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醫生如何避免“工具化”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林藥師 來源|醫曜(ID:yiyao-jinduan006)
背靠中國平安這棵大樹,平安好醫生曾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醫療第一股。
然而,不同于京東健康“成長股”的內核,平安好醫生卻始終難以盈利,即使在2022年虧損金額大幅縮小,但卻依然虧損6.08億元。這不禁讓我們產生好奇,同行業績持續向好的情況下,究竟為何平安好醫生難以盈利?這家公司未來的投資看點又在哪里?
帶著這兩個疑問,在我們互聯網醫療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中,我們將對曾經的中國互聯網醫療第一股進行深度剖析,竭力向投資者還原平安好醫生的價值和風險。
01
拋棄“互聯網醫療”思維
探究平安好醫生的價值,必須從2020年那次突然換帥說起。
當年5月15日,平安好醫生毫無征兆地在深夜發布公告,身兼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于一身的王濤因個人原因離職,改由平安租賃董事長兼CEO方蔚豪接任。王濤“下課”后,公司董秘、首席運營官、首席產品官、首席技術官等管理層均被更換成平安集團內部人員。顯然事情并沒有公告所說的那樣簡單。
平安好醫生是創始人王濤一手孵化的,盡管在孵化過程中平安集團給予了極大幫助,可整個公司卻早已深深烙上了王濤的個人印記,公司官網甚至將王濤形容為“少年天才”。
王濤是中國最早一批互聯網人,曾在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是馬云早期“五虎將”之一。除阿里巴巴外,王濤還曾在微軟、創維、金山等知名IT企業擔任高管,有著豐富的互聯網管理經驗。“互聯網思維”這既是王濤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當初馬明哲最看重他的東西。
以后視鏡視角觀測,王濤確實憑借對互聯網的過人認知,成功打造了“平安好醫生”這款產品,并最終將其孵化上市。在換帥之前,平安集團對于平安好醫生的運營并沒有過分干涉,公司整體完全由王濤團隊實際經營,并取得用戶突破3億,營收突破50億的成績。
誠然平安好醫生營收規模增長很快,可卻始終深陷虧損的泥潭之中,并沒有隨著營收規模的擴大而產生生態效應。
圖:平安好醫生2016-2020年業績,來源:錦緞研究院
在我們此前對京東健康分析的文章中,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中國互聯網醫療仍處于1.0的“賣藥”階段,距離線上診療的2.0時代還很遠。平安好醫生雖然有中國平安這棵大樹,但卻并沒有電商和流量基因,因此其在“賣藥”階段其實并沒有優勢。
或許王濤曾經想把平安好醫生打造成一個真正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但他卻始終沒有解決好用戶獲取問題。尤其在京東健康醫藥電商規模持續擴大的情況下,王濤所秉持的“線上診療”思路并沒有太好的變現效果,公司整體仍虧損嚴重。作為第一家上市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的先發優勢已經被蠶食地所剩無幾,或者這才是平安集團大動作換帥的主要原因。
方蔚豪上任后,平安好醫生的管理層全部換成了平安集團的人,除了人員更替外,這更是一種企業經營思維的切換。王濤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他的發展思路是借助互聯網流量紅利,快速積攢診療用戶,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醫藥大平臺;而平安集團接管后,這種“線上診療”為切入點的思維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集團賦能”的思維。
中國平安擁有2.27億個人客戶和6.93億互聯網用戶,這本就是一個龐大的天然用戶池。對于平安集團而言,平安好醫生根本不需去說服路人是使用“線上診療”服務,它只需要完美承接集團用戶的互聯網醫療需求即可。
此種邏輯下,平安好醫生正在逐漸拋棄最開始以“醫”破局的初衷,轉而成為專門聚焦集團用戶的“賦能”思維。
02
上層思想決定下層業務
從“互聯網醫療”戰略到“賦能”戰略,最顯著的變化就在流量獲取上。在過去,平安好醫生是與各家其他平臺展開競爭,在“線上診療”接受度不高的情況下,并沒有太多的優勢,但在集團賦能后,公司已經不需要再擔心流量問題。
這種轉變直接體現在公司的業務架構之上。王濤時代,平安好醫生將業務劃為四條主線,分別是醫療服務、健康商城、消費醫療和健康管理。
