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洗澡痛點背后的3000億元潛力市場:巨大的需求與高企的門檻障礙
作者|石薇 來源|AgeClub(ID:AgeClub)
鋪上防水墊,組裝好浴缸、進水管、排水管和花灑,對浴缸進行二次消毒,再套上一次性浴缸套,放水、測水溫,最后準備兩條大浴巾和三條小毛巾。
一切準備就緒后,63歲的失智阿姨莊明娟,被三位由助浴師和護士組成的助浴團隊,小心地抬進浴缸里,接受助浴服務。
自從兩個多月前知道上門助浴,老伴湯勤忠便為莊明娟購買了這一服務。他今年65歲,身體不好,平時難以獨立幫老伴完成洗澡的動作。
入戶助浴,解決了湯勤忠的這一難題。
如今,莊明娟每周都會接受一次入戶助浴,從最開始的排斥、抵觸,到如今看到助浴師會“笑一笑,乖乖配合”,態度轉變的背后,是這位認知功能退化的老人,潛意識流露出的對助浴服務的滿意。
老齡化加劇,老人的需求痛點正日漸被“發現”。
小到洗澡這樣一個平常的需求,對于不少自理能力弱的老人而言,都“難于登天”。而老人助浴服務,幫助他們重啟了干凈整潔的生活,拾回了做人的尊嚴和體面。
近年來,北京、上海、重慶、江蘇等多個地區,都相繼出現這一服務,主要以老年助浴點、流動助浴車、入戶助浴等形式存在。
這一新興服務領域,國家層面也早已開始關注。
早在2018年,國家民政部就發布了《老年人助浴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對老年人助浴服務的定義、基本要求、服務流程和質量評價等做了集中規定。
盡管規范還未正式發布,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國家對老人助浴需求的重視。而隨著需求日趨顯現,相關的市場化創新正拉開帷幕。
01
老人洗澡這件“小事”
背后巨大的隱痛和潛在市場
洗澡,對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卻是許多老人心中的難言之痛。
1.老人洗澡有多難?
自從去年在家洗澡時差點摔倒,66歲的高奶奶就盡量不洗澡了。
她本就腿腳有毛病,走路不利索。擔心自己萬一哪天真的摔倒,把身體摔出別的毛病。
她也不想麻煩兒子和兒媳婦,一來覺得麻煩,二來也不太好意思。
平時,高奶奶就用毛巾擦擦身體,實在不行,就自己搬把凳子放在衛生間,坐著洗澡。
像高奶奶這樣面臨洗澡難的老人并不少。
洗澡需要一直保持站立狀態,水流到地面又極易滑倒,這些因素,對于不少體能較弱的老人來說,都是難以克服的障礙。
但高奶奶遭遇的情況并不是最糟糕的,她尚且具有自理能力,還能夠獨立完成洗澡的行為。
一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洗澡的危險系數更高。
由于缺乏自理能力,這些老人沒辦法自己洗澡,只能依靠親人幫忙,中間涉及到的移動、翻身等大幅度的動作,稍有不慎便會對老人造成危險;
許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疾病纏身,洗澡造成的心理波動或者其他狀況,容易刺激到老人,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
2.老人助浴,千億級別的市場
正因為老人洗澡如此艱難,愈發襯托這件“小”事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越是一些平時輕而易舉能夠做到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做不到了,帶來的心理落差感才更加強烈。
在這種時候,干凈清爽涉及到的不再只是外在的衛生問題,更關乎老人活著的尊嚴和體面。老人助浴服務的意義就在于此。
在中國,無法自己洗澡的老人,還有很多。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5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4200萬人。
這意味著至少4200萬老人沒辦法自己洗澡,這背后是尚待挖掘的市場空間。
對于老人助浴市場的前景,有業內人士估算過:
按照每位老人助浴一次100元的價格,每月一次的頻率,單單是面向42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助浴服務,市場規模便便超過500億元。如果把60歲以上的老人都算作助浴服務的潛在客群,背后的市場空間更是高達3000億元。
02
國內助浴市場尚在初級階段
多元化產品和服務模式萌芽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在國內,老人助浴市場仍然是新興領域,呈現出許多新興市場的特點:
1. 品類空間尚小,大多為養老機構的服務延伸
老人對助浴的需求正在顯現,這是企業端入局助浴市場的直接推動力。
比如上海福壽康醫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壽康”),引進入戶助浴項目,是因為客戶有需求。
