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正式上線“百億補貼”:阿里焦慮,美團危險?
作者|劉璐明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阿里和美團的漫長對峙,狼煙再起。
8月27日,餓了么宣布“百億補貼”計劃經過近一個月的試點,正式上線。
餓了么方面表示,“百億補貼”將成為常態化補貼行動,9月起,“百億補貼”還將加碼,重點覆蓋城市將從目前的24城擴展到100城以上。
這意味著已經熄火一段時間的外賣補貼大戰,重新開啟。承擔起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切入點使命的餓了么,大舉進攻美團核心腹地,一直在摩拳擦掌的兩大巨頭,開啟了新一輪交戰。
據餓了么“百億補貼”項目負責人介紹,在重點城市和商家的選擇上,補貼都更加集中和聚焦,可以為商家持續吸粉、增加用戶黏性。“從試運營效果看,參與百億補貼的商家,訂單增速較往常翻了一倍。”
餓了么百億補貼,圖源餓了么App
選擇在此時發起補貼大戰,背后則是阿里在本地生活業務上的焦慮。
從目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上來看,美團外賣業務依舊占據領先地位。據DCCI發布的《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9Q4)》顯示,67.1%用戶最常通過美團外賣使用網絡外賣服務,32.2%用戶最常在餓了么使用網絡外賣服務。
餓了么美團市場份額,圖源DCCI
據晚點LatePost報道,目前餓了么日單2000萬單上下,而美團最新財報數據顯示,美團外賣日訂單量已突破4000萬。“份額破三,在歷史低點”,一位接近阿里本地生活的投資人說。
阿里需要借外賣業務開啟本地生活的大門,面對市場份額的逐步減少,它急需要重振旗鼓,重啟補貼是打向美團新的一槍。
而面對阿里的大舉進攻,美團也將面臨壓力。從美團前幾日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來看,餐飲外賣依舊是美團的核心業務,占比58.88%,收入達到145.4億元,同比增長13.2%。
在美團Q2實現的22億利潤里,有13億是外賣業務帶來的。這個漂亮的數據,是因為從商家手里收取了大量的傭金。
財報顯示,Q2均攤到每個商家的傭金達到了約2526元,此外,每個商家還需承擔高達約686元的營銷費用。與一季度相比,每個商家在美團上的經營成本平均上漲了972元,增幅約43%。
美團的市值大增,商家卻在叫苦,餓了么新的補貼,無疑將在爭奪商家方面發揮作用。
對于餓了么而言,補貼是搶回市場份額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而美團為了應對競爭,是否會跟進補貼,這場寡頭之戰最終能否改變市場格局?
1
本地生活,阿里難贏
“對于阿里來說,本地生活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
前阿里巴巴總裁衛哲曾這樣解釋本地生活對于阿里的重要性。
本地生活化,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被定位為阿里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阿里希望努力整合本地生活的網絡,并與阿里生態內原有板塊協同,將本地服務滲透到用戶的日常生活。
收購餓了么也順理成章,因為阿里需要一個本地生活的入口。
2018年10月,完成收購之后,阿里巴巴將餓了么和口碑的業務進行合并,成立了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王磊任公司總裁兼餓了么CEO。
圖源餓了么官微
阿里巴巴CFO武衛曾判斷,本地生活服務是一個萬億美元市場的機會。“本地生活服務是阿里巴巴在商品、服務和娛樂領域三管齊下的消費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市場對阿里來說是必須做,也是必須贏的。”
兩年前,王磊就曾定下占據外賣市場50%份額的目標。為了這場不能輸的戰爭,阿里不惜砸下重金。
“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阿里不僅會投入資金,還會投入技術等資源,幫助口碑和餓了么在本地生活市場占據重要的市場份額和地位。”阿里現任CEO張勇曾直言。
阿里的策略是通過砸錢補貼換取市場份額。
為此,阿里曾投入30億元用于補貼和營銷,在奮起直追的2019年,阿里轉移了靶向,希望通過攻占下沉市場,搶占市場份額。
王磊在接受36氪采訪時曾表示,在他接手時,餓了么的直營城市有92個,口碑有40個,而美團多達190個。他發現,以前餓了么沒有重視的小城市,被美團占據了大部分江山。
為了搶占這部分市場份額,阿里啟動“上山下鄉”計劃,宣布要數字化升級近百個三四線城市。
標志性的事件是,餓了么在2019年年初曾對美團發起“大理閃電戰”。
