如,酒后更放心的“酒后報備”“緊急聯系人”功能,為丟失物品專門開發的“失物尋找”功能……
有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滴滴幫用戶找回了47萬件、價值4.3億元的遺失物品。
03
怎么保障司機權益?
近兩年,網約車司機數量增長迅速。今年,多地紛紛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提醒從業者謹慎“入場”,也有多個城市暫停網約車許可證的發放。
在這種背景之下,滴滴這樣的平臺,搶司機搶運力涉及到兩個方面:保障司機收入等權益;在合規的基礎之上提升司機的服務水平、遴選出服務更優的司機。
先來看保障司機權益方面。
一直以來,網約車都被視為職場人最后的退路。作為靈活就業平臺,滴滴也承擔著穩就業的責任。
今年6月,滴滴推出“橙意保障計劃”,升級收入、權益和發展三大保障。
為推出“橙意保障計劃”,2023年以來,滴滴在全國50多個城市舉辦近200場司機協商懇談會,聚焦司機關心派單、抽成、判責、安全和權益保障、工會等議題。
收入方面,今年4月,交通部發布了一份關于推動網約車平臺企業降低過高抽成的方案,為落實這一要求,滴滴在“透明賬單”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司機獎勵和補貼。
2023年以來,在滴滴上每個月服務時長超過30小時的所有司機月均抽成為13%,其中,5成以上的司機月均抽成低于15%,9成以上低于20%。
此外,滴滴在今年6月啟動了“清涼一夏”計劃,為司機發放5億元的高溫補貼,鼓勵司機配合乘客需求開空調,共同提升乘客的夏日出行體驗。
除了收入,“橙意保障計劃”在安全、誤工、醫療、養老等方向上豐富了權益保障,比如針對行業靈活就業的特點,滴滴聯合保險機構推出專門的養老保障和醫療、意外保障,并提供補貼支持;從組織歸屬、職業服務等方面探索發展保障,比如滴滴推出了職業技能培訓和免費考證課程。
再來看提升司機的服務水平。
滴滴有一個口碑值體系,包括出行分、服務分、安全分、合規分,口碑值與平臺派單相關聯,鼓勵司機在這些方面自我提升。
一些地區,比如杭州、上海等地區,為了提升乘客體驗、加強安全保障,制定了網約車車輛的標準,提高網約車準入門檻。
滴滴也在一些城市開始試點新口碑值,新口碑值增加了車型分,評估方式更加綜合和全面,“老破小”運力將加速退出市場。
對乘客來說,這是優化乘坐體驗的重要舉措,對整個行業而言,卷口碑是比卷價格更加良性的競爭方式。
隨著經濟環境的復蘇,網約車行業開始走出逆風局,競爭的焦點也將逐漸從價格轉向服務,網約車行業已經進入提質升級階段,到了真正比拼服務的時候。
而不管是局勢如何,網約車作為連接司機和乘客雙方的平臺,做好合規工作,保障雙方的權益,都是頭等大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市值榜團隊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