然而,受制于觀念、價格等種種原因,真正愿意接受這一服務并為之付費的老人,仍是少數。
用戶端的消費活力未被激發,決定了這一品類的市場空間尚小。
我們統計了目前市場上一些開設助浴服務的養老機構,發現老人助浴服務,往往被視為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細分類目,定位為養老機構的服務延伸,專門聚焦助浴服務的企業寥寥無幾。
2.政府補貼為主,少數地區探索市場化發展
在具體的運作模式上,我國老人助浴項目主要依靠政府引導。政府與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合作,通過給予服務機構或用戶一定補貼的方式,激發市場需求。
國家層面,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在《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在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方面,主要包括為符合政府資助條件的老年人購買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護理等上門服務。
地方層面,老人助浴項目基本也以政府引導和補貼為主。
2018年8月,鄭州市財政局、鄭州市民政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老年人助餐和助浴示范點建設的通知》,對于符合條件的助浴示范點,市財政給予3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
南京為城鄉特困人員、低保及低保邊緣的老人、百歲老人等五類服務對象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護服務,其中半失能老人每月補貼400元,失能老人每月補貼700元。這些照護服務中包括每周至少1次“上門助浴、生命體征監測和家務料理”;
2020年,重慶市民政局啟動“重慶市慈善總會助浴快車”項目,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免費的洗浴服務。
細化到不同地區,老人助浴項目的發展又呈現出細微的不同。
在一些農村和不太發達的地區,老人助浴項目更多帶有公益性質,主要由政府購買服務,再免費提供給當地有需要的老人;
而在北京、上海、江蘇等養老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探索市場化的步伐則邁的更快。一些企業已經開始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推出上門助浴服務項目,比如福壽康、1號護工等。此外,南京鼓樓區也出現了自主運營的老人助浴點。
3.多元化助浴產品和服務模式萌芽
盡管在市場化的發展上老人助浴還是一個新興領域,但多元化的助浴產品和服務模式,已經開始萌芽。
產品端,適老化衛浴產品從初級的防滑地板、扶手、助浴椅,到更深層次的助浴床、全自動助浴機紛紛出現;
服務模式上,老年助浴點、助浴車、入戶助浴,也越來越多元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助浴服務上,一些企業甚至開始面向不同類型的老人,探索出更加細分的服務模式。比如福壽康面向臨終老人,專門推出“天使沐浴”(臨終助浴)項目,讓老人走得更有尊嚴。
03
新興市場,機遇與挑戰并行
中國人口日趨老齡化、洗澡又是剛需,從這些角度來看,老人助浴的前景和空間只會越來越廣闊。
但在當下,如何激發這個新興市場的活力,不管是國家還是市場層面,大家都仍在摸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老人助浴市場都將是機遇與挑戰并行的狀態。
為了幫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和判斷這個市場,我們從用戶、政府和企業三個層面出發,總結和分析老人助浴市場發展面臨的困境。
1.用戶端:消費意愿不強
用戶層面,盡管需求顯現,但觀念難以轉變、價格難以承受等種種問題,極大地抑制了老人及家屬購買服務的意愿。
1)老人的心理負擔
洗澡是一件極為隱私的事情,對于不少老人而言,讓家人幫忙洗澡都會存在不好意思的心理,當這個幫助洗澡的人變成了陌生人,老人的心理負擔會更加強烈。
不少老人不愿接受助浴服務,正是過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關”。
不僅如此,許多老人即使自己同意,也可能會因為家屬的介意而無法接受助浴服務。
在入戶助浴服務中,助浴團隊中一般會保證既有男性成員又有女性成員,一方面是便于為不同性別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務;另一方面,男性成員可以保證在助浴過程中,安全、平緩地抬起或挪動老人。