云南大理是阿里進攻的首批城市之一,也是美團的核心城市之一,從關鍵領地發起進攻,阿里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當年的這場大戰曾被看作是阿里扭轉局面的戰役,曾有多家媒體報道當年的戰況:餓了么會助攻代理商分析市場,指導戰役的節奏并提供資金支援,戰爭緊張時期,餓了么口碑派駐大理的團隊就有七八十人。
從份額極低的低線城市發起反擊,這場閃電戰靠的是市場推廣、補貼和配送服務。
但遺憾的是,面對美團的防守,補貼對搶占市場份額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阿里沒能改變落后的局面。兩年之后,餓了么與美團的差距沒有接近,反而拉大。
據QuestMobile2020年6月的數據,去重后的App和小程序相加,餓了么月活躍用戶數(MAU)為7661萬,美團外賣為1.4478 億,是餓了么的近兩倍。
或許是補貼攻打市場的效果不理想,去年9月,王磊表示,未來不會再有瘋狂的補貼大戰。
然而現實是,面對日益下滑的市場份額,補貼又成為了一個重要武器,再次被啟用。
2
阿里全力出擊
幾年過去,阿里和美團的競爭激烈程度不降反增。
美團創始人王興的“無邊界”探索,已經從外賣,擴張到酒店、金融、支付、充電寶甚至汽車等本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位阿里本地生活的員工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曾表示,張勇現在一個星期來本地生活開一次會,“上一次這樣的開會頻率還是我們搞手淘的時候。”
他指出,餓了么的市場份額甚至已經破三,“最低的時候僅有百分之二十幾。”
餓了么到了必須奮起的關鍵時刻,阿里的策略在今年也發生了變化。
今年3月,支付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改版升級,新版本支付寶首頁中,外賣、美食、酒店住宿、電影等本地生活場景優先級大大提高。
阿里的用意不言自明,它希望坐擁海量用戶的支付寶能給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務引流。
把餓了么當做本地生活的單一切入口可能很難行得通,于是,支付寶也承擔起了從工具轉型為生活服務平臺的重任,通過生態矩陣發力,狙擊美團的本地生活服務。改版后的支付寶和美團的一級入口幾乎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餓了么也有了新動作。
3月16日,阿里本地生活推出七項商家賦能計劃,其中一項是低傭金,阿里明確承諾其外賣平臺的傭金低于其他平臺的3%~5%。
不僅如此,阿里還斥資降低中小餐飲商家營銷成本,進一步拉攏商戶。4月13日,餓了么宣布在全國80個城市包下了近4萬塊戶外廣告、10萬個酒店電視廣告位和480萬臺互聯網電視資源,全部免費開放給各地中小餐飲商家,幫助他們播放廣告。
對于中小商家來說,這是一個轉移到餓了么具有誘惑力的條件。在這背后,是餓了么要維護現有商家、提高營銷精準度并拉攏新商戶的重要舉措。
但是能否成功拉攏還是未知數,畢竟,之前的燒錢補貼沒有帶來太大效果,也是由于美團聚集的大批用戶能夠給商家帶來更多利潤。
餓了么和美團的外賣網絡,圖源DCCI
補貼并不能解決一切,但又不能放棄補貼,這背后是餓了么難以緩解的市場份額焦慮。
衛哲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阿里系的本地生活能不能給商戶帶來更多的訂單,比傭金本身還要重要。”
7月17日,餓了么宣布全面升級,從送餐平臺轉型為消費者的“身邊經濟”,鮮花、蔬果,藥品都可以配送,要實現“萬物皆可送”,與此同時,還公布了新的商家運營策略、成立商家聯盟:尋找流量、降低成本、培訓人才。
在組織架構上,阿里本地生活也進行了調整。
今年3月,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宣布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調整為三大事業群和三大事業部。其中,口碑和餓了么融合并調整為三個事業群:到家、到店、商家中臺和創新;另有物流事業部,新零售和生活服務三個事業部。調整后,中臺將統一收集,產品將統一歸至一個大團隊。
據晚點LatePost報道,8月份,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針對餓了么又做了新一輪調整,在業務戰略上,從“5050戰略”到高質量增長,注重與阿里集團的協同;組織上,全國24個區縮編成7個大區,層級更扁平,權力從地方收攏到“中央”。
目前,螞蟻金服CEO胡曉明兼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董事長。本地生活服務總裁王磊向張勇和胡曉明雙線匯報。
此舉更有利于餓了么與阿里體系的融合,方便協同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各項業務布局。
補貼的糧草已備好,組織架構也已升級,阿里本地生活即將全力出擊,對美團來說,這也將是一場惡戰。
3
美團危險嗎?
