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隊的騰訊:始于互聯網,終于AI?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周乾 來源|自象限(ID:zixiangxian)
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馬化騰說:“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為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
用評價他人、對比這樣的修辭方式,來證明自己不著急,這很不馬化騰。
雖然從財報上看,騰訊真有不著急的底氣。
5月17日,騰訊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財報中,騰訊一季度實現收入15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凈利潤3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這是騰訊自2022年Q2以來,降本增效后,交出最亮眼的財報。
其中,游戲業務復蘇,海外游戲收入創下新高,本土市場游戲收入351億元,同比增長6%;國際市場游戲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長25%,且部分收入已達到本土市場收入的38%。視頻號推動廣告收入增長,騰訊一季度網絡廣告業務收入210億元,同比增長17%。云業務調整后也在恢復增長,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一季度營收487億元,同比增長14%。
但資本市場,對它很不客氣。
發過這份亮眼的財報,騰訊股價就持續下跌。17日跌了0.58%,18日跌了0.88%,截至發稿日騰訊股價已經比財報當天開盤跌了12塊。
▲ 騰訊五日股價變動情況
現在再看馬化騰的發言,很像有意的“保護股價”。反過來也說明,騰訊管理層心里有數,外界正在怎樣看待騰訊。
一方面,大環境增長乏力之下,ChatGPT引爆生成式AI時,積極求變是大趨勢。但騰訊一直顯得無動于衷,從去年11月到現在,關于AI以及這個新時代,騰訊發聲真不算多。
另一方面,一季報也有不足,比如騰訊擁有人應占凈利潤258.4億元,不及預期的288.9億元;廣告業務收入209.6億元,不及市場預期的213.4億元。
再結合財報里其它幾項,可以說,目前主要支撐騰訊的,仍然是它的“老家底”。
但當外界普遍認定AI才是大公司的未來時,仍然將視頻號這樣的上一代產品當做“全村的希望”,這種事情本身夠讓人焦慮的了。
雖然在開篇,騰訊就提到,“我們正在大力投入建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云基礎設施,以擁抱基礎模型帶來的機會。”
但諾基亞在崩盤前,仍然是世界第一。對它來說,智能機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突然來的,顯然這波生成式AI浪潮會來的更猛更快,更措不及防。
有可能,移動互聯網的成功中,騰訊麻痹了,并逐漸在AI上掉隊。這家曾經的毫無疑問的王者公司,是否會始于互聯網,終于AI?
一
騰訊,不著急的底氣
必須得先承認,騰訊的最高管理層很厲害。就算它發現自己掉隊,對未來迷茫,他們也知道當下先把能做的做了。
這就好比,優秀的醫生知道病人很危險時,不會先著急治那個“病”,而是先去穩住他的生命體征。
體現到騰訊上,就是它敢于先下狠手、降本增效。所以才有,所有人都在說一季度是個有希望的財報季時,大公司真正交出亮眼財報數據的,目前只有騰訊。
今年一季度,騰訊幾乎實現了全方位的增長。
一方面,騰訊營業收入1499.86億元,同比增長11%,環比增長3%,增速時隔一年半終于回到兩位數區間。另一方面,拉動騰訊的三駕馬車廣告、游戲、ToB數實經濟也都重回增長軌道。
首先是游戲業務,今年一季度,騰訊游戲營收4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8%。
其中,本土市場游戲收入351億元,同比增長6%,是本土游戲業務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首次恢復同比增長。同時,國際市場游戲業務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長25%,達到歷史新高,也成為拉動騰訊游戲的第二增長曲線。
其次是廣告業務和代表ToB數實經濟金融科技和云服務。一季度,騰訊廣告業務營業收入201億元,同比增長17%。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487億元,同比增長14%。
這兩塊業務的增長主要依賴于兩個點,一個是視頻號的增長,另一個是趕上了一季度經濟復蘇的紅利。