根據一些助浴師在采訪中的分享,許多男性家屬不愿意男助浴師靠近自己的妻子,當發現助浴團隊中有男助浴師的存在時,往往會斷然拒絕,即便最后提供助浴服務的并非這名男性助浴師。
老人及家屬對助浴存在的心理障礙,是助浴市場發展的第一道“高墻”。
2)老人的經濟負擔
助浴服務不算便宜的價格,也常令許多收入不高的老人不愿支出。
當前,市場上老人助浴一次的平均價格,大概在50-150元。(對比普通人正常去一次澡堂的價格,僅幾元或幾十元。)
具體來看,如果老人是自行前往助浴點洗澡,價格一般在30-50元;如果由機構上門提供服務,均價在80-150元,上海的一些入戶助浴服務,甚至高達450元。
這樣的價格,對于許多依靠微薄養老金生活的老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2016年,一則針對國內某三線城市社區60歲以上老人的收入狀況調查顯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老人,接近84%;
去年,總理在答記者問時透露過一個數據:“我國還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專業人士分析,在這6億人里,不少是沒有收入來源的老人,尤其是農村地區。
這兩個數據,意味著老人的收入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一面是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多“有錢有閑”的老人,另一面是廣闊的下沉市場里,掙扎在溫飽線的老人。
對于這部分下沉市場的老人而言,一次助浴的價格,也許就是一個星期的生活費。
從消費觀念的角度來看,許多老人習慣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為了一次洗澡付出上百元的價格,心理上也難以接受。
3)居住環境,阻礙了入戶助浴的“步伐”
入戶助浴,作為老人助浴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近段時間市場關注的熱點。
但入戶助浴的設備和流程相對較多,往往對老人的居住環境要求較高。不僅需要有相對寬敞私密的空間,還需要設備能夠進門、有足夠的熱水、浴缸能順利進水排水等條件。
拿上海為例,上海有很多老人居住在老式弄堂中,弄堂大多過道狹窄,門框低矮,助浴團隊攜帶助浴設備上門時,常常難以順利通行;
此外,一些助浴團隊還遭遇過老人家里沒有熱水的窘境。
居住環境的千差萬別,客觀上阻礙了入戶助浴這一服務的發展步伐。
2.政府端:各地區“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標準
老人助浴關系到老人的安危和健康,服務的標準和流程必須更加明確,避免服務過程中存在安全漏洞,更是為了發生事故后清楚界定、劃分不同主體的責任。
然而,關于老人助浴服務的規范,我國現階段并無統一標準。盡管民政部早在2018年就發布了征求意見稿。迄今為止,正式的規范文件還未下發。
如今的現狀,更像是各地區“各自為戰”,一些城市自發出臺了一些本地的老人助浴服務規范,卻不具有普適性。
比如關于助浴點面積、配備的助浴設施、人員構成和服務流程等,各地的規范不盡相同,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主體規?;瘮U張的可能。
3.企業端:風險大,缺乏專業人才
老人助浴對專業性的要求較高,助浴服務的許多都是身患疾病且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一旦老人在助浴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對企業來說都是難以承擔的責任,這是企業入局助浴市場的一大阻礙因素。
此外,助浴服務的興起,帶動了助浴師這樣一個新興職業的出現,他們不僅要具有洗浴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護理知識。
但市場上專業的助浴師并不多見,重新培養則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人才的巨大缺口,同樣制約了助浴企業擴張的步伐。
04
老人助浴市場的未來
探索融合+增值+互聯網化的服務體驗
關于老人助浴市場未來的發展,一種方向是,參考日本的入戶助浴(也稱“到宅助浴”)模式——
將助浴服務的費用納入到社會保險制度中,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既能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也釋放了用戶端的消費需求。
那么,單從市場端來看,企業未來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1.融合多元化助浴服務模式