面對阿里的補貼進攻,美團該怎么辦?
王興曾在去年5月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對此問題就有所回答:“對于競爭對手使用補貼吸引對價格比較敏感的用戶,我們并不擔心,并且這種方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目前來看,長期的競爭也不會停止。據《財經》報道,2019年初美團到家事業群在青島的1500人年會上,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在臺上鼓勵下屬:“我已經做好了阿里最近三到五年花100億美金打我們的準備。”
阿里不缺砸錢換市場的底氣,新的大戰,將會對美團的盈利造成壓力。
當餓了么減傭的時候,美團還在深陷高傭金的爭議。今年4月10日,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發布《廣東餐飲行業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代表廣東省內幾百家餐飲企業對美團提出書面交涉意見。協會認為,美團外賣向餐飲企業收取的高額外賣傭金,已超過餐飲企業承受極限。
但是難題在于,美團能減傭嗎?
目前看來大幅度減傭很難。2019年美團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傭金的確是美團的重要收入來源。2019年美團點評實現收入975億元,其中外賣傭金總收入是496.6億元。
此外,2019年美團外賣騎手的成本高達410億元。除了收取傭金來填補成本之外,美團目前難以找出其他的替代品。
這份財報是成立十年的美團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為了盈利,美團也付出了代價。據36氪報道,從2018年底持續到2019年年初,美團點評曾啟動了一輪大規模裁員,主要波及LBS平臺、到店、快驢等業務,其中僅到店SaaS裁掉的銷售人數就不低于2000人。
“2017到2018年,美團點評在決策上還是犯了些錯,headcount擴太快,有些業務沒必要加人,有些業務沒必要做,就裁掉了。”一位美團點評離職中層評價說。
曾經美團通過“斷臂”,裁撤不賺錢的業務,以達到整體盈利的目的。
阿里的新一輪補貼是否會影響美團的盈利?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Q4到2018年Q3,美團外賣變現率(營收/交易總額)一路從11.6%攀升到14.0%,但在競爭最激烈、美團跟進餓了么補貼的去年四季度,卻一度降至13.7%。
競爭勢必會牽制美團的擴張,餓了么的減傭和補貼,打的正是美團的痛點。
從商家的層面看,財報數據顯示,美團的活躍商戶增速正在放緩。2019年,美團點評活躍商家數620萬,同比增長7.1%。2017年-2018年,這一增速分別為100%和32.1%。美團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個月,美團點評活躍商家數目同比增長6.7%至630萬。
而據阿里最新財報數據顯示,餓了么商家入駐在加速,截至今年6月30日,餓了么注冊商家數量同比增長30%。
與此同時,美團近年來營收增速在不斷下滑,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Q3-2020年Q2,美團點評營收增速分別為97.2%、89%、70.1%、50.6%、44.1%%、42.2%、-12.6%和8.9%。
這場寡頭之戰,對美團而言是一場危險的對決,若補貼長期持續,美團的應對會變得吃力。在目前新業務處于擴張,且大多在虧損的情況下,美團將如何保住外賣這個基本盤?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劉璐明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