首先是視頻號,目前視頻號日活躍創作者數及日均視頻上傳量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擁有超過10000個粉絲的創作者數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
騰訊認為“視頻號吸引了新的廣告主及現有廣告主的新增預算,且視頻號的平均eCPM高于其他短視頻平臺”。
所以廣告業務的增長得益于視頻號的新增收入來源。除此之外,隨著視頻號生態的逐漸成熟,直播帶貨交易的相關技術服務費也首次為云業務創收。
目前視頻號已經成為拉動騰訊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恐怕,這個引擎更重要的意義還有,它代表騰訊在移動互聯網上還有個逐漸壯大的防守線,有可能扛住抖音的進攻。
其次是中國經濟的復蘇紅利。
一季度,隨著中國消費復蘇,大部分行業的廣告開支同比上升,廣告聯盟復蘇帶動騰訊廣告業務增長。在金融科技方面,由于人們外出活動增多,線下商業支付活動反彈,帶動支付收入增加。
經濟復蘇帶來的紅利也體現在游戲業務上,一季度正值春節假期,用戶的游戲空間、游戲時間都隨之增長。
騰訊在財報中提到:“2023年第一季,我們的支付業務助力國內消費復蘇,支付金額亦從中受益,游戲業務收入改善,廣告業務收入保持迅猛增長,推動總體收入實現堅實增長。”
當然,在這些業務增長之外,降本增效到目前為止仍然是騰訊的主旋律。
從財報數據來看,一季度騰訊收入成本環比下降2%至人民幣818億元,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同比下降13%至人民幣70億元,一般及行政開支同比下降8%至人民幣246億元。
今年第一季度,騰訊共有員工106221名,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1萬人,較上個季度減少了2215人。
整體來看,游戲業務,視頻號增長,一季度的市場紅利,再疊加騰訊持續推進的降本增效,共同造就了騰訊一季度的成績。
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在AI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從游戲業務到視頻號,目前支撐騰訊發展的,仍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老業務。
甚至馬化騰也承認,“我們最開始以為這是互聯網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所以我們覺得非常重要。”
但從目前的財報中,我們沒有看到騰訊有任何相關新業務的種子萌芽,也沒有任何新的相關戰略布局。
對此,馬化騰的解釋是:“這個的確需要有很多的積累,我們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對于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么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扎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相信我們是有很多場景是可以落地的,目前(我們)還在做一些思考。”
所以“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諱莫如深背后,往往代表著更多的糾結和迷茫。
畢竟,如果騰訊現在有5個方向,哪怕只有兩個有可能成功,以騰訊財大氣粗的實力和內部賽馬的傳統,必然也會直接大力砸。雖說外界一直批評,騰訊管理很板結;但精銳還是有的,絕對能砸中。現在他沒有這么做,恐怕是因為連5個靠譜的思路都沒有。
然而,不管人們怎樣夸耀自己的偉大行動,它們常常只是機遇的產物,而非一個偉大意向的結果。
二
AI時代,騰訊的方法論正在瓦解
歷經變化的時代給眾人留下思考題:對于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到底什么才最可怕。
恐怕,最可怕的不是困難。而是它的三觀和方法論已經無法適應這個時代。
如果但從財報上看,阿里肯定不如騰訊。但阿里讓外界安心的點在于方向感和堅定,延續了它的方法論之后,它敢說,要把應用全做一遍。那大家也就相信,以它多年企業服務的積累,總能有所突破。
但騰訊,它生存的方法論可能被AI瓦解了。
以前,騰訊有最領先于全球的、最完整的互聯網產品方法論。甚至可以說,在騰訊做這件事之前,互聯網里只有技術,沒有產品一說,連“產品經理”這個名字,都可以算是騰訊發明的。
所以,他有馬化騰、張小龍等一批最優秀的產品經理。
它的成功也都是產品邏輯。從QQ到微信,從企業微信到騰訊會議,騰訊的方法一直都是打造一款成熟的產品,通過產品來服務C端用戶,然后以用戶數據和資源為抓手,反向ToB。
