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對實體經濟的作用不足5%?
最近,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股市對于百姓的精神氣兒、心態,對于社會的情緒非常重要,但它對于經濟發展、就業等實體經濟而言,從數量級和指標上來說,是次要的,量化來講的話,不到10%,一般不到5%。
無獨有偶,美國經濟學家帕特·喬艾特(Pat Choate)的觀點更激進,他宣稱“中國股市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聯系為零。喬帕特預計,未來5年中國的GDP增速可能在5%—6%之間,低于2014年的7.4%。雖然增速放緩,但他指出這已經比其他經濟體都快得多。
而筆者認為,在注冊制改革推出之前,股市對實體經濟的貢獻作用的確有限,無論是發達國家成熟股市,還是新興市場的股市,其本身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就從未高估。
比如在美國,對企業來說,第一融資渠道是發行債券和銀行貸款,接下來才是上市和VC。據證監會估計,今年底前也只能解決200多家企業IPO。另外,上市公司通過股市再融資因受到審核限制,比重也不高。相反,過度激進的瘋牛股市,不僅會給市場帶來災難,也會給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從理論上講,股市上漲能夠帶動消費,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在中國股市這種情況卻一直沒有發生。上證綜指在過去12個月內飆升了122%,但是4、5月份的零售銷售環比卻僅僅增長10%,為5年來新低?,F在令專家們感到頭痛的是,國內投資者并沒有將獲取的利潤“揮霍掉”來幫助經濟增長。
那么股市上漲能帶動消費需求,而消費需求又能拉動經濟復蘇的規律,為啥在中國股市卻失靈了呢?一方面,據中證登數據,中國13億人口中有8900萬人開了股票賬戶,這暗示大約7%的中國人即將炒股。但是,截至6月12日,僅有55%的賬戶中有股票。這說明了盡管全民炒股,但股民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并不算高。
另一方面,即使是處于瘋牛行情中,真正在股市中賺得盆滿缽滿的除了機構投資者,就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而廣大股民盈利增長遠不如媒體估計的那么多,而且還是賬面浮盈,不曾兌現。這意味著,少數機構投資者或既得利益者在股市中獲大利,他們將來還會將資金用于再投資,當然不會去圖消費來拉動經濟。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本輪瘋牛行情中,盡管很多中小投資者都多少賺了些錢,但是他們都知道中國股市“熊短牛長”的道理,大家都想趁著瘋牛行情趕快賺上一筆,甚至有的人還通過場外配資等杠桿來炒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股市越瘋狂,廣大股民越不肯消費,靠股民賺錢來拉動經濟自然無從談起。萬一股市行情出現逆轉,廣大中小投資者被深套其中,那么中國的經濟更加指望不上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消費來啟動了。
筆者認為,像美國股市6年多的持續慢牛行情(每年美國三大股指平均漲幅28%),這讓投資者都有收入穩定增長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促進消費,拉動美國經濟的增長,而像中國股市這種透支未來的瘋牛行情,不僅不能正面影響到實體經濟,而且還會使實體經濟形勢更加嚴竣。
再者,從理論上來說,央行自去年以來降準降息,寬貨幣可以幫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但問題是,央行貨幣政策的寬松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專家們驚呼:中國的貨幣政策正陷入流動性陷阱中。這是由于股市瘋牛行情的賺錢暴富效應,將大量本該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轉而流向股市。所以,筆者認為,瘋牛行情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并非是5%,而是負面的!就是股市行情越瘋狂,實體經濟越調蔽。
最后,即使算上IPO和再融資,股市對實體經濟的貢獻還是可以忽略不計。鑒于中國經濟陷入冰火兩重天,實體經濟贏弱,而虛似經濟瘋狂。上市公司即使在資本市場上融到了大量資金也只能做二件事:要么企業用自己的現金把股票買回來,以做高股價,那就是負融資了,這對于實體經濟沒有好處。要么投資其他的資產市場,或干脆將錢買理財產品,也不敢在當前盲目進行本業擴張,因為中國實體經濟既是前景不明朗,又是在去產能化進程中。
毋容置疑,股市對實體經濟的作用肯定是存在的。美聯儲就是引導美國三大股市走出慢牛行情,再通過投資者的獲利和企業低息融資,來帶動美國經濟的復蘇。而中國股市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應該是負面的:瘋牛行情啟動不了民間消費;股市瘋狂掩遮了貨幣寬松的效果,“脫實向虛”更加嚴重;即使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資金也大多沒有流入實體經濟。所以,李稻葵認為,股市對實體經濟的作用為5%還是有些過高的估測。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