前面提到過,老人助浴服務模式正越來越多元化,已經出現了助浴點、助浴車、入戶助浴等多種服務模式,一些企業還探索出面向不同人群的助浴項目。
未來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出現更多新型服務模式或項目。
但從市場現狀來看,企業的服務模式大多較為單一,提供的助浴服務僅限于一種或兩種,難以滿足不同類型老人的助浴需求。
比如:
一些居家養老機構或健康護理平臺,開啟了入戶助浴服務,卻并沒有建立固定的助浴點,無法滿足一些無需入戶助浴,但又需要一定的助浴設施輔助才能洗澡的老人需求;
助浴車服務模式具備靈活性和便利性,類似于“可移動的助浴點”,但服務人數有限,且無法提供入戶助浴的服務;
許多助浴點提供上門助浴的服務,但現實中由于缺乏專業人員或者價格昂貴而淪為擺設;
國內一些地區已經形成了“機構助浴+流動助浴+入戶助浴”結合的助浴模式,但多是在政府和社會多方力量的主導之下,市場主體自發提供多種服務模式的情況并不常見。
未來,企業可以融合多種服務模式,全方位滿足老人的助浴需求。
2.建立可復制的服務標準
服務的標準化和流程化,一方面有賴于國家層面的規范出臺;另一方面,也需要企業自身強化服務的專業性。
用戶端對助浴尤其是入戶助浴存在的顧慮,除了需要市場教育,更重要的是靠服務帶來的良好體驗來化解。
許多老人一旦體驗過助浴服務,大多會放下原有的顧慮,繼續購買。這也表明,只要服務足夠專業,給到老人良好的體驗,他們的消費意愿會極大加強。
不僅如此,助浴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問題,也更多地依賴助浴機構的專業性。
以入戶助浴為例,日本的入戶助浴服務團隊,標配是三個人,包含護士、護工和駕駛員,三人有著清晰的分工,其中護士負責在助浴前和助浴后對老人的生命體征進行測量,評估老人的健康狀況,護工則是助浴的主操作人,駕駛員則主要負責搬運等體力工作。三人進入老人家里后,會嚴格按照標準的服務流程為老人提供助浴服務,過程中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以防突發事故。
對于企業而言,提升助浴服務的專業性,最重要的是能夠建立一套可復制的服務標準,從場地、設施設備、人員、衛生以及安全等多個方面做出細化規定,從而保證服務的規范化和一致性。
3.聚焦助浴,提供更多增值服務
許多老人接受助浴服務時,常常會衍生出許多其他層面的需求:
緩解助浴帶來的緊張感。許多老人長時間沒有洗澡,加上助浴師大多是陌生人,老人往往帶有緊張和焦慮感。助浴師一般會通過與老人聊天的方式,安撫他們的狀態;
化解獨自生活的孤獨感。不少獨居老人格外珍惜助浴的過程,甚至愿意付出不菲的價格,對于熟悉的助浴師也格外依賴。只是因為,每次助浴對他們而言,是久違的有人陪伴的時刻;
吃飯、如廁等基本的生活需求。老人在助浴過程中乃至助浴結束后,常常會伴隨如廁和吃飯等基本需求。
由此可見,如果為老人提供助浴服務的同時,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增值的服務,既可以降低運營的邊際成本,又能夠提升老人的購物體驗。
事實上,國內有一些機構已經開始嘗試在助浴之外,為老人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南京鼓樓區一家自主運營的助浴點,為老人設置了助餐區,老人購買299元的套餐,可以選擇洗20次澡,或者洗澡和自助餐各10次,不少老人選擇后一種方案。
4.探索互聯網運營新方式
互聯網深刻影響了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不少企業的運營模式。去年一場疫情的沖擊,讓互聯網的優勢更進一步顯現出來,也為老人助浴市場提供一條可能的方向。
目前,國內老人助浴大多以線下經營為主,具有強烈的地域局限性,購買渠道也極度稀缺,老人想接受助浴服務,只能自行前往助浴點,或者通過電話預約。
從這個角度來看,借鑒其他服務行業的經驗,比如河貍家、58同城等平臺,用戶線上下單,線下接受服務,不失為一種好的運營方式。
國內已經有一些服務機構開始做這樣的事情:
定位專業健康護理平臺的1號護工,在其公眾號內部可以直接預約“上門介護助浴”服務(目前僅限北京);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機構安康通則開發出一款智慧養老系統,用戶線上下單助浴服務,系統可以跟進和監管服務狀態。
通過互聯網,既可以拓展與消費者的接觸渠道,也可以實現運營效率的最大化。
參考資料:
1. 澎湃新聞《上門助浴在上海漸漸興起,給失能老人以體面的舒適和尊嚴》
2. 齊魯晚報《上門助浴興起,隱藏多少尷尬悲喜》
3. 現代快報網《助浴點破老人洗澡難題 有老人嫌貴,助浴點卻稱在虧本》
4. 新聞晨報《3人上門喂飯洗澡,日本老人如此養老令人驚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AgeClub(ID:AgeClub),作者:石薇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