這也是騰訊突破產業互聯網最大的一個特點——C2B2C。
▲ 騰訊云智慧園區總體構架
在技術成熟穩定的基礎上,企業可以聚焦不同類別的細分需求,研發成熟的應用打開市場。在AI時代到來之前,這么做,很管用。
但AI時代有兩個不一樣的變化。
一個是技術迭代速度加快,移動互聯網時代從2010年以來,技術迭代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會看到微信、美團、支付寶從一個簡單應用逐步成長為一個超級生態,囊括社交、娛樂、生活等方方面面。
但AI時代的技術發展卻是跨越式的,當國內還沉浸在基于GPT-3.5建立ChatGPT的神奇和震驚中時,GPT-4已經發布了,并且在能力上全面甩開GPT3.5。
這樣的情況下,市場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基于某一個技術去做市場化的產品,因為產品還沒打磨好,技術可能就已經迭代了。
另一變化在于,技術和產品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是技術,產品是產品,LBS和陌陌之間,還差了100個程序員。但在AI時代,GPT-3.5從實驗室走出來就是一個成熟的產品,兩個多月全球用戶達到一億。
也就是說,AI時代,留給產品經理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少。
其實,2月底,有媒體報道騰訊正在進行類ChatGPT項目研發,取名騰訊混元助手項目組(HunyuanAide),由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 AI Lab 及 Robotics X 實驗室主任張正友帶隊。
但到目前為止,連昆侖萬維,科大訊飛、云從科技的產品都已經姍姍到來,但騰訊仍然沒有進一步信息。
再結合馬化騰的“還在做一些思考”和“不著急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有業內人士推測:“騰訊的大模型可能正處在難產階段。”
這其實不難理解為什么騰訊會在AI時代表現得無所適從,在于他越來越被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經驗所束縛,同時它賴以生存的產品土壤又被破壞。
將目光拉遠,我們其實能在更多層面看到騰訊在新時代的慌亂。
比如4月份在上海舉行的騰訊智慧出行技術開放日,在這場由湯道生坐鎮的大會上,騰訊將自家各個業務線的產品都拎出來了一部分,覆蓋騰訊云、微信、QQ、騰訊音樂、騰訊視頻、騰訊地圖等等。拼湊之間,騰訊智慧出行更像是一個強行捏合的矩陣。
▲ 騰訊智慧出行開放日現場
而作為對比,包括百度、華為、毫末、文遠知行等等聚焦車端市場的企業,采用的都是軟件技術,或者硬件配置。
比如百度的Apollo,小度智能座艙;華為的鴻蒙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系統,甚至芯片、激光雷達等整車智能解決方案。
騰訊的優勢在于產品,用它產品的龐大用戶,以及這些用戶產生的數據,但這一塊內容,隨著終端的遷移,底層技術的變更,也正在緩慢的發生變化。
畢竟,從騰訊在智慧出行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它正越來越成為二級、甚至三級供應商,離終端用戶越來越遠。
巨人挪步固然困難,但執拗著不轉身,留給時代的,也只能是倔強的背影。
三
結尾
回過頭來,騰訊在AI時代的基礎其實并不差。
騰訊從2019年開始布局AI大模型,覆蓋NLP、CV和多模態等多個領域。今年2月份,有媒體報道騰訊曾推出萬億中文NLP預訓練模型HunYuan-NLP-1,并在騰訊廣告、搜索、對話等多個領域應用。
這次財報中,騰訊也著重提到在AI基礎設施方面的積累。
包括在硬件芯片領域自研的“滄海”核心指標斬獲8項世界第一;在基礎軟件領域,自研的云數據庫TDSQL核心代碼的自研率達到100%,性能打破世界紀錄;并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設立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兩大實驗室矩陣等等。
今年一季度,騰訊研發支出還繼續保持高增長,達到151.81億元。但這一系列的投入都還沒到開花結果的時候。
是“心態老”還是“憋大招”?目前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但如果這是一場戲,最好看的應該是,馬化騰如馬倫哥戰役中的拿破侖那樣,以一己之力挽狂瀾于既倒,成則封神,敗亦英雄。希望他能無愧于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象限(ID:zixiangxian),作者:周乾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