按照當時的規劃,醫療服務是平安好醫生的核心流量入口,憑借 AI 輔助+自有醫療團隊,積累沉淀用戶;健康商城則是公司主要的變現手段,依托于電商邏輯,實現營收規模的攀升;消費醫療則以體檢為抓手,開拓 B 端市場;健康管理作為賦能業務,為其他業務提供相應的支持。
這是一套典型的“互聯網醫療”邏輯,其競爭核心力在于差異化的“線上診療”,突出了一個“醫”字。其實,這套運營模型本質上并沒有錯,它只是缺少了繁衍的“土壤”。即使是經過疫情教育的今天,民眾依然將更相信三甲醫院,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注定“線上診療”在短時間內無法成為主流的診療手段。
一套好的商業模式,必須符合天時、地利、人和。不僅需要資本認可、團隊努力,更需要整個行業的成熟,當時的平安好醫生就是錯誤地預判了民眾對于“線上診療”的接受度。
平安集團全面介入后,平安好醫生平臺迅速轉型,拋棄了過去的“互聯網醫療”邏輯,而是更加專注于集團“賦能”。方蔚豪上任后,先是重組了公司的業務線,而后又弱化“好醫生”的概念,轉而將APP改名“平安健康”。
具體而言,方蔚豪將醫療服務和藥品相關的健康商城業務合并成為醫療業務,其他業務合并成為健康業務。全面重組后,公司業務線更加清晰,投資者也驚人地發現原來平安好醫生的核心業務一直都不是“醫”。
圖:平安好醫生業務重組,來源:錦緞研究院
根據平安好醫生公布的2021年年報,即使是在重組進行之前的2020年,公司的營收實則也完全以健康服務業務為主,而之前強調的醫療服務的營收規模甚至不足健康規模的一半。這組數據充分表明,平安好醫生并沒有很強的“線上診療”優勢,相反其在健康領域反而更具競爭力。
圖:平安好醫生2020年業務構成,來源:公司財報
上層思想決定下層建筑。整個管理層的更換表明,平安好醫生將不再拘泥于過去“醫”的流量入口,而是全方位地聚焦集團內部流量的汲取。
管理層的野心變小了,但整個平臺顯然變得更加務實了。
03
核心指標:用戶轉化
運營思路切換之后,健康服務成為決定公司業績的“勝負手”。
如在2022年財報中,平安好醫生錄得營收61.6億元,同比下滑16%。可若進一步拆分業績,投資者就會發現,造成公司營收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健康服務業務營收的滑坡,而醫療服務營收反而同比增長2%。
圖:平安好醫生2022年業績拆分,來源:公司財報
對于醫療服務營收的下降,公司主要將其歸結為疫情導致的線下履約性服務項目的中斷,如體檢等業務都無法在疫情中進行。平安好醫生的醫療服務,主要指的是通過整合醫療健康機構的服務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推出健康服務包賺取收益。
這種商業模式護城河并不高,毛利率僅為20%左右,主要是一種資源型的業務,而平安好醫生的客戶也多來自于各平安系平臺的用戶流量。
實際上,平安系公司的助力,正是這些年平安好醫生業績快速發展的根基所在。我們復盤了平安好醫生2017-2022年的關聯交易數據,盡管隨著規模的擴大,關鍵交易的占比正在逐年下降,但它依然是公司業務的核心基本盤。
圖:平安好醫生2017-2022年五大關聯交易,來源:錦緞研究院
尤其在業績飛速增長的2019年,僅平安壽險一家客戶就為平安好醫生貢獻了14.39億元的營收,前五大關聯交易公司所貢獻營收額的增量更是高達8.81億元,超過當年公司營收總增量的一半。
然而,即使在平安集團如此大的扶持力度下,平安好醫生卻依然難以盈利,其根源還是在于并未在用戶身上開發出更多價值。“健康服務”更像是一種“引流”業務,是難以創造更高商業價值的。目前平安好醫生的最大問題在于“用戶轉化”,如何將從平安集團獲得的“初級”用戶轉為成為黏性更強的“高級”用戶。
如果平安好醫生無法解決好“用戶轉化”的問題,那么它就只會淪為平安集團專門的“健康服務”出口,甚至邊緣化為一款“工具”。即使它擁有再多的流量,承接再多集團內各家子公司員工及用戶的健康服務需求,但恐怕也仍然難以盈利。
例如在2022年中,平安好醫生從最大客戶平安壽險獲得的營收突然由14.66億元驟降至5.53億元,降幅高達9.13億元,而當年整個平安好醫生平臺的營收降幅也隨著減少11.74億元,可見整個公司的營收依然與關聯客戶的“引流”業務高度相關。
在平安集團的助力下,平安好醫生已經無需再為流量發愁,但如何將“引流”獲得的用戶轉化成忠實用戶,甚至是頻繁使用的核心用戶,這是方蔚豪所領導的新管理層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關于平安好醫生的投資價值,投資者只需要關注一點,那就是在集團扶持力度不變的情況下,平安好醫生用戶轉化的效率究竟如何,畢竟“工具”與“平臺”的投資價值是截然不同的。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醫曜(ID:yiyao-jinduan006),作者:林藥師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