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經濟第一城”,京滬靠什么?
作者|阿力米熱 來源|時代周報(ID:timeweekly)
京滬兩地的經濟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座4萬億GDP城市,上海、北京上半年的經濟“成績單”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GDP總量達到21390.17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跑贏全國,在已公布經濟數據的城市中,仍坐穩龍頭。
緊接其后,今年上半年,北京市GDP總量也實現2萬億元的突破,達至20621.3億元,同比增長5.5%,與全國增速持平。
單純從GDP總量來看,上半年,北京與上海的差距僅為768.87億元,而去年全年的差距則是3041.9億元。
下半年時間,京滬如何發力,沖刺“經濟第一城”?
一
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快
在上海統計局的相關解讀中,“回升向好”成為上半年“成績單”的關鍵詞。
上海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城,從2006年GDP首破萬億到2021年成為“4萬億俱樂部”魁首,一直被寄予厚望。今年上半年,上海GDP總量達到21390.17億元,繼續保持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首位。
從經濟結構來看,隨著內部需求回升,上海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5.12億元、5082.60億元、16272.45億元。其中,第三產業繼續發揮著經濟增長“穩定器”作用,占上海全市GDP總量的76.07%。與去年同期相比,該比重降低了0.74個百分點。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看,上海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占比過大、第二產業占比過小的問題有所緩解。
“從產業結構優化動因來看,主要得益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持續發力。”曾剛說。
在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同時,上海工業生產修復正在加快。結合數據來看,工業戰略性新型產業依舊領跑,其中,新能源汽車工業產值、產量分別大增69.8%和65.7%,成為工業生產中的亮點之一。
△ 正在充電的新能源汽車 圖源:攝圖網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地之一,今年1-6月,上海市場消費正穩步恢復。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
較為可觀的數據在于,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住宿和餐飲業增長強勁,增加值達到193.66億元,同比增長41.8%。
上海服務業穩定恢復,也與消費領域回暖互為印證。
上半年,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377.56億元,同比增長23.5%。從主要商品類別看,限額以上汽車類、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41.5%、38.3%、26.7%。
而消費需求釋放的另一面,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今年1-6月,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0元,同比增長9.9%。與此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也比一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平均值為4.8%。
二
北京:數字經濟成為新動能
與上海的經濟走勢相似,上半年北京生產和需求領域都在持續改善,GDP總量實現20621.3億元,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
從生產領域來看,與上海稍有不同的是,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
去年一季度,北京還有一定規模的新冠疫苗的生產,進入二季度疫苗產量縮小,影響同期對比基數變化,從而導致其工業增加值下降。
如果剔除疫苗因素,上半年,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比一季度提高2.8個百分點。在工業重點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16.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0.9%,五大裝備制造業增長15.3%。
從需求領域來看,隨著消費環境不斷向好,北京消費品市場也在持續恢復。
上半年,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轉負為正,一季度是-0.7%,二季度回正后,整個上半年實現增長4.5%。接觸性行業和領域中,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業、文體娛樂業的上半年整體增速有所提高。
此外,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同樣在持續復蘇。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達1018.5萬人次,同比增長55.5%;實現收入17.4億元,增長30.6%,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從整體來看,上半年北京經濟實現增長,經濟結構也進一步優化。這不僅包括優勢行業的支撐帶動和接觸性行業的持續恢復,還離不開新興動能表現活躍,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上半年,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9180.5億元,占GDP比重為44.5%,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專精特新”企業增勢較好,增長4.7%,明顯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新設企業數量增加,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數字經濟是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優勢領域,尤其在平臺經濟和信息服務業方面優勢明顯,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此外,北京正在打造數字標桿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政策驅動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快速增長。”他說道。
三
經濟差距在縮小
北京與上海這兩大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特點。從城市定位來看,北京側重于首都功能,上海側重于經濟和金融。
雖然兩者之間的定位不同,但近十年來,北京的經濟總量正持續上升,逐漸接近上海。到了2022年,兩地的差距為3041.9億元。
若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為768.87億元,僅為去年全年差距的1/4左右。
縮小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
時代周報記者留意到,與2022年全年數據相比,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是京滬兩地GDP差距縮小的重要原因。具體來看,上半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7713.6億元,領先上海1441.15億元。
這也表明,北京的經濟實力不可忽視。
葉堂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盡管這些年來北京GDP增速逐年降低,但部分原因是采取了高質量發展戰略。北京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通過淘汰掉低效能產業環節,降低發展增速以實現產業資源高效利用。
“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達到10070美元,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按照普遍規律,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水平后,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其次,北京主動‘瘦身健體’,采取減量發展戰略,堅決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其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很大的積極效應。”葉堂林說道。
而對于上海來說,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同全國相同:內需偏弱、投資動力不足。
從財政方面來看,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域內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0702億元,同比僅增長1.1%。
曾剛認為,“雖然(上海)上半年主要指標增長好于全國,主要行業實現較快增長,財稅收入明顯回升,但上海仍然面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有效需求總體偏弱、投資動力不足的問題”。
而民營經濟作為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剛認為,上海可以利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提供的機遇,與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份及其城市,聯合建設跨地域世界級產業集群,助力中小企業資源對接、要素整合,推進惠企政策落地,有效拉動民間投資增長。
“與此同時,上海也應重視發揮華為、阿里巴巴等民營企業在上海AI產業創新發展、跨地域跨領域創新聯盟、產業集群建設方面的核心關鍵作用,將上海打造成海納百川的產業創新高地。”曾剛說道。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阿力米熱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